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保鲜处理过程中茶青品质成分含量的变化
2021-04-27胡蝶陈维马成英吕恩利苗爱清乔小燕
胡蝶,陈维,马成英,吕恩利,苗爱清,乔小燕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广东省茶树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640)(2.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芽叶制成的饮品因具有独特的香气与滋味,深受消费者的喜爱[1]。目前茶树已在全球广泛种植,茶日均消耗量超两百万杯,是仅次于水的第二大饮料[2]。茶青原料的好坏是影响成品茶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茶叶生产旺季,受到加工厂产能限制的影响,茶青原料极易积压、变质[3,4];此外,在茶叶集约化生产过程中,不当的贮运也会引起茶青劣变,进而降低成品茶品质,造成经济效益下降[4]。
茶树芽叶经采摘离体后仍为有机活体,生命代谢活动并未停止。呼吸作用通过消耗营养物质释放能量[5],该过程产生的热量会使叶堆内部温度上升,增强茶青内源酶活性,加速内含物转化。冷藏是常见的农产品采后保鲜手段之一[6-8],可以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9],减缓有机体的内含物质损耗。张竹正等研究发现,茶鲜叶经微波杀青、低温去湿及真空包装后,可于-5至-20 ℃的环境中进行长期保存,且不会影响所制绿茶的品质[10,11]。该方法利用低温和缺氧条件,钝化了茶鲜叶内源酶的活性,从而降低了多酚类物质的氧化速率[11],但是操作繁琐、所需成本较高,且不适用于需要内源酶参与加工过程的红茶、乌龙茶和白茶的茶青原料保存。此外,Katsuno等表示,相较于常温保存,经15 ℃低温保存16 h的茶青,其所制绿茶的香气化合物含量更高[12];Yu等发现,在绿茶加工过程中运用低温萎凋,可以显著提高蛋白质氨基酸的含量,而且低温环境能降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有利于减缓多酚类物质的氧化[13]。
本研究以红茶适制品种英红九号为试材,对不同保鲜温度处理下茶青品质相关内含物的含量变化进行分析,以期为茶青保鲜贮运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取茶树品种英红九号为材料,于2019年11月按一芽二叶标准采摘自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英德基地。
1.2 试验设备
YS-XCAB气调实验箱,杭州屹石科技有限公司;高速粉碎机,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HWS28型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SC-3616离心机,安徽中科中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752N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菁华科技仪器有限公司;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安捷伦科技公司;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4.6×250 mm,5 μm),美国安捷伦科技公司等。
1.3 试验方法
1.3.1 保鲜处理及样品固定
参照现有农产品采后保鲜的研究成果[12,14,15]及茶树对低温的响应情况[16,17],设置了不同的茶青保鲜温度(具体处理流程及参数见图1),并分别于处理0、6、12、24、36 h后采集样品(重复三次)。将样品进行微波固样2 min,于100 ℃的烘箱中放置2 h或直至烘干,经粉碎后保存于干燥器中。
图1 试验流程示意图Fig.1 Schematic of the experimental workflow
1.3.2 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称取茶粉0.100 g±0.005 g于50 mL离心管中,并记录重量;加入蒸馏水20 mL,拧好离心管盖;将装有样品的离心管进行沸水浴45 min,期间每10 min晃荡震荡一次;4200 r/min离心20 min,上清液即为试验所需茶汤。可溶性糖含量测定方法参照试剂盒(苏州科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说明书,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方法参照GB/T 8314-2013[18]。
1.3.3 茶多酚总量和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测定
茶多酚总量的测定及儿茶素类化合物的提取参照GB/T 8313-2018[19]进行。儿茶素类化合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进样量为5 μL,柱温35 ℃,紫外检测器波长设定为280 nm,流动相A为0.05%(V/V)85%磷酸水溶液,流动相B为纯乙腈,流速为1 mL/min。梯度洗脱程序为:0.0~30.0 min,6.5% B~16.0% B;30.0~34.0 min,16.0% B~20.0% B;34~39 min,20.0%B;39~40 min,20.0% B~6.5% B;40~45 min,6.5% B。
1.4 数据分析
使用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多重比较,以MetaboAnalyst 4.0[20]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6进行图像绘制。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保鲜处理下茶青中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变化
可溶性糖含量是评价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可溶性糖可于加热条件下发生羰氨反应和焦糖化反应,产生部分香气物质和有色物质,影响成品茶品质[21]。对不同保鲜处理下的茶青进行可溶性糖含量测定,结果发现,五组茶青的可溶性糖含量在处理36 h内,均与对照0 h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图2)。由此可见,在处理36 h内,低温、常温以及增湿与否均不会对茶青的可溶性糖含量产生较大影响。
图2 不同保鲜处理下茶青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变化Fig.2 Changes in soluble sugar content of tea leaves under different preservation
