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制宜主义”建筑观内涵研究

2021-04-27李守旭LIShouxu

世界建筑 2021年4期
关键词:主义内涵环境

李守旭/LI Shouxu

1 引言

20 世纪晚期,李道增基于对当代建筑思想“多元化”倾向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判断,以及长期的建筑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建筑设计哲学。受20 世纪初德国一位世界级戏剧导演马克斯·莱茵哈特(Max Reinhardt)“因剧制宜”思想启发,李道增将其建筑设计哲学思想命名为“新制宜主义”,并于1998 年在《世界建筑》第6 期发表《“新制宜主义”的建筑观》一文[1],详细介绍了新制宜主义建筑观的由来、内涵和设计哲理。文章所倡导的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制宜观念依然契合当下的建设需求,文章所担心的问题正是目前我国城镇化乱象的根源:如缺少地域文脉延续造成的百城一面、缺少整体设计和场所精神造成公共空间空洞乏味、缺乏“精神赋形”造成新建筑失去了打动人心的魅力、缺乏细部设计造成建筑表现空泛而只能远观等等。

这也是23 年后的今天再研究“新制宜主义”建筑观的必要性和价值所在。

1 新制宜主义建筑观“一体四宜”内涵图式(绘制:李守旭)

2 新制宜主义建筑观的释义

建筑物作为地球上存在量最大的人工物[2],其设计建造活动也是人类最重要的创造和生产行为之一,对人类生产、生活意义重大。李道增的新制宜主义建筑观具有辨证思维和整体观念,其系统性的思想内涵和蕴含的东方哲理丰富而深刻。新制宜主义的“新”有正向、未来、向前、改善的含义,制宜一词中 “制”是谓语动词,有达到、实现的意思,也可以是表达状态的动名词,指达成过程中和达成手段的意思,“宜”是宾语名词,表示达到的目的和状态,也可以是状态副词表示协调的关系、和合的状态。

制宜主义大致与西方的折衷思想和东方的中庸之道含义近似,但比折衷偏正向,比中庸更积极,有兼容并蓄、不偏不倚、用中致和的涵义,也符合有限理性,满意决策理论,是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3 新制宜主义建筑观的内涵

李道增认为新制宜主义是从建筑的角度辨证地理解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哲学思想,即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等等,只是应从广义上去理解“地、事、时、人”这4 个字。依据资料疏理和与李道增的对谈交流,本文将新制宜主义内涵构建为“一体四宜”。其中“一体”即辩证整体思维;“四宜”为按照建造目的、建造本体、建造环境、顺应时势建造等4 个维度,即因人制宜、因是制宜、因境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内涵阐释,这4 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是新制宜主义建筑思想不可分割的一体四面(图1)。

新制宜主义强调辩证思维和整体观。王阳明说:“夫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整体,浑然天成,这就是有大智慧的人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反映到建筑领域,就是一种大的格局观,一种整体性思维。李道增新制宜主义建筑观把建筑作为天地万物中的一个元素来理解。一个好的建筑作品一定是在全盘考虑物质环境、文化背景、功能技术等一系列整体因素后从环境中长出来的,这是新制宜主义的整体观。李道增认为创新与建筑的多样化,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标新立异,需要结合国情区情、建筑物的功能要求、经济约束条件,在特定物质环境和社会文脉环境的谐调方面下功夫,追求一种特色的美、内在的美、个性的美,敢于以开放的胸怀把国际上的新手法与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手法合理得体地与时代需求结合起来,使之浑然天成,创造出既有中国韵味又有现代气息的“中而新”的地域性建筑。以我为主,兼容并蓄,中而不古,西而不洋,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新制宜主义的辩证思维。

3.1 因人制宜的人本观

人的存在本身和人的需要是设计建造的本质原因,这也是李道增新制宜主义建筑观中因人制宜的人本观的思想基础。

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成果的使用者也是人,评判设计的最终尺度也只能是人。离开了建筑中活动的人,建筑就毫无意义。李道增在《西方戏剧·剧场史》一书前言中写道:“历史上任何一次剧场空间的变革,都出自于戏剧家、导演对戏剧‘观演关系’上的变革。戏剧表演既离不开演员,又离不开观众,乃是发生在演员与观众之间活生生的表演艺术。正因为对‘观演关系’的不同理解与把握,才产生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特色各异的戏剧体系及其相应的观演模式。”因此为了理解剧场的空间形态,就必须研究当时的戏剧状态。

