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现状与全过程监管实践
2021-04-27韩光宇杨金福
何 淼,赵 明,韩光宇,杨金福
(北京工业大学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北京 100124)
0 引言
实验室是高校开展基础实验教学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1]。近年来,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和“新工科”建设的实施,生物、物理、化学等实验学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开展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化学品种类和数量也逐年增多[2-3],其中大部分化学品都属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定义的危险化学品(简称危化品),因危化品引发的实验室爆炸和中毒等事故时有发生。为保证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消除危化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加强实验室危化品的安全管理,特别是对危化品进行全过程监管,已经成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1 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现状
1.1 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工作发展形势
随着国内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深入,交叉学科越来越多,危化品的使用基本覆盖全国所有的综合或理工类高校。对近年来高校所发生的安全事故原因调查结果表明,由危化品引发的燃烧、爆炸事故占高校安全事故的80%[4]。危化品已成为实验室的重点危险源,其安全状况受到安全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5-6]。
教育部科技司于2015—2017年连续3年对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进行实验室安全督查工作,检查结果表明,化学品安全管理出现问题的比例高达34.5%,是所有检查项中发现问题比例最高的,在所检查的62所综合或理工类学校中,全部都存在化学品安全管理问题[7]。针对这一问题,全国大部分高校在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改善危化品物防状况、强化危化品安全检查的基础上,逐渐借助于信息化管理技术,以构建危化品采购管理平台的形式,从危化品流入的源头把控,全程监管危化品的动向,最大限度消除危化品使用、存储和回收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尽管如此,由于危化品危险属性复杂多变,使用过程风险难以预料,实施防控难度较大,因此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仍然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者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1.2 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工作的特点
由于高校实验室危化品种类较多,危险源性质各异,使危险化学品管理工作涉及内容多,管理范围分散,监管周期较长。除此以外,大部分涉及危化品种类和使用量比较大的生物、化学、材料等实验室,参与实验的工作人员较多、流动性较大,而且不同的实验人员所进行的实验具有独立性,对整个实验室中其他危化品安全知识、规范操作、应急处理等了解不全面,故危化品监管涉及内容较多、监管难度大。有的实验室不仅存放和使用大量危化品,而且还放置和使用实验动物与病原微生物、特种设备、高温高压设备等,实验室环境复杂,存在较多不可预期的风险,增大了监管的复杂性。同时,部分涉及使用危化品的交叉学科实验室由于其使用的危化品种类单一、用量较小,容易忽视危化品的规范存放,加之使用人员缺乏专业背景,安全意识相对淡薄,增大了安全隐患。除此以外,危化品使用之后的废弃物回收过程也同样存在着较大的危险性。综上所述,由于涉及内容多、范围分散、环境复杂等因素,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工作极具挑战性。
2 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工作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但结合危化品管理工作的特点和面临的难点,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工作仍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2.1 管理制度欠完善,管理水平不高
高校实验室危化品管理涉及内容多,监管周期较长,对危化品的管理需要从购买、储存、使用到回收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管。虽然大部分高校针对各个环节都制定了一系列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但对于一些新情况,规章制度未能及时调整,导致管理制度内容不够完善。随着高校实验室资源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增大,外来人员包括中小学生到实验室参观学习、开展实验活动的情况逐渐增多,但相应的管理制度却没有及时跟上。此外,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实验室管理人员特别是专职人员明显不足,为此,部分课题组聘请临时人员到实验室协助管理工作已成为普遍现象,但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却没有落实。尽管有的高校已经具有比较完善的危化品管理制度,但由于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式的局限性,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往往未按照制度要求严格执行,如实验室未定期组织安全自查,危化品安全教育与准入制度未严格落实,实验室危化品台账管理不全面,使用记录不详细,危化品的储存存在安全隐患等[8]。
