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和吸纳长效机制建设探析
2021-04-28康志平
康志平
摘 要: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和吸纳工作,对传承创新我党人才工作优良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保障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办学使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高校对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和吸纳工作观念陈旧、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应以科学的用人观为指导,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体系,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和吸纳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和常态化。
关键词:政治引领;政治吸纳;高校高层次人才;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1)04-040-05
高层次人才队伍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因素。高校高层次人才群体具有学历层次高、知识技能水平高、社会联系广泛、价值取向多元等特征,如何加强对其的政治引领和吸纳,确保高校人才建设的政治方向,实现高校高层次人才的集聚效应,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课题。基于高校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和吸纳的现代价值和现实挑战,在实践中探索高效的工作模式,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长效机制,对加强高校内涵建设、保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吸纳的内涵
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吸纳是践行党管人才原则的重要形式,是保持党组织连续性和稳定性、激发党组织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机制。政治引领是党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引导人才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度认同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凝聚政治共识,“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现增人数和得人心的统一;政治吸纳是人才对党的政治引领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心理行为过程;政治引领是政治吸纳的前提和基础,政治吸纳是政治引领的逻辑结果,二者统一于党对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全过程[1]。
二、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和吸纳的现实价值
1.是对我党人才工作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党的人才工作是我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关键。我党历来重视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革命时期,毛泽东认为知识分子是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要尊敬、吸收知识分子为革命服务。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积极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调对人才进行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加强对知识分子政治引导和政治吸纳的重要意义,提出对人才要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在思想上主动引导、在工作上创造条件、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加强对高校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研究,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的内涵和价值;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高校高层次人才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是对我党人才工作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2.是建设有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的需要
建设有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是党对新时代高校办学方向的目标要求。办好中国的“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高校高层次人才是高校教学、科研创新的核心力量,是先进文化的先行者和传播者,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引领者和智力支撑。有效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从思想政治层面可聚合高层次人才力量,提高高层次人才的政治素养,增强高层次人才的政治认同,使他们成长为既有较高的教育教学和科技创新水平,又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的事业和政治“双带头”教师,实现增“人数”与得“人心”相统一,确保“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
3.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办学使命的现实要求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教师尤其是处于教学一线的高层次人才教师是立德树人的践行者,其政治信仰、价值取向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高校高层次人才教师加强政治引领和吸纳,使他们在深入了解我国国情、党情的基础上形成立德树人教育观;在政治上凝聚共识,使他们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教育者,不仅能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形成正确的政治站位,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蓝图中,还能激励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事业中有所建树,把育人融入到育才过程中,在青年学生中树立榜样,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政治意识。
三、高校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和吸纳面临的挑战
1.高校高层次人才政治意识呈现多元化倾向
当前绝大部分高校高层次人才注重政治理论学习,政治立场坚定,高度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少数尤其是有较长时间在海外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的高层次人才,由于受到西方思潮和价值观的影响,放松了对自身政治素质的要求,理想信念和政治观念淡漠,还有部分高校高层次人才由于有教学、科研等多重压力,在重视业务发展的同时,放松了对政治进步的要求,对党内政治生活热情不高或失去热情[2]。这种情况就给高校政治引领和吸纳人才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2.对高层次人才重使用轻思想政治引导
对标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双一流”高校的要求,各高校加大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引入、使用力度,使高校聚集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部分学校在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入和使用的同时,未能充分认识加强高层次人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存在“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现象,片面追求高层次人才的业务水平和学术成果,而对其思想政治觉悟和政治信仰不提要求,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涉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较少,陷入了重业务轻党建的怪圈[3]。在高层次人才使用、评价过程中忽略了对“政治底线”和“师德师风红线”的监督,片面认为高层次人才的科研、创新和教学工作要摒弃政治介入和政治干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会影响甚至妨碍高层次人才更好地发展,完全将“政治底线”与“政治干预”画上等号[4],严重影响了高校党建工作的成效。
3.领导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工作方式生硬直接
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和吸纳工作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解决“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需要高校党组织根据高层次人才的思想特点,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机制,整合宣传部门、统战部门及基层院系多方力量形成合力。但目前很多高校存在党委“单打独斗”的情况,一些党组织没有深入学习领会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和吸纳的内涵,对此项工作的规律研究不透、把握不准,缺乏对新工作思路和路径的积极探索。在对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和吸纳过程中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管理多于治理,工作方式生硬直接、简单,不能满足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高校党内出现的权力腐败、学术腐败、“拉帮结派”等不良现象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威信,成为部分高层次人才主动靠拢和加入党组织的阻碍。
四、建立高校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和吸纳的长效机制
1.转变工作思路,落实高校党管人才的基本原则
