职业院校科研育人工作探析
2021-04-28林珊湉
摘 要:科研育人是职业院校“三全”育人的关键,有利于职业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当前职业院校科研育人存在重要性不足、紧密度不够、实效性不高等问题,需要通过建立健全评价体系、依托科研平台、完善科研助理机制等方式促进职业院校科研育人工作。
关键词:职业院校;科研;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1)05-017-04
一、职业院校科研育人的内涵和特点
职业院校科研育人是根据时代发展需求提出的育人模式,指在职业院校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科研工作,通过科研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科研育人这项活动属于有目标、有责任、有意识的引导行为,不仅育智更是育德,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教育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历史责任,它与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一脉相承,是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载体。
1.思想引领:职业院校科研育人的根本
“十三五”期间,我国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明确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是一个类型。十八大以来,职业院校每年为社会输送近100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占新增就业人口的60%,职业教育肩负人才培养的重任,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國家竞争力提供了人才支撑。通过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科研方法、科研诚信等可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传递科研目的、科研政治立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研工作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以科研育人推进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科学指导:职业院校科研育人的规范特征
未来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才是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科学指导育人是职业院校科研育人的主要途径。职业院校科研育人的规范性特征是指职业院校通过科学指导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规范的研究方法及严谨的科研思维能力。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实践要求较高,用科研思维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是职业院校科研育人的重要途径,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才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满足未来国家对职业人才的要求。
3.创新创造:职业院校科研育人的时代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制造业面临如何转型升级的严峻问题,我国一直不断探索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发展路径。创新驱动的核心是人才,职业院校是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培养基地,只有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才能适应市场变化,跟上时代步伐。科研育人是职业教育顺应经济转型、产业发展的新方式,通过搭建科研平台、组建科研团队、建立科研专项、参与科技转化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科研项目中习得研究方法、体悟创新过程、延续创造精神。
二、职业院校科研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1.有助于职业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伴随着产业转型和不断升级,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智造”强国发展的重要体现,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和使命。工匠精神实际指的是一种职业精神,主要从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三方面展现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展现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等内涵。工匠精神的培养与科研工作的开展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二者都需要长时间重复、打磨及历练,需要反复探索、反复实践才有可能获得突破,二者都蕴藏着不断创新发展、精益求精的内容,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与“工匠精神”中的匠人品质高度契合。
2.有助于职业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职业院校要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职业院校来说,通过开展科研育人工作,能够落实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创新能力是指具有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职业院校承担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使命,创新是高技能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科研活动又是最能体现创新精神的工作,它需要以现有研究为基础创新角度、方法、理念,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创新的精神、意义和方法,了解创新的原动力,从而更好地激发创新精神。
三、职业院校科研育人工作的困境
1.对科研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首先,“政绩观”思想导致院校领导对职业院校科研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校领导对科研育人工作不重视,认为科研育人工作见效慢、成效低,很难通过量化的形式得到育人成果,认为科研育人工作可有可无。伴随着“双高校”“示范校”等各类职业院校评估项目的开展,一些职业院校为了排名和声誉,关注点都集中在论文、课题、专利等量化指标上,而育人效果没有具体考核指标,也很难通过量化形成,这势必导致一些职业院校对科研育人工作重视不够。其次,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开设有专门的课程,有专职的辅导员、班主任、思想理论课教师承担这一具体任务,认为科研育人可有可无,对科研育人目标和育人功能的理解、认识不够深刻、准确[1],不少教师出于完成任务的目的进行育人,认为只要能完成学校的规定任务就可,主动育人的积极性不高,认为科研工作是个人行为,职业院校学生基础较弱,不需要把科研和育人工作结合起来。
2.科研工作与育人工作缺乏紧密联系
职业院校的科研与育人工作交叉融合较少,紧密度不足。首先,教师没有意识到科研育人理念的重要性,认为自己不需要做太多的科研工作,只是为了职称而科研,没有意识到科研在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无需参与科研工作,没有意识到科研对于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等的重要作用。其次,没有建立科研与育人工作的联系机制。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科研和育人工作始终处于“两张皮”状态,科研工作归属于学校科研处管理,育人工作归属于党委工作部管理,二者之间没有建立相应的联系,教师认为科研工作属于个人或团队行为,与育人工作的关联性不大,加上目前管理的归属问题,二者很难真正融合在一起。第三,课题来源单位对课题的育人工作没有要求。课题来源单位并没有对育人工作进行考核,基于目标导向,教师不会把自己承担的科研工作和育人结合在一起,只需完成课题任务通过结题验收即可。
3.科研育人工作的实效性不高
一方面,职业院校教师科研基础薄弱,根据201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高等学校共1974所,其中高等专科学校947所,占比将近50%,但是教学与科研人员仅占总数的14%,研究与发展人员仅占总数的5%,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科技成果及技术转让签订合同数、技术转让的实际收入都仅占总数的7%。[2]根据《2019 年全国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数据分析》显示,连续7年6成以上高职院校发文数在均值以下,[3]合作成果占比不高,高级别课题数量不多,许多职业院校是从原来的中职校转变而来,教师的科研基础薄弱,经验相对不足,因此通过科研进行育人的实效性也较差。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平时参加科研项目的机会较少,职业院校科研平台也较少面对学生开放,科研育人的理念没有贯穿到科研活动中,师生通过科研进行联结的机会不多,因此科研育人工作的实效性不高。
四、职业院校科研育人工作的途径
