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家书观御史品性——江春霖手札小考

2021-04-27张丽敏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手札品性

摘 要  晚清御史江春霖因不畏强权、直言敢谏而名闻天下。宣统二年弃官归家后,仍胸怀天下、造福乡里。但过往之研究却鲜有从其品性入手者。南开大学图书馆现藏有江春霖书与其子江祖莼之手札十八通,本文即借助于这些珍贵家书,对一代御史的品性及为官之道进行探讨。

关键词  江春霖,手札,品性

中图分类号  K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1)08-0061-05

江春霖(1855—1918),字仲默,号杏村,晚号梅阳山人,福建莆田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检讨,历充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撰文处行走。光绪二十九年(1903)考取御史,历署江南、辽沈、新疆、河南、四川等道监察御史。①因直言敢谏、不畏强权,屡次弹劾亲贵权臣,被林纾誉为“光、宣以来谏官第一人”。②宣统二年(1910)弃官归家后,热心公益、筹建桥梁、造福乡里。一生胸怀抱负与使命,以清正廉直、刚正不阿名震天下。

正是由于御史之名广为远播、政治生涯多有显绩,回顾既往对江春霖之研究,多从清末政局、官制、言官的言路、政治参与及其作用、影响等方面出发,关注点集中在他作为御史时所作所为对于政局的影响,以及御史在当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③同时也有一些研究者,从江春霖作为具体的人的角度,从其参政背后显现出的思想品格着手做了探讨。④但尚未有人从个人品格和心灵世界的角度,来诠释江春霖何以能够刚正不阿地履行御史之责、成为清代御史“第一人”。毫无疑问,御史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能否真正发挥这一职务的政治效应,既取决于时代整体的风气与体制,也与个人因素密不可分。身处晚清动荡时代的江春霖,虽然最终无力挽回时代的败局,但却以个人的独特坚持,展现了清正廉洁以及御史这一职务的重要价值。江春霖身处乱世却能洁身自好,无疑与他个人的品格和心灵世界密切相关。以往研究往往只专注于勾勒、剖析他作为官员外在的形象与行为,而很少深入官员的内心世界,去观察为人与为官之间的关联。南开大学图书馆现藏有江春霖手札十八通,这些私人性手札的留存,正好为我们观其品性和心灵世界提供了可靠文本。故此,本文希望借助这些珍贵家书对一代御史之品性及为官之道进行探讨,以弥补现有研究之不足。

一、南开大学馆藏江春霖手札简介

本文所用手札资料皆为江春霖写与其五子江祖莼之家书。江祖莼,字次鹰,起初作为附班学生就读于顺天学堂,接受新式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并以第9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后升入专科;曾师从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纾。江祖莼将其父江春霖写与自己的十八封手书装辑为帙,并请江瀚、赵炳麟作序。此珍贵手札目前藏于南开大学图书馆。信件时间的跨度从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三年(1914),为江春霖辞官归隐后所书。手札涉及人物、事件众多,人物除江春澍、赵炳麟、江翰、林纾外,还有袁世凯、岑春煊、张琴、黄濂、江露等;所提及事件除筹造萩芦溪桥外,更有著名的壶公山起义,即黄濂起义。

赵炳麟在序言中称:“函中所谓勤学俭用、力戒嬉游及夺竞,皆人生立身之道。”①由此可知,这些家书所体现和传递的皆为江春霖秉持和信奉的立身、修身准则。家书具有专属性、独特性、唯一性、私密性等特点,信件情真意切、字斟句酌,无不展示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嘱托、要求与教导,体现出他的做人准则、行事作风以及平素向子弟传递的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观其家书,来探析其心灵世界与品行,最恰当不过。

此十八封信札虽是寄给江祖莼,但内容关乎江祖芑、江祖菼、江祖莚、江祖艺、江祖莅诸子,对诸子的筹谋与教诲,皆体现江春霖的性格特征和道德標准。清末民初,社会激荡,归隐后的江春霖远离政治,居于故乡萩芦梅阳村,除醉心耕读、诗礼传家外,始终不改其清廉俭素,不改其以天下为己任、造福百姓、为民请命的初心。②可以说,江春霖之所以能成为“清御史第一人”,他的刚正不阿、不畏强权、能言敢谏背后,深层次根源是其贯穿始终、毫不动摇的高尚品性,这些皆可从手札中窥得一二。

