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企业专利补强
2021-04-27
良好的专利布局是企业上市的加速器,不当的专利布局可能影响上市进程或阻断上市之路
2018年11月,
科创板注册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试点推行,成为我国持续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旨在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产业的支撑服务能力。与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不同,科创板更加注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强调“科”定位,与专利保护紧密相连的核心技术成为衡量科创属性的重要指标。
中国纺织行业是具有全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的工业部门之一,其中,高性能纤维材料、先进纺织制造技术与装备、产业用纺织品包含在航空航天、医疗卫生、安全防护安全领域的多元化应用,已成为全球战略性、引领性的科技创新前沿产业,具有突出的科创属性和良好的投资前景。自科创板创办以来,许多纺织企业都摩拳擦掌,准备抓住资本市场的“及时雨”,希望借助资本力量实现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1年3月30日,科创板累计受理上市申请企业550家,注册生效271家,终止注册95家。终止注册的企业中,62%以上存在知识产权问题,专利布局不当问题尤其明显。本文笔者针对科创板上市企业专利频发问题,选取代表性专利布局案例来解读科创板对拟上市企业的知识产权的定位和要求,并对拟上市企业的专利布局实务工作提出建议,希望助力广大企业顺利上市。
上市过程中企业专利问题频发
企业上市过程中涉及的专利布局的频发问题主要有以下类型,具体为专利与主营业务的关联性差、专利技术均为非自主研发、核心专利处于质押状态或转让至他人、专利权属不明、专利涉诉或存在知识产权被侵害风险、专利信息披露不完整、专利未覆盖销售市场、专利申请或授权明显断档、非专利技术占比过高等情形,如表1所示。以上问题的出现反应了部分企业缺乏科学的专利布局意识、知识产权自我诊断意识、专利布局策略和实施步骤。不当的专利布局可能影响上市进程或阻断上市之路,而良好的专利布局则是企业上市的加速器。
表1 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过程中出现的专利问题
多元协同策略奠定市场优势
江苏某高分子材料公司(以下简称F公司)是一家从事生产亲水性功能高分子材料的供应商,拥有功能性单体制造、水溶性高分子制造与应用、水处理膜制造等5个模块18项核心技术,21件授权发明专利和32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如图1所示)。F公司实行多元协同的研发策略和专利布局策略,研发策略的多元协同是指“自主研发为主导、外部协作为支持”,专利布局的多元协同是指“自主申请+外部受让/许可/合作申请”。在F公司的18项核心技术中,功能性单体甲基丙烯酰胺、水处理阻垢缓释剂、造纸促进剂和中空纤维膜制备等技术,是通过8件专利受让获得。此外,F公司在特种阳离子单体、高选择性纳滤膜材料及元件方向进行了产学研合作。
在F公司上市审核问询过程中,上海证券交易所两次考察了其核心技术的来源、是否存在权属纠纷、技术依赖性等情况,严格审核了其自主研发能力和独立经营能力。在审核问询函回复中,F公司声明,在功能性单体、水溶性高分子以及水处理膜制造与应用领域,具有多年自主研发和生产经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专利布局和竞争优势。8件受让获取的核心技术专利是基于企业持续发展需求和不同模块技术研发进展适时引进的,分别隶属于5个技术模块的不同技术分支,受让时间跨度将近10年,每个技术模块对受让专利依赖度较低。而且在专利技术受让引进后,F公司进行了技术的融合创新,保持了其技术先进性、稳定性和延伸性。
图1 F公司多元协同创新及专利布局模式
图2 H公司“技术秘密+专利”分级保护模式
2020年12月23日,F公司在科创板注册生效。从F公司上市经历可见,科创板鼓励技术创新,自主研发是构建企业核心技术的主要途径,也是保持企业独立性和成长性的根基,但并非是核心技术的唯一来源。自主申请是形成核心技术保护的必要手段,外部转让、许可、合作申请也是快速获得核心技术的辅助来源。F公司的“自主申请+外部受让/许可/合作申请”多元协同专利布局策略,在促进技术融合、提升研发效能、加速技术变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奠定了其在竞争市场的优势地位,助推了其上市进程。
分级保护模式巩固领先地位
上海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H公司)是一家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新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其生产的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在全球市场处于主导地位。H公司拥有微生物筛选模型、基因编辑、智能化控制、反应器设计等多项核心技术,以及新工艺、新产品及其性能的综合研发体系。在技术创新的同时,H公司十分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构建了“商业秘密+专利+商标等”综合保护模式(如图2所示),奠定了其在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2020年7月15日,H公司在科创板注册生效。
