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为民皆是汝?一官随分乐清贫
2021-04-27赵现海
赵现海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诗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出自明代名臣于谦的《咏煤炭》一诗。于谦 (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明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上城区)人,历任监察御史、巡按江西御史、河南山西巡抚、兵部左侍郎,官至兵部尚书,加少保衔。于谦为官清正廉明,为国忘身,鞠躬尽瘁,是我国古代十分有代表性的廉吏、清官。
勤政为民的政治理想
于谦家族世代官宦,深染儒学。良好的家风,使于谦通曉经典、胸怀天下。8岁时,于谦便能够“通经书大旨,屡出奇语”,被誉为“神童”。于谦对于贫贱之物所具有的宝贵品格,格外注重。在《桑犬二咏》中,于谦写道:“一年两度伐枝柯,万木丛中苦最多。为国为民皆是汝,却教桃李听笙歌。”“护主有恩当食肉,却衔枯骨恼饥肠。于今多少闲狼虎,无益于民尽食羊。”(《七修类稿》)对庇佑百姓的桑树表达了赞美,对残害百姓的恶吏进行了抨击。
于谦的仕途经历,也在充分践行着勤政为民的政治理想。于谦初入仕途,便受明成祖委派,前往湖广犒赏军士,当时“即以廉干著名”。明宣宗对于谦非常欣赏,派遣他巡按江西,整肃当地官场。于谦赴任之后,辩白百姓冤情,惩处靖江王家人强买行为,废除各种弊政。经过他的整治,江西官场风气为之一变。江西百姓对于谦充满了感激之情,将他的牌位供奉于名宦祠。
宣德五年(1430年),河南、山西发生自然灾害,明宣宗破格把于谦从正七品的御史提拔为正三品的兵部右侍郎,出巡河南、山西,全权处理两省事务。于谦到任之后,开仓放粮,救济百姓,社会逐渐趋于稳定。灾情平复之后,于谦充实预备粮,设置惠民药局,减轻赋税,修筑河堤,挖掘水井,种植树木,建立起灾荒预防机制。在此期间,于谦和两省百姓培养起深厚的情谊,把所有精力投入到解决各种实际难题上来,百姓有什么冤屈,随时都可以到巡抚衙门告状,于谦立刻亲自办理。有人劝告于谦,说巡抚不应管理琐碎事务,于谦却认为:“若不开诚布公,悉心体察,则下情无由得达,幽隐无由得明。”(《于忠肃公年谱》)于谦在河南、山西一共任职19年,在他的治理下,两省社会安定,百姓富足,当地百姓把于谦与包拯相提并论,说他是“于青天”“于龙图”。
珍重名节的精神品格
于谦十分敬重具有气节的先贤志士,他为岳飞和文天祥分别撰有《钱塘岳忠武王祠》 《文信国像赞》。他曾在看到文天祥遗像时,有“我瞻遗像,清风凛然”的心灵触动。于谦在少年时便写下了著名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出坚守名节、清白自持的精神品格。
入仕之后,于谦一直坚守了这一政治立场,在多种场合表达了珍重名节的观念。“求无愧于名节,无愧于天地鬼神而后已。”(《开封府重修庙学记》)“自是书生守名节,莫惭辜负指迷人。”(《读悟真篇》)。他对生活条件的要求很低:“修短荣枯天赋予,一官随分乐清贫。”(《初度日》)“但令名节不堕地,身外区区安用求。”(《静夜思》)“所宝者名节,所重者君亲。居弗求安逸,衣弗择故新。”(《小像自赞》)
于谦在河南、山西出任巡抚长达19年,远远超过当时一般巡抚的任职年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于谦坚决反对钻营、贿赂行为,触怒了上司。他曾经说自己“出宪远巡三晋地,行囊不贮一文钱”。(《长子县与同年彭绣衣会宿而别悠然怀思》)每次进京议事,都一身萧然,“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 (《明史·于谦传》)对此,时人不敢相信,质疑他“宁无一二土物充交际耶?”于谦就笑着举起了两只袖子说:“吾惟有清风耳。”为表心志,于谦赋《入京》诗一首:“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水东日记》)当时把持朝纲的宦官王振,怪罪于谦没有给自己送礼,一度把于谦下狱论死。河南、山西官民纷纷为于谦辩白。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被升为兵部左侍郎,调回北京。
