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级的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员的岗位认知度比较
2021-04-27鲁娟任凤云游晓华
鲁娟,任凤云,游晓华
(1.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职业教育中心,上海200433;2.中国牡丹江医学院教师发展中心,黑龙江牡丹江157011;3.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上海200433)
在教育领域,认知度主要用于调查个体对某事物的了解程度[1]、所待态度及探究该事物的必要性[2]。在大学生中,也常用于专业认知的调查,即大学生的专业选择、对专业发展的满意度、对所学课程内容、就业情况等的了解[3-5]。调查在校大学生专业认知现状,对于高校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合理进行教学改革,指导大学生尽快进入专业学习,改善学习环境[6]、提高学习兴趣、产生专业认同、促进职业稳定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7]。
既往文献结果集中在大学生专业认知方面。有学者认为大学生专业满意度较高,为97.0%(满意58.0%,还好39.0%)[6];内蒙古财经大学本科专业认知度良好,存在年级差异[8]。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生专业认知处于中等水平或一般[5],个体差异较大,随着年级的升高,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也逐渐全面、系统[9]。还有学者认为,本科学生的专业认知度较低[10-11],尤其是低年级学生[5,11-13],女生[5]。可见,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容易受到性别、专业、年级、家庭环境、学习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专业认知度更多的受到年级因素的影响。
相比专业认知度,学生对未来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素质的认识即岗位认知度[14]更加重要。然而既往对于岗位认知度的研究很少,涉及对象仅为已经工作的职工[15-16]。探究不同群体之间认知度是否存在差异的文献更是少见报道。仅有研究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的方式,经过配对比较,得出了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研究生对于全科医学的认知度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研究生[17]。
医学生是祖国未来医学事业的中坚力量[18],军医大学生又是祖国未来国防卫生事业的栋梁之才。本文以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学员为例,调查分析不同年级之间岗位认知度的差异,探讨哪些方面存在较大的激发空间,从而为针对性的加强教育引导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以已经构建的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员岗位素质指标体系(含9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为基础自编岗位素质认知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并增设选项“不清楚”。问卷采取匿名方式,要求学员独立填答,向学员说明收集资料只用作研究,分析结果将用于提出教学改革建议。
1.2 调查时间和对象2018年6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采取不记名方式调查某军医大学在校学员,共发放调查问卷1 100份,排除填答不完整和填答“不清楚”选项者,有效回收935份(85.0%),其中男882人(94.3%),女53人(5.7%);二年级192人(20.5%),三年级180人(19.3%),四年级72人(7.7%),五年级491人(52.5%)(排除刚入校、不太熟悉岗位素质的一年级学员);年龄18~33岁,平均(22.23±1.87)岁。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不同年级的学员认为最重要的能力素质的百分比比较采用χ2检验;不同年级的李克特5级评分法的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有差异的再采用S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级学员认为最重要的能力素质比较不同年级学员认为最重要的能力素质(二级指标)的看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四年级学员对临床医疗服务能力方面相对更加看重(61.1%),此外对持续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相对也更加看重(22.2%)。但各个年级学员均认为临床医疗服务能力最重要(53.9%~61.1%),见表1。
表1 不同年级在校学员认为最重要的能力素质的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most important ability quality considered by the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s[n(%)]
2.2 不同年级学员对各级岗位素质重要性的看法比较以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员岗位素质为一级指标,不同年级在校学员对各级岗位素质重要性的看法,见表2。临床医疗服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了解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国际卫生状况和全球健康、积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5项素质的看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43项素质的看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不同年级在校学员对各项素质重要性的看法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s of the views on the importance of various qualities from the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s(±s)
表2 不同年级在校学员对各项素质重要性的看法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s of the views on the importance of various qualities from the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s(±s)
?