因人制宜中的人包括建筑的设计者、使用者和投资者等人群,其中使用者又包括直接使用者和间接使用者,是设计真正的服务对象。各类人群对建筑的关注方向和关注度也各不相同,其中设计者按工作层次分为社会建筑师和个人建筑师。社会建筑师主要从事建筑综合研究,制定规范、标准、设计准则、标准图集等,负责建筑的共性问题,尤其是全社会总体建筑质量、安全、效益方面,是制宜主义建筑观的主要实践领域。个人建筑师是指具体承担某项具体建筑设计任务的建筑师,由于社会分工导致的角色复杂化,建筑设计建造工作分工越来越细,有人研究列举了参与建筑设计决策的角色包括委托方、承担方和监督方等,合计有40 个参与角色之多[3]。但建筑师依然是设计的主体和协调者,主要负责设计创意及相关专业协同工作,建筑师用新制宜主义建筑观指导其理性分析形成设计的内在基础,关注建筑直接使用者的功能满足、身体感受、美感体验、心灵愉悦、共鸣交流等,关注所有使用者对场所精神、公共设施和视觉美感的要求,并结合感性直觉创意形成初步设计方案,建筑师同时需要对方案的投资进行核算并与计划投资额比对实现成本控制,测算投资回报以满足投资者利益等方面的执业工作。

因人制宜人本观的核心是创造适宜人类生活根本需要的空间,包括满足随社会发展而形成的新的社群,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所对应的空间需求,是以人为本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体现。李道增多次表示:“我们搞剧场就要了解你的服务对象的需求,演员是一方面,观众是一方面。”李道增曾邀请芭蕾舞演员在其设计的舞台上试跳以检验、优化其舞台地板设计,算是因人制宜的极致追求的案例。李道增认为中国的大多数剧场都需要实现通过调整混响时间以满足戏剧、音乐厅、话剧等不同功能需求,以提高使用率,一座剧场一年要演出250 场次以上才能保证有比较好的经济效益,满足投资及运营者的需求[4]。

因人制宜是新制宜主义建筑思想人本观方向的内涵表达。主要回答人对建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包括建筑功用方面的使用需求满足和人使用建筑的体验感受是否愉悦两个方面。

“悦其人”是因人制宜人本观之人与建筑的关系目标。

3.2 因是制宜的本体观

是,直(真)也,从日正,日正为是,引申为真谛、规律、本质。因是制宜指按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制定适宜的措施,此处指依据设计的对象即建筑本体的本质特征、功能类型、特色需求、建构逻辑等找寻合适的设计方法与途径达到人物相和,物宜人用;物物相和,物尽其用的目标。

现代主义不仅是建筑艺术形式问题,还有许多结构、施工、管理、设备材料问题和设计程序问题。人们往往热衷于形式问题,忽略了现代建筑的理念和经济技术问题。建筑本体按功能用途分类为民用建筑和生产性建筑,其中生产性建筑分为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民用建筑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按规模分类为大量性建筑和大型性建筑。不同类型的建筑需要针对其特点选择关注的重点领域和适宜的设计手法。

人物相和,物宜人用。建筑是为满足人类生活生产所需,其中居住建筑是解决人类家庭生活所需空间,重在家的归属感的创造和私密生活的保障。公共建筑种类繁多,各自有其设计重点,如文化类公共建筑,重在文化主体厅堂空间的塑造和社会公共交往的满足;体育活动类公共建筑,重点在运动空间和观望视线的设计和大规模人流集散的安排;医疗类公共建筑,重在医疗工艺流程的优化和就医空间气氛的营造;生产性建筑重在生产工艺的高效能实现等等。

因是制宜的本质是求真,依事实“求其是”,要求建筑物的外在形式反映内在功能,求实得形,通过理性研究建筑的内在需求推导建筑应该成为什么,以达到文质相符、文质彬彬的目的。因是制宜也要求建筑符合建构逻辑和建造规律,反映建造技术及过程,是新制宜主义内涵中突出反映技术理性的方面,突出设计与建造的本质,即新制宜主义建筑思想最终关注的建造本体是建筑物,即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空间和场所服务的人工建造物,而因是制宜的本体观要求建造目标的理性论证和建造过程的科学合理。在建造目标的理性推论方面,建筑策划理论可以提供思想与方法支持,建筑策划强调实证,以理性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为依据,以软策划确定建造目标,以硬策划确定建造技术概念方案,实现建造目标设定的科学性[5]。建造过程的合理性是保障建造活动顺利开展和建造目标实现的基础,须有科学的技术方案和流程管理为支撑,最终实现建造的技术、管理、经济合理性。