新的历史背景下高校要打破高层次人才引、用、育、留过程中存在的“四唯”现象。在引入环节,要扭转重学历职称轻政治立场和站位的错误意识。要在人才引进环节把好政治关,把“政治底线”“政治要求”與高业绩高能力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确保引进“又红又专”的高层次人才。在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使用过程中不能把提升政治素养与提升业务能力完全割裂开来。在多种渠道提升高层次人才业务能力的同时,对高层次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对高层次人才的考核评价过程中,坚持把科研和教学取得的成绩与政治素养结合起来评价,并把政治觉悟、政治原则放在评价的第一位,实行思想政治建设一票否决制;在对高校党组织进行考评时要把其对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和吸纳的工作成效作为重要的考核要素,通过强化考核评价形式,提高高层次人才对自身政治修养的重视程度,强化各级党组织对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的力度,切实发挥各级党组织在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和吸纳工作中的领导核心、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2.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领导和运行机制
学校党委、院系党委等要把高校人才党建工作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和吸纳工作摆在高校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抓。突出高校党委统揽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和吸纳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校级党委尤其是党委书记要发挥“头雁”作用,牵头抓好对高层次人才工作规律的深入研究,制定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的总体规划、政策和实施策略,建立健全行之有效、适合本校高层次人才发展需要的协调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和监督落实机制。院系二级党组织要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明确本级党组织对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和吸纳的职责,增强责任意识,整合基层政治资源,优化工作载体,激发工作热情,随时发现新形势下高层次人才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本校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高校其它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协作。高校人力资源部、宣传部、科研、教学等职能部门要正确看待高层次人才教学科研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在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与高层次人才接触的优势,加强与高层次人才的沟通交流,及时向党组织汇报本部门高层次人才的思想动态,用实际行动支持学校党建工作,把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和吸纳作为部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扭转高校政治教育与业务管理“两层皮”现象,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院系二级党委和基层党组织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领导、运行机制[5]。使高校高层次人才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建设良性互促,有序、高效地运行。
3.搭建工作平台,构建“四维”工作体系
搭建理想信念教育平台,把政治引领和吸纳工作做实。以高校党委为核心的各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要把抓业务与抓思想政治教育、抓工作与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紧密结合,在给高层次人才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基础上,加大力度探索、搭建对高层次人才进行政治思想信念教育的工作平台,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统领,定期向高层次人才宣讲党的发展历程,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和培训,把高层次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体系化、常态化和规范化。引导高层次人才加强对党史国情和世界发展形势的了解,促使其理解、支持党的执政理念,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推进高层次人才在政治上自觉与党组织看齐,在思想上主动向党组织靠拢。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强化高校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组织观念。
搭建社会服务平台,把政治引领和吸纳工作做活。高校要利用自身多方面优势畅通高层次人才为社会服务的渠道,拓宽其成长成材的通道,创造更多高质量的社会实践和服务机会,激励高层次人才发挥专业优势、专业特长。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充分调动高层次人才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学科建设、立德树人等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建言献策,使其在投身于社会服务和学校建设发展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
搭建生活服务平台,把政治引领和吸纳工作做细。要详细了解高层次人才的生活情况,尤其重视其精神、心理层面的需求,帮助其解决生活、工作、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高层次人才有所需,学校有所应,使高层次人才真正感受到政治上得到信任、事业上得到帮助、生活上得到照顾、感情上得到温暖,以增强其加入党组织的信念和决心。
搭建舆论宣传平台,把政治引领和吸纳工作做强。加快高校党建网络平台建设,利用网络新媒体信息资源丰富、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各职能部门尤其是宣传部门要创新舆论宣传工作理念和方式,加大学校党组织的正面宣传力度。宣传好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高校党建工作的重大举措和成效,讲好党员故事,提高党组织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高校凝聚人心、开展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和吸纳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创新工作方法,建立健全分类施策、精准有效的工作方法体系
高校党建部门要提高对高层次人才思想工作的洞察力,由学校党委牵头,人事等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对全校高层次人才进行盘点,并根据家庭条件、学习背景、年龄层次等分类建立高层次人才数据库,定期分析各类型高层次人才的思想动态和政治诉求,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在重视其思想认识和政治认同差异性的前提下制定因“才”施政、因“才”施策方案,以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对有较好政治基础且主动向党组织靠拢的高层次人才,党组织要加强工作的主动性,为其选配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过硬的高层次人才优秀党员作为其培养联络人,定期与其沟通交流,了解其思想发展状况、工作生活状态,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让高层次人才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政治吸纳过程中对“政治素质好、专业成就好、群众基础好、作用发挥好”[6]且有强烈入党愿望的“四好”高层次人才,力争早日吸纳其为党员。对政治诉求不高的高层次人才,不要急于求成,要保持持续的关注,定期研判其思想动态,不断调整工作方式。选配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老党员与其结成对子,定期不定期从个人职业规划、业务能力提升、人文关怀等多角度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其解决思想、工作、生活和心理方面的问题,用优秀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來感召和带动其思想进步。基层党组织主动提供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高质量服务,利用互联网等新载体,针对不同背景、不同需求的高层次人才采用线上线下、形式多样的方式开展工作,于润物细无声中让其自觉学习、了解、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其事业发展与党的建设同步。
参考文献:
[1]胡祥明.面向2050年强化科协组织政治引领吸纳的战略研究[J].学会,2018(7):5-19.
[2]丁东锋.对高校归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发展党员工作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9):37-38.
[3]王芳.“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的思考与探索[J].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9):44.
[4]祝捷.高层次人才建设更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J].人民论坛,2018(19):54-56.
[5]毛军权,柳恒超,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时代价值、内涵解构及推进路径,上海行政学院学报式[J].2020(4):65-73.
[6]薛泽林,董博.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J].中国人才,2019(3):44-45.
Long-term Mechanism of High-Level Talents Acquiring Policies in Universities
KANG Zhi-pi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t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antou Guangdong 515078, China)
Abstract: Long-term mechanism of high-level talents acquiring polic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of talent nomination, the "double top univers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morality. At present, the talent policy of universities is outdated, and the system has not yet been formed. Universities should adopt an equitable concept, strengthen top-level design, and introduce new idea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olicies fair and sensible.
Key Words:Policy Guidance; Employment Policy; High-Level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Long-Term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