2.3 SNK检验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方面,五年级认为其重要性较高(4.68),三年级较低(4.48),二年级(4.54)和四年级(4.61)居于中间,与其他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持续学习能力方面,四年级认为其重要性较高(4.83),二年级较低(4.60),三年级(4.74)和五年级(4.76)居于中间,与其他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患沟通能力方面,三年级(4.67)、四年级(4.72)、五年级(4.70)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高于二年级(4.52);创新与科研能力,三年级认为重要性较高(4.55),四年级较低(4.28),二年级(4.35)和五年级(4.36)居于之间,与其他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在素质,四年级认为重要性较高(4.72),二年级较低(4.49),三年级(4.62)和五年级(4.65)居于之间,与其他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完整准确地采集病史方面,四年级认为重要性最高(4.83),二年级认为重要性最低(4.54),五年级(4.75)与四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年级(4.67)与二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选择正确的辅助检查,五年级(4.69)、三年级(4.69)和四年级(4.7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于二年级学员(4.46);作出准确的诊断,四年级(5.00)高于二年级(4.64)、三年级(4.66)和五年级(4.77),后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合理的治疗计划,四年级(4.94)高于二年级(4.59)、三年级(4.71)和五年级(4.75),后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规范地向上级医生报告临床问题并能作出解释,四年级学员认为重要性最高(4.78),二年级学员最低(4.39),五年级(4.62)与四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年级(4.51)与二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能识别并进行现场抢救,四年级学员认为的重要性最高(4.94),其次是三年级(4.74),五年级(4.82)与三、四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年级学员最低(4.59);发现和及时按规定上报传染病,四年级学员认为的重要性最高(4.89),其次是五年级(4.71),再次是二年级(4.51)和三年级学员(4.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了解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结构和功能(虽然方差分析的P>0.05,SNK检验仍然不在同一列),四年级学员认为的重要性较高(4.44),二年级(4.18)较低,三年级(4.31)和五年级学员(4.32)居于中间,与其他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了解国际卫生状况和全球健康(同上),四年级学员认为的重要性较高(4.39),二年级(4.10)较低,五年级(4.22)和三年级(4.31)居于中间,与其他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用数据库收集医学信息,五年级(4.34)、三年级(4.46)和四年级(4.50)认为的重要性高于二年级学员(4.10),前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用信息新技术进行患者医护与教育,五年级(4.36)、三年级(4.43)和四年级(4.56)认为其重要性高于二年级学员(4.13),前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掌握英语,能学习、分析英语原文医学文献,三年级(4.39)、五年级(4.40)和四年级(4.50)认为其重要性高于二年级学员(4.15),前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习实践中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三年级(4.67)、五年级(4.69)和四年级(4.72)认为其重要性高于二年级学员(4.46),前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注意倾听、收集与综合和患者问题有关的信息,四年级(4.72)和三年级(4.64)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年级较低(4.46),五年级(4.58)居于中间,与其他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理解、信任并尊重患者家属,四年级学员(4.78)较高,二年级(4.44)、三年级(4.56)和五年级(4.60)较低,后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能有效化解医患矛盾,四年级学员(4.89)最高,其次是五年级(4.66),二年级最低(4.46),三年级(4.57)与二年级、五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尊重同学在学习与实习中的贡献,四年级学员(4.72)较高,二年级(4.44)较低,五年级(4.58)和三年级学员(4.62)居于之间,与其他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善于协调与团队成员的关系,四年级学员(4.89)最高,其次是三年级(4.63),二年级最低(4.45),五年级(4.58)与二、三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能与其他科室或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四年级学员(4.89)最高,其次是三年级(4.55)和五年级(4.