因是制宜的另一个涵义是从感性直觉出发了解建筑想成为什么,即在研究整体环境和场地文脉后,设身处地的为建筑想一想,处在这个位置建筑自己愿意成为什么。凭直觉形成初步构型后置入功能,再反馈调整优化,和理性推导方案结合互鉴逐渐形成最终方案。李道增引用路易·康的话“直觉的力量也许是我们最准确的感觉”来旁证凭直觉感知进行建筑整体设计的重要性。

因是制宜是新制宜主义建筑本体观方向的内涵表达。主要回答建筑的建设目标确定与科学建造的需求,包括建筑目标的理性论证、建筑内部功能与外部造型关系的处理的原则和建筑技术设计的科学性、建造过程的现实性两个方面。

“求其是”是因是制宜本体观之建筑本体、建造技术与成本控制的管理目标。

3.3 因境制宜的环境观

境,土之竟也,意为边、界,如边境、国境等,来源于甲古文的“竟”字,上部为音下部为人,意为“乐曲终止”,包涵有时间和人两个因素,汉代有境字出现,增加了土字傍,赋予境字以空间概念,这样“境”字就蕴含了时间、空间、人的概念[6],可引申为境界(思想之高低)、情境(情感共鸣之范围)、语境(可对话交流之场域)、心境(心理精神之状态)、意境(引人通感想象之境象)、环境(三维界定之围合体)。

境的至高境界是“合”,即“合其境”,指建筑与环境形成和谐共生状态。按环境的科学分类,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构成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指所有非物质环境,包括文化环境、历史环境、心理环境、感觉环境、乃至宗教信仰等精神方面。对物质环境而言,合其境重在和谐美观,即尚和、求美,分别应和“境”的空间维度和人本维度,包括空间、风格、体量、色彩、尺度、材料、质感、细部等的协调设计,及对轴线、标志、视廊、节点、边界的关注,也包含对当地气候、风向、日照、绿化的研究与适应性设计,形成有秩序的城市体形环境,宜人尺度的城市空间和协调悦目的城市景观。对社会环境而言,重在文脉延续和场所精神保护与再造,应和“境”的时间维度和人本维度,包括对历史遗存、场所气质、社会风尚、街区文化、宗教信仰、古树名木等的尊重与传承,形成新旧建筑对话的语境,将空间赋以精神形成场所,将建筑赋以精神形成具有在场性的独特的建筑气质,使生活其中的人们与场所精神和谐一致从而形成心理安定感,进而获得满足感,即创造心安之处所,场所精神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传统文人“心安之处是吾乡”1)语境中关于外部环境营造理想的现代表达。

李道增新制宜主义建筑思想追求因地域、气候等自然条件与社会、民族、历史、文化之差异而派生出的丰富多样并带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重视城市设计和场所精神,并强调细部设计。从中可以分析李道增新制宜主义建筑思想从城市、场所、细部3 个尺度和层次追求建筑同所处环境的协调与特色创造,追求经由设计形成的新的场所的人文精神继承,追求多义性的、包容的、自信的地域建筑风格,创造的建筑形象能提供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联想[7]。石上纯也认为建筑将最终进化为环境,转变为全新的风景。表达了建筑只是环境构成要素之一,设计需因境制宜地创造协调于环境的建筑并最终融入环境,实现主客一体,形成环境新的构成要素[8]。

表1 新制宜主义建筑观内涵表(绘制:李守旭)

因境制宜是新制宜主义建筑思想环境观方向的内涵表达。主要回答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包括建筑与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及城乡人工环境的和谐共处,和建筑与社会文化与精神环境的情境交融。

“合其境”是因境制宜环境观之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目标。

2.4 因时制宜的发展观

时,从日,和太阳运转相关联。表示时间,年代、时期,当前的、现在的,季节等含义;法定计量单位中的时间单位,为一昼夜的1/24 (中国旧时的计时单位,一昼夜的1/12)。引申为时势、时尚、时俗、时况等状态,也可表达历时的过程。《园冶》中的“构合时宜”与因时制宜在营建造型设计和尊重历史文化进而形成符合时宜的整体环境方面涵义相似。此文中表达了新制宜主义建筑思想内涵的时间维、历史维,以在空间三维基础上形成四维时空。因时制宜包括对城市时间积淀形成的文脉特征的尊重与继承、时代境况的分析、时势趋势的判断、适度超前的“时中”2)的价值选择等方面,是时代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

