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提出制备气凝胶纤维的普适方法
2021-04-27
纺织科学研究 2021年4期
据报道,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张学同团队提出了一种制备气凝胶纤维的普适方法,即溶胶-凝胶限域转变(SGCT)方法,巧妙地把气凝胶纤维的动态纺丝过程调整为静态的溶胶-凝胶转变过程,从而为制备任意组分的气凝胶纤维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以聚酰亚胺(PI)气凝胶纤维制备为例,首先通过毛细管力使气凝胶前驱体溶液进入玻璃毛细管内腔,然后在毛细管的限域空间内实现前驱体的静态溶胶-凝胶转变,之后通过简单的溶剂冲洗取出凝胶纤维,最后利用超临界CO2干燥获得了相应的气凝胶纤维。由此得到的聚酰亚胺气凝胶纤维具有超高比表面积(高达364 m²/g),出色的机械性能(弹性模量为123 MPa),优异的疏水性(接触角为153°)和显著的柔韧性(曲率半径为200μm)。
与商业化的棉纤维或者实验室自制的芳纶气凝胶纤维相比,PI气凝胶纤维表现出显著优于上述两者的离火自熄灭(阻燃)特性。进一步测试表明,棉纤维的极限氧指数为24,芳纶气凝胶纤维的极限氧指数为28,而PI气凝胶纤维的极限氧指数则高达46.2。隔热性能测试表明,与传统的棉纤维及超细纤维相比,PI气凝胶纤维具有更加优异的隔热保温性能,且隔热保温性能的优异程度与气凝胶纤维的直径正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165℃ ~ 205℃的范围内),由PI气凝胶纤维制成的气凝胶织物也具有出色的隔热保温效果。此外,研究团队通过SGCT 策略成功制备出了多种有机气凝胶纤维、多种无机气凝胶纤维和有机/有机、无机/无机、有机/无机杂化气凝胶纤维,证明了SGCT策略的普适性,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已知块体气凝胶的静态溶胶-凝胶转变知识制备出尽可能多的气凝胶纤维提供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