就技术成果,H公司采取技术秘密和专利双重、分级保护的方式进行,科学划分保护范围,合理选择成果保护手段,达到了良好的保护效果。截至上市申请提交日,H公司拥有授权专利139件,技术秘密多项。对于微生物代谢途径及菌群构建等底层核心技术,创新程度高、反向破解难,采取了“技术秘密为主、专利保护为辅”的保护策略;对于微生物制备二元酸和戊二胺,属于底层技术的应用,采取“技术秘密和专利保护并重”的保护策略,技术秘密主要集中于关键的工艺参数等环节,其余延伸性技术均以专利进行保护;对于产物的纯化和精制,生物法和化学法均会涉及,技术创新难度下降,以专利保护为主,技术秘密保护为辅的方式进行;对于产物聚合(聚酰胺)以及聚酰胺的应用,创新成果属于应用型技术,全部以专利保护进行,以巩固下游应用市场竞争地位。
H公司的分级专利保护模式,有力保护了创新成果,奠定了行业领先地位,保障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而且该分级保护模式在遭遇技术秘密泄露维权过程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出具了完备的证据资料,切实保护了公司的核心技术和正当权益。H公司的知识产权工作扎实有效,顺利通过上市审核。当然,专利布局对于企业的意义不仅仅是上市审核的加分项,更体现在企业运营实务的方方面面。
专利诉讼或成科创属性“试金石”
科学的专利布局是研发能力的内核支撑。本文笔者在此以成都某电子设备制造公司(以下简称G公司)专利诉讼应对案例来解读专利布局的重要性。
G公司是一家投影仪制造商,在其向科创板提交上市申请后,国内竞争对手K公司以G公司主营核心产品侵犯K公司专利权为由提起诉讼,随后G公司提起反诉,然后K公司对G公司的16项发明专利提出无效宣告请求,经过多轮诉讼拉锯战,两家公司最终达成和解协议 。G公司同意支付K公司专利许可使用费2500万元,以及优先采购K公司部分核心部件产品。和解的达成和巨额许可费的支付,似乎坐实了G公司研发能力羸弱、科创属性不强的状况。在审核问询函回复中,G公司通过专利布局展现了其科创属性:(1)多元化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系列,不形成单一技术/产品依赖;(2)持续的研发创新能力和专利布局能力,在上市审核过程中,G公司新增发明授权专利6项,在申请发明专利 158项;(3)“技术秘密+专利+著作权等”多元保护方式,单一专利无法实现其产品的核心技术功能;(4)突出的专利技术产业化能力,除涉及无效宣告请求的16项专利外,G公司还拥有其余11项已授权发明专利,其中7项已实际应用并形成主营业务收入。G公司的专利布局结构合理、布局时间持续、保护方式多样、保护效果显著,对扭转其上市不利局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专利补强有章可循
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到,专利布局在成果保护端、研发引导端和市场竞争端的积极作用。本文笔者结合多年专利分析与上市知识产权辅导经验,对企业专利布局提出以下建议,以帮助拟上市企业顺利登陆科创板。
(一)培根源,围绕核心技术布局
紧抓“核心技术+主营产品”创新源头,培根源,育主干,重点布局、优先布局,快速积累核心专利,助推核心技术向主营产品转化,及早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二)强基础,跨越专利数量红线
围绕“核心技术+主营产品”发展脉络,广延伸,扶支干,精心布局、选择布局,打造核心技术布局网络,强化核心技术布局根基,兼顾专利数量和质量,突破科创板发明专利5项和50项的红线,形成规模布局。
(三)优策略,选择合理保护手段
优化保护策略,根据技术和成果特性,划分保护范围,拆分保护点,选择合理的保护手段,形成专利、技术秘密、商标等多元保护模式。理想的状态是,一项技术/产品由多项专利和技术秘密共同保护,而不是一项专利/技术秘密单独保护多项技术/产品,以免该项技术被破解或公开后,对应产品失去知识产权保护壁垒,丧失竞争优势。
(四)早筹谋,协同创新成果卡位保护
拟上市企业专利布局的时间卡位,最好在成立之初,就着手专利布局工作;最晚也应在上市节点4~5年前,进行布局。鉴于专利从申请到获得授权可能需要3~4年,加上研发和实施时间,4~5年时间并不宽裕。专利布局的地域卡位,则应覆盖主营产品的主要市场,且在产品进入市场前获得授权。
(五)划界限,合作研发明晰权责
与其他单位合作研发的,还应披露合作协议的主要内容,权利义务划分约定及采取的保密措施等。对于合作研发,科创板重在考察合作双方权责和研发成果归属以及使用的明确,拟上市企业是否具有独立的、持续的创新能力,是否存在核心技术/产品的对外依赖,以及由合作研发引发的运营风险或潜在纠纷。
(六)查风险,注重事先隐患防范
拟上市企业应注重运营中各环节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排查。例如,在人才引进、研发路线规划、产品设计与上市、采购、对外宣传等环节,开展知识产权风险调查,制定应急预案,及早消灭风险隐患,防患于未然。
(七)巧借力,寻求专业机构辅导
企业上市流程复杂、审核内容和资料繁杂,专业的中介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或者律师事务所具有丰富的辅导经验,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在上市计划确定时就开展知识产权辅导,借助外界资源摸清自身家底,补强科创优势,实现早日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