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后是二年级(4.39);适当参加其他学科的会议与会诊,三年级学员认为其重要性较高(4.52),二年级学员认为的重要性较低(4.24),五年级(4.37)和四年级学员(4.39)居于之间,与其他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能有意识地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五年级(4.60)、三年级(4.62)和四年级学员(4.78)高于二年级学员(4.38),前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学习和实习活动中具备批判性思维,四年级(4.72)和三年级学员(4.66)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年级学员(4.44)较低,五年级学员(4.58)居于中间,与其他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备临床医学创新与科研能力,三年级学员较高(4.66),二年级学员较低(4.38),五年级(4.51)和四年级(4.56)居于中间,与其他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积极参加本专业领域的科研活动,五年级(4.45)、三年级(4.52)和四年级(4.61)高于二年级学员(4.28),前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积极撰写、发表科研论文,四年级学员最高(4.67),其次是三年级(4.37),二年级学员最低(4.14),五年级(4.32)与二、三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作风务实,雷厉风行,五年级(4.53)和三年级学员(4.54)较高,二年级学员较低(4.30),四年级学员(4.44)居于中间,与其他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备服从意识与大局意识,四年级(4.67)和五年级学员(4.56)较高(两者之间没有差异),二年级学员较低(4.33),三年级学员(4.49)居于中间,与其他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执行军事演习、维和反恐、救援护航等重大任务情况,四年级学员(4.72)最高,其次是五年级(4.52),二年级最低(4.23),三年级(4.38)与五年级、二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地方到军校的适应能力,四年级最高(4.72),其次是三年级(4.51)和五年级(4.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年级最低(4.33);对学习或实习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五年级(4.62)、三年级(4.68)和四年级(4.78)高于二年级(4.41),前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事业心、坚持医疗与国防事业,四年级学员(4.89)最高,其次是五年级(4.65),二年级最低(4.43),三年级(4.57)与二年级、五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责任心、持之以恒,四年级学员(4.89)最高,其次是五年级(4.74),二年级最低(4.55),三年级(4.62)与二年级、五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进取心、追求卓越,四年级学员(4.89)高于二年级(4.58)、三年级(4.59)和五年级学员(4.74),后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行动力、积极主动,四年级学员(4.89)高于二年级(4.57)、三年级(4.66)和五年级学员(4.74),后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自信心、乐观向上、不畏困难,四年级较高(4.83),二年级(4.59)和三年级(4.67)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五年级(4.74)居于中间,与其他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诚信正直、廉洁自律、淡薄名利,四年级最高(4.89),二年级(4.51)最低,而五年级(4.69)和三年级(4.71)居于中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其他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信息技术和工具应用能力,军政素质,进行全面、系统、规范的体格检查,做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和健康教育4项素质各个年级学员认为的重要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在校学员总体岗位认知较好本研究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员对各项岗位素质的认知度评价为4.10~5.00,均比较重要。可见学生对于未来胜任岗位所需掌握的技能、专业学习的要求、在校培养计划等有一定的了解。认为最重要的能力素质都集中在临床医疗服务能力(53%以上的学员认为最重要),对于本专业的核心能力素质认识比较清醒到位,总体岗位认知较好。只有岗位认知确定、清晰,才不会出现逆反心理而荒废学业[8],学生才能转化为实际行动、更好地就业、为社会服务。
3.2 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在校学员岗位认知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既往研究报道,专业认知随大学生入学年份显著性增加[13],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了解本专业[12]。既往对于四年学制的大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分析时,均报道四年级学生的专业认知最好。本次对学制为五年的军医大学临床医学学员的调查中,却发现最高年级的五年级并非岗位认知最高。