1.健全科研育人评价体系,强化科研育人的重要性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强化科研育人的重要性。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科研育人考核评价体系。因各个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科研育人评价体系要结合本校科研工作开展的情况合理制订,让科研育人工作更具有可操作性。其次,充分運用考核结果,建立规范的科研育人奖惩机制。奖惩机制是促进教师科研育人的有效方式,包括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就奖励机制而言,职业院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对科研育人优秀个人及集体的评比活动,对先进集体和个人要进行一定的物质及精神奖励,激励教师真正做到立德树人、科研育人。就惩罚机制而言,对教师的失范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将评价结果与教师职称评定、绩效发放、年终评优紧密挂钩,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让教师对科研育人引起足够的重视[4],通过制度规范引导科研导师开展科研育人。第三,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科研育人工作的效果有时无法通过定量指标呈现,因此需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指标体系,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通过采用教师自评、他评、团体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发挥评价主体的作用,通过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科研育人工作的开展,强化科研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2.依托科研平台,促进科研与育人工作协同联动
科研平台是科研与育人工作的粘合剂,利用好科研平台有利于促进科研与育人工作的协同联动。2015年至今,福建省内高职院校已陆续成立20多个应用技术工程中心,包括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控装备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光电器件集成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等,作为职业院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产出的科研平台,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科研平台拥有较好的硬件设备,能够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较好的硬件保证。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嵌入式/物联网福建省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为例,该工程中心采用校企联合方式,共同加强实验基础条件建设。2018年初以来,校企共同投资近1000万元,逐步完成物联网智慧生活与创新中心、VR技术实验室、VR行业应用实验室、网络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多媒体技术实验室、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的建设任务。科研平台的建设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的实验场所和工作环境。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科研平台聚集了学校的优秀教师资源和校外合作资源。仍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嵌入式/物联网福建省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为例,该中心研发队伍有27人,包括本校教师18人、挂职教授3人、企业技术员6人,挂职的教授都是本领域的研究专家,企业的技术人员拥有丰富的经验,他们与本校教师共同组成创新团队,定期开展科研活动指导,为科研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计划产教联合培养学生300人左右。依托科研平台,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科研专家和技术人员,了解行业动态,通过参与科研平台活动,学生将得到全方位的指导,有利于科研与育人工作的协同联动。
3.完善职业院校科研助理机制,巩固科研育人工作实效
巩固科研育人工作实效需要以项目为载体、以过程为基础、以育人为目标,构建合理的科研助理工作机制。科研助理是指从事科研项目辅助研究、实验(工程)设施运行维护和实验技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等工作的人员。职业院校可借鉴国家对科研助理岗位人员的职责要求对在校生进行培养,完善职业院校科研助理机制,吸纳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并全程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工作。科研助理管理部门具有科研助理选拔、管理培训及考核、奖励及聘用等职能,由校科研处主管,校团委、学生处等部门配合开展各项工作。
在科研助理选拔阶段,科研处可与校团委、学生处等部门联合开展科研助理岗位面试工作,从中选取有科研热情及科研素养的学生。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项目初期可让学生参与课题调研、数据整理与分析等基础性工作,让学生对科研领域的现状和热点有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科研素养,树立科学研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在项目研究中期,通过各种培训提高学生的各类科研素养,通过让学生参与中期检查,在工作中不断反思总结,提高学生思维应变能力,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在科研经费报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参与报销过程,了解经费使用的规范;在课题结题中,让学生参与结题材料的整理、归纳、总结工作,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后期可通过考核机制,对科研助理进行评价,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后予以正式聘用。通过建立科研助理机制,让学生以助理形式全程参与到项目组的科研工作中,全面了解和参与课题工作,有利于巩固科研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科研育人是职业院校“三全”育人的新突破、新方式,也是新挑战,如何通过科研工作这个载体更好地发挥育人的效果,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职业院校应当增强意识,牢固树立科研育人的工作理念,把科研和育人工作充分融合,通过健全评价体系、依托平台、建立科研助理机制,把育人工作贯穿于科研和学校工作的始终,把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积极探索职业院校科研育人的长效机制,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还能学以致用、以德为先,真正成长为社会所需的综合人才,形成全面协同的育人局面。
参考文献:
[1]谢晨霞. 大学科研育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1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EB/OL].[2020-09-18].http://www.moe.gov.cn/s78/A16/A16_tjdc/202009/W020200918378029706686.pdf.
[3]刘红,匡惠华.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数据分析——基于中国知网的数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6):17-26.
[4]刘在洲,谢晨霞,刘香菊,张恒波.大学科研育人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H省4所高校的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6):79-85.
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ng Peopl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LIN Shan-tian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 Minjiang Teachers College, Fuzhou 350000,China)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the "San Quan" education syste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aftsman spirit and innovative spirit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uch as insufficient significance, insufficient tightness and low effectiveness.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wor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ng peopl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y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relying 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and refin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ssistant mechanism.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ng People
收稿日期:2021-05-08
作者簡介:林珊湉(1989),女,福建福州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科研管理。
此文为2020年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育人的实践研究”(GB202003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