二、江春霖官声概述

御史作为言官,自古有之,其“为耳目之官,职在发奸剔弊”。③清代监察御史的地位、品阶虽不高,但却肩负有重要职责。江春霖先入翰林,却一直立志做御史,在其《言志对》中曾说:“天下事之不系职司者,惟宰相行之,而谏官言之,宰相知无不为,谏官知无不言,官职虽卑,任同宰相……吾儒志在天下,不为谏官,将安为?”④光绪二十九年(1903)他如愿成为御史后,便开始行使言官之职权。据现存《梅阳江侍御奏议》载,其在任期间,共上奏疏近70件,因连连弹劾亲贵权臣而为朝臣所忌惮。在众多弹章中,尤以纠劾袁世凯、奕劻集团而闻名于世,他先后8次弹劾袁世凯,揭发袁氏结交权贵、把持台谏等10余条罪状;并一再参劾权倾朝野的庆亲王奕劻,称其为小人,且勇于揭露其老奸窃位的野心,终因奏言过于戆直遭苛责,致重回翰林。⑤

江春霖虽因行言官之责被罢免,但他的影响力和官声却因此名垂史册。尤其是他参劾奕劻的事件,不仅掀起了清末台谏风潮,更因其遭朝廷斥革,引发了朝野震动。先是御史们联名上疏,进行抗争,虽然最后不了了之,但充分体现了当时御史台勇于言事的面貌,以及在朝同僚对江春霖的认可、支持、拥戴与敬重。其后,梁启超在《国风报》专门对此事进行了高度评价,辜鸿铭因此事称赞江春霖为“真御史”,⑥天津《大公报》也发表名为《江春霖之声望》的文章,称其回翰林院后,许多衙门争相调用,京城一时出现“江春霖热”。⑦江春霖辞官离京时,相送者达数千人;回到故乡时,欢迎者亦达万人;其辞世后,更有全国各地、各界人士纷纷举行公祭,无不表明江春霖的高洁人品与社会影响。时至今日,后人仍不忘赞扬其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能言敢谏、不畏强权的精神,并冠其以“铁面御史”“清末第一御史”等称号。

三、由手札所见江春霖之品性与品行

(一)主清俭

江春霖一生清廉,为官时两袖清风,其母、其妻、其弟均留在故乡——萩芦梅阳村,过着清苦的生活。他本人无论是在做官之时,还是归家之后,皆将节俭视为生活的第一要义。他曾在信中对其子祖莼说:“余在京十余年,皆量入为出……未尝短朋友分文,只从衣服饮食杂费上节省。”①离开京城时,除旧衣与书籍傍身外,别无他物。归隐之后,他更是“清介自守,一无所利”,②除担任议绅一席外,“日来从事农圃,涉园成趣”。③

纵观全部家书可知,从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三年(1914),江春霖次子祖芑在外谋官之费用,三子祖菼、五子祖莼、六子祖艺等在京求学之费用,除由四子祖莚打理的豫大公司筹措外,皆有赖江春霖一贯的清俭。他认为,若不能自俭于先,必致拮据于后,清则不得不俭。因为其为官时清廉,所以家无厚产,在他致仕后,为诸子筹措各项支出时,经常捉襟见肘。其中一封手札中,有“余本年已负债四百余元,而分外之财丝毫不敢浪取”④之言,一个清正廉洁、高尚的御史形象跃然纸上。此外,为了筹集膳食费,江春霖还提议江祖莼可暂收百科书抵押或卖出。清贫状况可见一斑。

在家书中,江春霖屡次以其归田之后,不名一钱;日食之需,不费文钱;为诸子筹集学费,颇不容易等语,来教导诸子不可挥霍,认为饮食、衣服皆当从俭,日用要十分节省,工夫则须十分勤苦。可见,在他的理念中,“不贪大富,不至大穷……若日日借债,虽有大才,亦无用处”。⑤

(二)讲操守

江春霖之所以能成为有清一代名闻天下的御史,得益于其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品质与操守。为官期间,他多次上书弹劾权贵,重要弹章达数十件之多,所揭发之人既有亲贵权臣,也有封疆大吏,他皆无所畏惧、能言敢谏。所以,即便在他隐退后,其政治上的影响力依然还在。

鉴于此,发生壶公山起义时,岑春煊依袁世凯之意,专门派人持亲笔信至梅阳,请江春霖出山与黄濂和谈、对黄濂进行招抚,借助江春霖的威望以平息事端。

在当局的敦迫之下,更是出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了莆田的安危,江春霖出面斡旋。但美国的教会认为招抚条件对黄濂有利,便造谣称江春霖与黄濂有勾结,并致电民国外交部,要求惩办镇压不力的官员与地方士绅,甚至还殃及了时在仙游任知事的江春霖次子江祖芑。此事在《复张君治如书》中有详尽的记载。⑥而江春霖与张琴(字治如,晚号石匏老人,福建莆田人)之间的书信往来,多有赖江祖莼的传递。