在9项二级指标和39项三级指标素质中,五年级学员仅在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方面,医患沟通能力,作风务实、雷厉风行,选择正确的辅助检查,利用数据库收集医学信息,利用信息新技术进行患者医护与教育,掌握英语、能学习、分析英语原文医学文献,实习实践中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能有意识地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积极参加本专业领域的科研活动,具备服从意识与大局意识,对学习或实习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12项素质的认知度最高,而后9项四年级学员同样认知度最高,且四年级学员还对26项素质(持续学习能力,内在素质,完整准确地采集病史,作出准确的诊断,采用合理的治疗计划,规范地向上级医生报告临床问题并能作出解释,能识别并进行现场抢救,发现和及时按规定上报传染病,了解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结构和功能,注意倾听、收集与综合和患者问题有关的信息,理解、信任并尊重患者家属,能有效化解医患矛盾,尊重同学在学习与实习中的贡献,善于协调与团队成员的关系,能与其他科室或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学习和实习活动中具备批判性思维,积极撰写、发表科研论文,执行军事演习、维和反恐、救援护航等重大任务情况,从地方到军校的适应能力,有事业心、坚持医疗与国防事业,有责任心、持之以恒,有进取心、追求卓越,有行动力、积极主动,有自信心、乐观向上、不畏困难,诚信正直、廉洁自律、淡泊名利)的岗位认知度也最高。也就是说,四年级学员对35项岗位素质的认知度最高。可见,随着年级的升高,对五年制的临床医学专业学员而言,由学习公共课程和基础医学课程转向学习专业课程、专业见习、实习等,对岗位素质的认识有所提升,大体上四、五年级的岗位认知度高于二、三年级,但并不绝对成正比,四年级学员表现出最高的认知度。五年级学员对于某些素质的岗位认知度有所下降,可能与其即将毕业,正在经历求职洗礼,想法更现实,期望更理性,容易受负面影响有关。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3.3 有针对性的加强岗位认知教育研究表明,专业教育对于新生认知水平提高有很大的作用。例如,入学前56.5%的学生对专业不了解[10]、83.3%的学生对统计学专业不了解或非常不了解,经过专业教育后均有明显改善(“不了解”或“非常不了解”的比例降到18.7%)[5]。专业认知存在差异的原因包括个人认知、课程设置、教育制度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应围绕以下方面进行个性化沟通和引导。
3.3.1 抓好入学教育,开展专题活动尤其是对认知度较差的低年级学生,采用专业认知教育方案,在基础知识学习、专业基础学习等方面进行及时而有效地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导向,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和积极性。包括解读人才培养方案、召开专业认知主题班会、参观校内外实践基地、聘请行业专家开展系列专题讲座,邀请优秀毕业生、高年级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一对一帮扶等。
3.3.2 实施本科班级导师制,加强个性化指导“导师制”(tutorial system)源于英国牛津大学,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作为一项基本的教学制度,有助于将课程教学与专业思想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在宽松自由的教育氛围中,通过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对学业和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专业认知程度。导师制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也显示了良好的效果。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设立专业指导教师、开展第二课堂等类似制度。
3.3.3 创新课程设置,优化教学环节专业教育与课程设置密切相关[19],高校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质,安排具有层次性、阶段性、连贯但不重复的教学模块,将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起来,提高医院实习、见习等实践技能训练的比例,打牢专业知识学习阶段的思想根基[9]。同时,在目前大学生无法自由选择和调整专业的现状下,设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邀请专家为学生答疑解惑,加强对学生专业指导[3]。除课程设置外,教材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手段,但既往效果并不显著[20],要及时更新教材,注意教材选用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3.4 进一步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授课中要体现岗位知识、素质及其必要性、有效加深学生的认识、切实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和忠诚度,增强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信心,不断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采用案例式、小组讨论式、行为导向式、翻转课堂、混合教学、角色扮演、幕课等丰富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20],将专业认知教育贯穿到整个大学教学过程当中[4]。
3.3.5 加强宣传教育注意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认知情况,发挥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广泛利用学校官网、官方微信、广播电视、书刊报纸等宣传学校的专业培养计划、学科发展动态和方向、岗位素质要求、发展前景、就业方向等,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人才培养情况,掌握专业领域更新动态、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能力要求[21]。设置一些学生喜爱、参与度高的活动,创设校园氛围,通过改变校园的视觉,对学生的能力素质形成外在的熏陶和影响[22]。
3.3.6 增加就业指导本研究中,五年级学生的岗位认知度低于四年级。学校要结合职业形势变化和国家、军队人才需求,通过举办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报告等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们清楚学科前沿技术知识和就业前景;通过介绍已毕业学生的经验和经历,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就业信心,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课程学习与未来工作的关联、获得对岗位的初步认识,从而为快速适应实际工作岗位做准备[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