为国忘身的忠诚担当
于谦坚守为国为民、清节自持的政治理想,十分执着,乃至奋不顾身。他在生活上十分节俭,“诸凡自奉过于俭约”。在官场上,以“孤臣”自居,完全不顾及个人的安危得失。他的一生,做到了为国忘身,忠诚担当。
“土木之变”一役,明朝不仅失去了20万精锐部队,而且明英宗被俘,成为瓦剌要挟明朝的人质。当时的明朝,比北宋末年所面对的形势还要严峻。北京官民人心惶惶,以翰林侍读徐珵为代表的很多人都主张迁都南京。在此危急关头,主持军务的于谦坚决反对迁都。为稳定民心,于谦提议由英宗的弟弟郕王继承帝位。最初郕王鉴于英宗有太子在北京,并未答应。“皇太子在,卿等敢乱法邪?”但于谦不避嫌疑,指出太子只有3岁,主幼国疑,用大义说服郕王即位:“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愿陛下弘济艰难,以安宗社,以慰人心。”(《明英宗实录》)郕王最终即位,是为明景帝。于谦扶立景帝即位,化解了瓦剌利用英宗要挟明朝的企图。在于谦的主持下,明朝上下同仇敌忾,成功击退了瓦剌的进攻。瓦剌鉴于英宗失去利用价值,终将英宗送回了明朝。
但于谦却因此而得罪了英宗。于谦在景泰时期,最受景帝倚重,不仅全权负责天下军务,而且国家大政、人事安排,也都由二人共同商议决定。于谦完全依照国家制度,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处理政务,对各种请托一概谢绝。“一以忠诚,上结主知,分谤任怨,但知有国,不知有身有家,平居未尝言及于私。”(《先肃愍公行状》)遭到拒绝的官员对于谦充满了仇视,嘲讽他是“矜傲自用”。景泰八年(1457年),反对于谦的官员,以武将石亨、文官徐珵为首,暗地联系英宗,趁景帝病重之时,发动“夺门之变”,拥立英宗复辟。为粉饰宫廷政变,他们诬陷于谦图谋趁景帝病重,拥立襄王世子入继帝位,但这一诬陷最终查无证据。不过他们仍然以“莫须有”判定于谦之罪。于谦被杀之时,仍然镇定自若。听闻于谦将被杀害的消息,北京的百姓自发为他送行。
于谦清正廉明,立有不世功勋,却被冤枉杀害,普天之下都非常同情他。英宗生母孙太后知道此事后,严厉责备了英宗:“于谦曾效劳,不用当放彼归田里,何忍置之于死!”于谦被杀时,家无长物。“自朝廷所赐外,他无一物,盖公平日自律之严也。”(《太傅忠肃于公神道碑》)而接替他任职兵部尚书的陈汝言,却因为贪赃被下狱。为此,英宗十分感慨,开始后悔杀死于谦,曾经当着石亨等人的面,连说好几句“好个于谦!”(《先肃愍公行状》)
明宪宗即位后,为于谦公开平反,明孝宗赠于谦官为太傅,谥号“肃愍”,明神宗改谥号为“忠肃”。在于谦的家乡,当地人为于谦建起了怜忠祠与忠节牌坊。河南、山西的百姓,也在家里悬挂于谦的画像,进行祭祀。
于谦是一个为人正直、一心为公、不计个人得失、清正廉洁的名臣。他的名言和事迹,对我们当前加强政治建设,净化政治风气,有着重要的历史启示。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就要有“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敬民之心,以“人民至上”践行公仆情怀。要廉洁自律,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按照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和纪律要求,增强自律意识,加强自我约束,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做到为政以廉、为政以德、为政以民。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