每个城镇聚居区都有或长或短的历史积淀。某些城镇由于特色突出且世代经营逐渐形成了城镇的文化之魂,呈现出独特的城市气质和魅力,城镇空间充盈着勃勃生机,与空间的使用者相得益彰,空间,建筑,人群,活动共同构成有场所精神的人居整体。未来始于过去,历史是创新的基础。在这类城镇环境中设计建筑不仅要求有形式和细节的呼应,也要尊重历久形成的空间的构成和建筑组合模式,更要关注建筑的气质与韵味,使新设计的建筑与场地环境神韵相合,形成气韵生动的空间氛围才是新制宜主义建筑观所推崇的。

传统是我们的文化之根,也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但这个文化基因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重新编辑,融合时代的内容,对当代问题和需求做出明晰的回应。它需要从实践出发,深入反思、转换创新,逐步向前发展,形成有时代文化底蕴的建筑作品和人居环境。所以建筑创作离不开对时代境况的分析,不论从历史上吸收多少营养,建造都是时代的,需足具当代性。

建筑师要对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有方向性的判断,对人居环境的进化和建造技术的进步有清晰的认识,对社会审美和大众品味、时尚时俗变化有了解,进而做出适度超前的设计决策,既引领社会风尚又不至于脱离人民大众太远。这是建筑师需要具备的时势趋势的判断能力和“时其中”的选择决策能力。

因时制宜是新制宜主义建筑思想发展观方向的内涵表达。主要回答建筑与时间维度如未来趋势、当下时宜、历史文脉的关系需求,包括建筑顺应时势、符合当下技术能力、反映历史文化记忆和适度超前两大方面。

无过无不及的“中其时”是因时制宜发展观之建筑与时间维的关系目标。

4 结语

李道增新制宜主义建筑观继承梁思成先生“中而新”的建筑思想,在梁思成的“中而新”思想所蕴含的具有中国形象特色的时代(新)建筑、中国文化符号、适应新生活的院落空间组织模式等偏重物质形态与社会、文化空间的思想内涵中注入精神心理因素,以环境心理和环境行为学研究作为塑造中国特色建筑与空间的新工具。将中国建筑特色的表达由形式、符号和空间等物质、文化层面发展到环境意境和建筑神韵等精神心理层面,追求“情境交融、人境相和”等主客合一,时空一体的具有东方意蕴的审美体验。

近百年来,中国建筑师一直为创作彰显中国特色的建筑努力探索。1930 年代提倡的“中国固有之形式”、1950 年代倡导的“民族风格”、1980 年代的“夺回古都风貌”,都一度成为当时建筑界的热点话题,近年来也不乏对“新中式”话题的讨论。但由于缺乏有力的文化价值体系和理论支撑,只是以形式语言反形式语言,热闹一阵之后又迅速淹没在西方化的影响中[9]。本文将新制宜主义建筑观的内涵建构为“一体四宜”。“一体”即辨证整体思维,倡导以开放的胸怀集天下优良的技术、手法、形式等而用之,但要注意保持以“我”为主体,注意创造性转化而非简单搬来套用,另一方面是既要重视环境空间的整体性,又要确保设计语言丰富有细节,既要文脉延续有神韵,又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四宜”阐释建筑工作涉及的4 个维度:建筑的投资、设计、建造、使用者即“人”的维度;建筑的本体“建筑物”的维度;建筑与环境(含物质空间环境和社会、文化、精神环境)的关系即“环境”维度和建筑与时间(含历史文化积淀、当代境况、未来趋势)的关系即“时间”维度等系统梳理了新制宜主义建筑观的思想内涵(表1),希望能更清晰地阐释李道增的新制宜主义建筑思想,使其发挥出更大的建筑设计理论导向价值。□

注释

1)苏东坡在《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一词中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词句,典出白居易《初出城留别》“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2)“时中”作为儒家哲学之重要范畴之一,其思想之本源于《周易》,也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内涵之一。“时中”在价值判断上追求“无过无不及”的适度超前,与“新制宜主义”历史观相契合。

猜你喜欢

主义内涵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新写意主义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挖掘习题的内涵
环境
近光灯主义
内涵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