2.2 管理人员不够专业,硬件设施不完善
多数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由校办、保卫处或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负责,各学院的实验室安全工作也大多数是学院办公室的行政管理人员负责,而这些管理人员大多没有专业学科背景,对实验室具体情况缺乏深入了解,难以对大量实验室内种类繁多的危化品进行深入细致具体管理,使得安全监管多浮在表面,流于形式[9]。各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人或安全员,一般也是由教师或科研人员兼任,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使教师或科研人员对安全管理工作情况缺乏重视,甚至出现无暇顾及情况。
在实验室硬件设施方面,大部分高校的化学生物实验室房屋并不是按照实验室的建筑要求设计建造,大多是由教学楼或其他用途的建筑物改造而成,存在实验室线路老化、通风设施及逃生通道不符合要求等问题[10]。另外,由于师生人数较多导致的实验用房紧张等问题,也造成实验室内物品和药品不能分类存放,危化品储存空间有限,安全存储距离不够,在使用危化品过程中操作空间较小,安全操作距离不够,存在化学试剂存放等安全隐患。此外,许多涉及化学、生物实验的实验室未按要求安装应急防护设施,如未放置急救箱、未安装洗眼器、喷淋装置等。
2.3 专业知识掌握不足,安全意识淡薄
很多事故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安全事故都是由于科研人员操作不规范或一时疏忽造成。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于安全知识与能力的教育相对落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对安全和环保的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安全相关知识和技能。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认识不够,不了解危化品的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信息,忽视操作规范,对危险性较大的实验未进行风险分析并采取足够的防范措施[11-13],虽然大多数学校针对进入实验室的师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也建立了实验室准入制度,但培训计划往往不够系统、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师生的专业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14-15]。
2.4 安全监管力量不足,奖罚机制不严明
目前,高校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对现有管理制度检查督促不力、执行落实不够。虽然有各种详细的危化品管理规章制度,但由于安全管理人员数量和精力有限,不能很好地对危化品购买、存放、使用以及回收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使其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如规定危化品分类存放、使用后及时归位,但抽查时仍发现学生抱着侥幸心理混放危化品,甚至使用完之后敞口放置在桌面。另外,学校对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的奖惩机制不严,导致管理人员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不重视,不愿配备存储危化品柜等安全设施,对危化品使用过程中的操作过程要求不严,导致规章制度的可行性和执行力大幅下降。
3 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全过程监管实践
结合危化品在高校中覆盖广、种类多、用量大、监管周期长等特点,做好危化品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学校给予更大的关注。针对实验室危化品的安全管理工作,依托信息化手段,从制度建设、采买流程、存用监管,安全教育、责任追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对实验室危化品全过程监管。
3.1 建立健全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机制
结合新形势下高校的实际情况,完善原有的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制度,覆盖危化品购买、储存、使用、安全防护、回收全过程,同时也将事故应急处置、安全检查、责任追究的制度规范进行详细修订,从而建立一套完善的涉及危化品全过程监管的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好实验室安全责任制,建立学校、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和实验室三级联动的安全责任体系,通过学校与二级教学科研单位、二级教学科研单位与实验室每年签订安全责任书、实验室与使用实验室的师生签订安全承诺书的形式,将安全责任逐级落实、全面覆盖,本着“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责任细化和量化,使实验室安全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个人,真正形成一套人人参与、常抓不懈的安全管理机制。
3.2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与考核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人是安全工作的决定性因素,以人为本抓安全,才能抓到安全工作的实质。因此强化对人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人的安全意识,使每个人主动参与安全管理,才能确保安全管理无死角[16]。