其时为民国元年(1912),江祖莼正于北京大学预科就读,对父兄被诬之事颇为关切。为此,江春霖在信中叮嘱他不必担心,称:“报纸以壶公事毁岑及余,岑之主抚,有无错误不敢知,余则秉公而行,一无所主。”⑦“余来踪去迹尝极分明,非小人所能誣陷。”⑧待谣言稍稍平息后,又对祖莼说:“余心事如青天白日,不是为介。”⑨正是由于江春霖做人光明、做事磊落、敢于担当,其秉持的品德与操守让其不惧诋毁,不怕诬陷。

(三)讲公心

江春霖为官以铁面无私著称,致仕后以热心公益闻名。其中最值得称道的,便是筹造萩芦溪桥、修筑韩坝海堤。

宣统二年(1910),江春霖辞官归家,途经萩芦溪,山洪骤至,破舟涉险,遂生再造桥梁之念。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所藏江春霖家书中,曾几度提及此桥的筹造情况。具体如下:

余现在家筹造萩芦溪桥,缘金已募数千,桥工约费三万左右,尚须广为劝募,莆仙不足,当募外府,外府不足,当往南洋。⑩

吾家本无厚产,余又无分外出息,议绅一席,年间不过八百余元,除火食夫价外,所余无多,照例三次不到即应辞职,若要造桥,此席亦不能常就……①

余现拟改建萩芦溪桥……所短尚五之四……秋间当赴厦一行,厦门回即动工矣。此次募缘颇踊跃,所募无多户,细户均未题,已有此数。……能成此桥,不独留后来记念,亦足上承先志,余立志不成此不顾家也。②

仅以上述3段引文为例,足见江春霖出于公心的无私精神。其辞官归家后,为贴补家用,担任议绅一席,但为筹造萩芦溪桥,竟愿放弃任职,更有“余立志不成此不顾家”之语,其心昭昭,令人钦佩。他以此躬身示范,其志向、决心,以及心系黎民百姓、兼济天下苍生的伟大胸怀,堪称后代表率。遗憾的是,直到民国七年(1918)江春霖病故,桥仍未能得建。但其精神感召力对祖莼等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后来,其弟江春澍、四子江祖莛、表弟陈国贤继承了江春霖的遗志,于民国十七年(1928)开始在江春霖定基处建造萩芦溪桥,耗银6万余两,历时6年之久终于建成。③

(四)重声名

江春霖在朝野中享有颇高的盛名与影响,在江春霖的诸多家书中,也能看出他对声望及名誉的重视。如敦促祖莼说:“余近止素食,不作富贵想,亦无望汝等富贵。意所以遣汝就大学者,一为讲求道艺、二为支持门户、三为避反对民国之嫌而已。汝切……专心学业,勿入邪僻、勿趋奔竞,使天下识我者曰‘此江某子,无忝乃父足矣。”④又如,次子江祖芑准备入都应知事试时,江春霖曾出面阻止,因为担心祖芑“出而问世”会毁坏自己的声名。再如,为给祖莼诸子筹措求学费用,擅长书法的江春霖将写好的字寄给祖莼,让其代为售卖,信中还以明代李东阳“卖书自给”为例,曰不为贪欲。并叮嘱祖莼,若字售得出,“回信通知,当写再寄,不独可补助汝等笔墨费,亦足留名”。⑤

因江春霖为官时颇清廉,归家后更是非义一介不取,所以在诸子学费筹集上经常捉襟见肘。他在信中规劝诸子节俭时曾提及,原邑中有津贴可领,“系由罚款项下提出,后来官不罚款,便无从支。无论官必不给,即给,余亦不便向长官开此口,非为矫廉,身份不能不顾”。⑥

由上述几个事例可以看出,江春霖作为名满天下的一代御史,即便是辞官后,也仍是极重声名的,不遗余力地通过自己的品格言行来垂范后世。

(五)淡名利

因对朝廷没落感到失望、对官场的幻想破灭,归家后的江春霖开始避谈甚至厌谈政治,表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并在信札中,叮嘱其子安分读书、勿谈时事。民国三年(1914)四月初二的家书中,江春霖在得知林纾劝江祖莼跋涉重洋、游学日本时,极力反对,表示不可。提及原因,江春霖说:“不独吾家无此财力,即目下亦非其时……目下西林及孙黄诸人皆在日本,余足不履城市,人尚诬以通匪,倘汝往日,不将诬以勾通乱党乎?”⑦由此看来,归隐后的江春霖已无心政事,有意回避政事。

