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与“小康”

2021-04-27孙培军张恺

博览群书 2021年1期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制度

孙培军 张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九大赋予了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崭新全面的内涵:

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刻,总结和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小康”概念的创新性阐释,特别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小康社会”赋予的更高标准和更丰富内涵进行梳理,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必然要求。

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小康”的创新性阐释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了“小康”一词新的内涵。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蓝图时首先使用了“小康”的概念。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

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作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

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第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尤为引人瞩目的是,迈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其列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第一个“全面”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将其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差,但既体现了所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更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性课题,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的六大原则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等一系列目标要求,赋予了“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党的十九大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大会的主题,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一系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将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内容,决心建设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小康社会,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特征和内涵。人民利益无小事,任何工作都要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体现了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其实现既是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维护人民权益的过程。

一方面,全面建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小康社会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全面小康绝不是等出来、想出来的,而是在亿万人民群众实干中创造出来的。以农民为例,曾创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乡镇企业和村民自治三大伟业。特别是在这次新冠疫情防控中,危急时刻,人民群众的力量更加显得伟大显得有力。在严峻疫情面前,全国102555个社区都成立了社区居民委员会疫情防控指挥部,充分调动和挖掘社区里的人、财、物,利用群防技防等手段对城乡社区生活或工作中的各类人群进行分类分级分期联防联控,让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志愿组织、驻区单位、居民等不同主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依靠人民群众和各类组织共建共治共享共赢。

另一方面,全面建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维护人民群众权益的社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这体现在正反两个方面,一方面,无论是常态还是危急时刻,中国共產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比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多次听取汇报、作出重要指示,始终坚持生命重于泰山,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国有3900多万名党员、干部在抗疫一线,1300多万名党员参加志愿服务,近400名党员、干部为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献出了宝贵生命。此外,中国共产党坚决整治危害人民利益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于细微处见精神。例如,党的十九届中纪委四次全会指出,要集中解决好贫困地区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精准施治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加强对脱贫工作绩效特别是贫困县摘帽情况的监督。2019年1月至11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5.11万起,处理党员干部7.18万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5.12万人。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社会

“小康”既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概念,也不是单纯的民生概念,而是一个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位、多领域的综合性概念。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就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社会。

全面小康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康的社会首先意味着要消灭贫穷,实现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各项经济数据充分证实了中国小康经济的高速和高质量发展。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79亿元,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2018年首次达到900309亿元,2019年接近100万亿,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另一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60%,服务业超过GDP的比重5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常态下奉行新发展理念,大力支持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推进现代物流、智慧城市、线上课堂、网络购物等业态发展,中国经济逐渐强起来了。

全面小康意味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的大会上提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八个标准”,中国政治制度用事实坚定地做到了社会主义政治是民主的、有效的,一方面,中国式民主建构了一整套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一个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个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个‘三独制度”(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中国式民主展现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协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整合在一起,实现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有机统一,实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国家的主导作用的有机统一。

全面小康意味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软实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已经从物质生活扩展到精神层面,对精神文化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不断增长。文化强,则人民强、国家强。这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牢牢占据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体现为社会主义国家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体现为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体现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加蓬勃进步,人民将享受更多的文化成果,精神文明得到极大丰富。

全面小康意味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始终在发展中注重社会和谐,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脱贫攻坚为例,中国贫苦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苦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以上。从根本而言,和谐的小康社会要着力解决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时期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从新冠疫情反思中要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着力化解影响社会秩序和活力的新的结构性矛盾,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全面小康意味着社会主义文明生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审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探索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来实现绿色经济、文明生活和美丽中国。从实践来看,生态文明在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成效显著。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各项措施全面实施,北方清洁取暖、污水管网建设等措施将持续发挥效益。这次的新冠疫情也让大家更清楚看到健康的生活方式、严格的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性。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的社會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的社会。

就治理体系现代化而言,强调谁治理、治理主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始终在党的治国理政中占据重要位置。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本次机构改革是我们党首次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进行的深层次、战略性制度安排,坚持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将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各个系统、各个层级一并考虑。

就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言,强调怎么治理、治理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管理和治理一字之差,但治理体现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施策和源头治理。”这主要是讲管理和治理的方式不同,这次《决定》更是把治理方式概括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表述更直截了当,这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为了实现好的制度绩效和高的制度执行力。以依法治理为例,在国法层面,在2011年,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建立,到2019年10月底,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75件,行政法规600多件,地方性法规12000多件。在党规层面,截至2019年4月,我国现行有效党内法规约4100部,中国共产党通过构建以党章为根本大法的党内法规体系实现与以宪法为根本大法的国家法律体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从制度设计和实践运行上实现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的有机统一。

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奋斗无止境。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不断深化了对“小康”及“小康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小康社会”作为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社会状态,正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接续奋斗中,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而体现出新的内涵,不断从美好的理念转变为美好的现实。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小康社会,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同发展的小康社会,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现代化的小康社会,正向我们走来。

(作者简介:孙培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教授;张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制度
小康微博互动
贵州28个县(市、区)同步小康创建达标
某些单位的制度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
豌豆小姐和树洞先生
只要充满自信,做什么工作都能成功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