氨基酸是茶汤鲜爽味的呈味物质[22],此外也参与了美拉德反应,在茶叶加工中影响香气物质的形成[21]。对茶青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处理36 h后,A、B、C三组的含量分别为34.37 mg/g DW、35.49 mg/g DW和36.35 mg/g DW,均与对照0 h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D、E两组的含量为36.98 mg/g DW和38.64 mg/g DW,均与对照0 h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此外,在整个处理过程中,A组呈现先下降后回升的变化趋势,B、C两组变化不大,而D、E两组则表现为存在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情况(图3)。有研究发现,在黑暗条件下对采后茶青进行低温处理,14 h后氨基酸含量不会发生显著变化[13]。这说明,适当的低温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茶青中氨基酸含量的稳定。
此外,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还是植物体内的渗透调节物,参与了低温、干旱等多种逆境响应过程[23-25]。田野等通过监测不同季节气温变化,并测定可溶性糖、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发现可溶性糖含量与低温的相关性更大[26]。但薄晓培等表示,可溶性糖、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均能敏感地响应低温变化[27]。由此可见,本研究所采用的保鲜处理未对采后茶鲜叶造成严重的低温胁迫。
图3 不同保鲜处理下茶青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变化Fig.3 Changes in free amino acid content of tea leaves under different preservation
2.2 不同保鲜处理下茶青中茶多酚的含量变化
图4 不同保鲜处理下茶青中茶多酚的含量变化Fig.4 Changes in tea polyphenols content of tea leaves under different preservation
茶多酚是茶树中多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影响着茶汤色泽和滋味等品质特征[28]。对不同保鲜处理下的茶青进行茶多酚含量测定,结果如图4所示。相较于对照0 h,A、D、E组的茶多酚含量在处理36 h内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B组中,处理6 h的茶多酚含量较对照0 h显著降低(p<0.05),处理12 h的茶多酚含量较0 h显著上升(p<0.05);而在C组中,仅处理12 h的茶多酚含量较对照0 h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尽管如此,在处理36 h后,B、C两组的茶多酚含量均与对照0 h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夏兴莉等也有类似发现,他们表示,采后茶鲜叶在4 ℃的低温环境中放置3~6 h,其茶多酚含量未发生显著变化[29]。
2.3 不同保鲜处理下茶青中儿茶素类化合物的含量变化
儿茶素类化合物是茶树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也是茶多酚的主要组成成分[21]。由于该类物质具有抗氧化和抑菌等作用,目前已被运用于食品保鲜[30-32]。
茶鲜叶经采摘离体后,养料与水分断供,生命活动受到胁迫。逆境条件下,植物细胞会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导致细胞膜脂过氧化水平升高,损伤膜系统[33]。儿茶素苯环上的酚羟基具有较强的供氢能力,可发挥清除自由基的作用[30]。干旱胁迫下,茶树叶片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显著降低[34];而在冷害胁迫下,仅有GC含量降低,其余儿茶素类化合物的含量变化不大[35]。利用HPLC对保鲜处理下采后茶鲜叶中六种主要儿茶素类化合物进行测定,结果如表1。相较于0 h,C、EC和ECG的含量在五个保鲜处理组中均出现了显著下降(p<0.05);EGC含量在A、C两处理组中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GC的含量仅在A处理组中无显著性变化(p>0.05),EGCG的含量仅在C处理组中无显著性变化(p>0.05)。这说明低温环境下离体叶片中儿茶素类化合物的代谢,与干旱、冷害胁迫下茶树叶片中儿茶素类化合物的代谢存在不同。
表1 不同保鲜处理下茶青中儿茶素类化合物的含量变化Table 1 Changes in catechins content of tea leaves under different preservation treatments
2.4 主成分分析
以0 h和36 h处所测得的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分图(图5a)显示,第一主成分(PC1)和第二主成分(PC2)的累计贡献率为 84.8%,表明前两个主成分已涵盖原数据的大部分信息。对照0 h、四个保鲜处理组的36 h与常温组的36 h在PC1方向上区分为三个区域,而且四个保鲜处理组更靠近对照0 h,这说明不同程度的低温处理均能对茶青起到保鲜作用。根据载荷图(图5b)可知,PC1与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呈正相关,与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呈负相关。此外,依据PC1载荷值的绝对值大小,以及得分图中对照0 h和常温组36 h在PC1轴上的位置,推测儿茶素类化合物的含量可在一定程度上指征茶青原料的新鲜度。
图5 基于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的主成分分析Fig.5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based on contents of soluble sugar, free amino acid and catechins
3 结论
本文以红茶适制品种英红九号茶青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采后保鲜处理对其品质相关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处理36 h内,低温、常温以及增湿与否均不会对茶青的可溶性糖含量产生较大影响,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仅在 10~13 ℃组中维持着与对照组相当的水平;EGC、GC及EGCG的含量在5~8 ℃或10~13 ℃处理组中无显著性变化,C、EC和ECG的含量则在五个保鲜处理组中均出现了显著下降。此外,利用主成分分析发现,儿茶素类化合物的含量可用于指征茶青原料的新鲜度。考虑到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问题,采用10~13 ℃处理即可对茶青起到较好的保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