余年近六旬,退处山林,已不复作出山想,而私党布满朝列,更无复出山望……往不可谏,来犹可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童而习之,断不至长而忘之,顾三复斯言,与阿六及阿菼、阿莚互相劝勉也。⑧

科名、人品已坏,余几有入山必深、入林必密之想,所以使汝等远道(原用“破费”二字,后涂抹改为“远道”)求学,此为谋异时生计,保祖父门户耳。⑨

闻汝在京亦托琴南(林纾)、叔海(江翰)求差事,甚不合宜。后来须专心学业,勿更尔也。⑩

老二若肯从余耕读,拟不再令出山,特恐名利之心未能淡忘耳。?輥?輯?訛

得汝前禀及与祖莚书,知预科毕业列在第九,甚慰。非谓汝异日能作官,谓从此再入专门可得真实学问也……电学既嫌危险,土木亦未为得,不如仍入化学一门,将来学能有成,自己集有资本,随处可以举办,比土木较为合式……老二初拟入都,应知事试,余曾阻之……此可为知者道,不足为外人言也。身体须自爱、惜学问,不可放废,切切。①

寥寥数语,江春霖归隐后远离政治的心境,以及不希望后辈从政做官的想法皆清晰呈现。

宣统三年(1911),朝廷考虑到江春霖的声望及影响,有心起用他为宣慰使,被他毅然拒绝;福建都督府有意聘其为顾问,他亦不受;袁世凯窃取大总统之位后,延请他出山,依然被他拒绝;至民国三年,袁世凯为收买人心,以江春霖兴修水利有功为由,授予其嘉禾勋章,同样被他谢绝。②这些不仅充分展现了江春霖淡泊名利的品性以及不依附权贵的高风亮节,更与手札中所述“不复作出山想”高度契合。

雖然江春霖认为其时科名、人品已坏,不复作出山想,但他一直对天下万民怀有深深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人虽远离政治,品性始终不改。正因为如此,才有上述“清廉”“操守”“公心”“声名”“淡泊”之品性,匡扶正义、不畏诬陷、为民请命、造福乡里之德行。

四、御史品性与为官之道

御史作为一种带有监察性质的官职,自秦至清,皆在不同程度上担负着监察朝廷官吏的职责。《明史·职官志》中,曾明确其职能为“纠劾百司”,并称其“为皇帝耳目风纪之臣”。③至明清两朝,监察御史隶都察院,分道纠察,员额甚多。另外,在历朝御史中,既有品级高、声望重的官员,更有一大批品级低、权力大的官员,这样既保持了监察制度“以卑察尊”的原则,又提高了监察机构的威慑力,使监察机构能够真正发挥作用。④

在众多御史中,可青史留名、以直声震天下者是少数,江春霖算一个,这与他高洁的品性是分不开的。要做到客观且无所畏惧地纠察百官甚至权贵,必然需要自身由内而外的高尚品性做支撑。

他一清二白、公正廉明,曾在家书中教导儿子,称“清心寡欲”四字是一帖良药,需书之座隅,以之警醒自己;他严于律己,谨慎自爱,在信札中告诫儿子应远离“听戏”之类的娱乐活动,认为以戏解闷不如以书解闷,还可一举两得;他以身作则、克己奉公,做官时忠于职守、执法严明,致仕后仍天下为公、造福百姓;他严于家教、诗礼传家,不仅教导后辈要立志向上、自立自强,更教导后辈要“亲正人,远损友”,⑤“忍小忿以就大事”;⑥他淡泊名利,不论为官时或是归隐后,始终不改初心,不畏强权、不争权谋利,为官时尽职尽责,为民后修身齐家。

西安碑林博物馆《官箴》刻石曰:“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据学者考证,此《官箴》为明朝山东巡抚年富所书,作为其为官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座右铭。由此,“公生明,廉生威”成为明清以来的官场戒律,时至今日仍不过时。但真正可以做到“公”与“廉”的官吏屈指可数。江春霖正是因为具备上文所述之高尚品性,才得以成为清末第一御史。可见,高尚品格是成为好官的基础,为官需先修身,只有清正廉洁、淡泊名利、克己奉公,才能令百姓信服、使政治清明。

【作者简介】张丽敏,南开大学图书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

【责任编辑:豆艳荣】

猜你喜欢

手札品性
方英文手札
关于监狱学的学术品性
名家手札
名家手札
重塑狼王品性(二)
论高校教师的专业伦理品性及其涵养
翁同龢手札
论“教学学术”思想的哲学品性
派对季潮妆速成手札
《医护手札》——快乐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