首先,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在进入实验室前,在线上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包括制度规范、实验室基本常识、常见危化品性质、基本应急处置方法以及实验过程中的个人防护等,并要求通过考试取得合格证,保证每一位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的师生受过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在进入实验室后,根据具体研究内容,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操作培训,使每一位实验操作者都熟知所操作实验过程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所使用危化品的属性及简单的事故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保证安全。同时,学校须不定期组织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专题讲座,通过剖析实验室中危化品使用、存储、回收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由危化品违规操作引发的安全事故案例,使师生认识到实验室中危化品安全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安全意识。另外,借助安全月宣传活动等固定活动,通过播放实验室安全科普视频,制作图文并茂的实验室危化品安全使用手册发给学生学习,将安全宣传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完全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使安全教育真正做到入校出校全程学习、线上线下全面覆盖,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从根本上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
3.3 实行危化品全过程监管
针对危化品的管理,建立集危化品采购、审批、台账管理、结算、资料查询、安全教育宣传于一体的化学品采购管理信息平台。对实验室危化品实现全过程痕迹管理,降低实验室危化品安全隐患的同时,降低师生采购和经费管理工作量。采购管理信息平台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危化品采购流程
采购前,严格危化品购买审批手续。首先对入住平台的供货商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包括经营资质、危化品经营资质、危化品经营范围审核、资质有效期识别等,保证所有危化品购买渠道的安全性。目前全国通过审核的供应商超过2万家,产品数据达8 000万条,完全可以满足生命、医学、化学等综合类院校及各种科研单位的采购需求。在监管所有危化品购买渠道规范性的同时,对易制毒、易制爆、剧毒品等应急管理部门要求的管控类危化品,在提交购买申请之后,还需要管理部门结合该管控品的用途用量,经过严格审核之后才批准购买。对在采购平台上无法购买的危化品,则需要学生携带加盖指导教师、学院院长签字的系统外采购购买说明、购买厂家危化品经营许可证等材料进行线下购买审批,满足师生科研需求的同时,严格执行购买审批制度,确保危化品的来源安全。
采购过程中,设置强制安全知识推送,提高师生使用危化品的安全意识。在采购平台上的每一个危化品都有完善的MSDS数据库,详细介绍该种危化品性质和各种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方式,并且在首次购买危化品时,强制弹出,供购买者阅读学习,了解危化品性质,达到提醒和教育的目的。
采购到货后,经学校管理部门验收货物无误后进行确认收货,并在采购平台上进行台账记录,包括确认存放位置、记录使用明细、实时存量计算等。通过上述台账管理,实现对校内危化品在各个建筑物分布、具体实验室房间的存量的统计,同时明确各危化品的使用人和责任人,使危化品流向清晰,监管责任明确。
可见,利用危化品购买管理信息平台,实时掌握购买、存放、使用等情况,方便对全校危化品购买种类、购买金额、使用单位、使用量、剩余量等信息进行多维分析,并进行安全风险评估,从而优化危化品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水平,指导管理决策的制定。
3.4 落实安全检查与监督制度
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不仅要建章立制,更重要的是要落实检查,加大对实验室中危化品储存和使用过程监督、监控、检查、整改和追责力度,严格排查实验室危化品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到检查无死角、无盲区。为了使安全检查真正落到实处,结合教育部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和北京工业大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实验室安全检查的负面清单,根据负面清单中每项具体检查内容的隐患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管理,同时对负面清单中的每一项内容明确追责对象,使安全检查内容具体化,追责对象明确化,处罚形式规范化。除此之外,以各二级机构为单位,年终汇总检查结果,作为其年终绩效考核、教职工职称评聘、学生评优的考核指标,使安全检查能够真正起到监督作用。同时,对实验室中危化品的检查始终坚持专项检查与常规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针,不仅对危化品储存条件、使用方法进行检查,还对危化品购买途径和方式、使用后的回收处理进行检查,真正把监管贯穿在危化品入校到出校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危化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4 结语
在新形势下,对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化学品采购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对危化品从购买、储存、使用、回收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同时,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使安全教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渗透到危化品的管理中,逐渐使师生形成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观念转变。此外,持续加大对实验室安全的检查力度,将安全检查贯穿于危化品入校到出校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消除危化品存在的安全隐患,为建设平安、和谐、绿色校园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