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英/彭士禄
2021-04-27
03
李恒英
李恒英,1921年生,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生、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品学兼优的李恒英经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推荐,担任世界卫生组织首批官员。任职7年间,她被派往亚洲、美洲等地区的许多国家,为遏制传染病蔓延付出了艰苦努力,受到世卫组织的好评。1957年,在李桓英工作期满时,世卫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而且当时全家已移居美国,家人也都希望她留在美国。但是,作为中国人,李恒英决心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于是她婉言谢绝了世卫组织的邀请,瞒着家人回到了祖国。这一年,她37岁。
20世纪70年代,李桓英来到苏北农村,第一次見到那些被疾病折磨的麻风病人,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为了拉近与麻风病人的感情,她主动和村里的病人握手、拥抱,甚至一起吃饭。多年来,李桓英一直奔波在贫困边远地区,云贵川三省每一个有麻风病人的地方都留下了她的足迹。经过不懈努力,李桓英将麻风病人的服药时间缩短至两年,使我国的麻风病人从原来的11万人下降到不足万人,且年复发率仅为0.03%,大大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年复发率小于1%的标准。1994年,李桓英选用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得到世卫组织认可并在全球推广。2021年8月20日,李恒英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锐评:医者大爱,源于对祖国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大医精诚,医者仁心。李桓英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坚守在公共卫生领域,用生命诠释了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推动了全球麻风病防治的进程,成为积极响应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实践者。
04
彭士禄
我国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传承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一生专注造核潜艇、建核电站,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核动力事业。
彭士禄的一生,始终热爱祖国。在他3岁时,母亲牺牲;在他4岁时,父亲彭湃英勇就义。1951年,他留学苏联,学成归国后就投入到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究论证中。为了研制新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彭士禄带领科研人员从零起步。他埋头苦干,开拓进取,使得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上马两年后开工,开工三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创造了世界核潜艇史上惊人的“中国速度”。此后,彭士禄又做起了我国核电发展的“拓荒牛”,先后组织引进了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指挥自主设计建造了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成功让我国实现了核电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为了祖国的核事业,彭士禄隐姓埋名工作了数十年。他为人既有担当又很谦逊,被人称为“彭大胆”“彭拍板”,却又自谦是“核潜艇上的一枚螺丝钉”。49岁时,彭士禄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晚年基本失去了胃功能,只能靠一根鼻饲管提供营养。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个人要求。2021年3月22日,彭士禄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2021年5月26日,中宣部追授彭士禄“时代楷模”称号。
锐评:从踏循父辈足迹传承红色家风、追求光明进步,到投身我国核动力事业并成为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彭士禄走在了时代前沿。他似竹石,经千磨万击仍坚劲向上;又如幽兰,虽不争艳却久而自芳。这位自谦“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的老人,却将“三牛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令人感佩。
写作点拨
无论是李恒英还是彭士禄,他们都怀抱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到了极致。从他们身上,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他们的事迹可以用于写作家国情怀、敬业奉献等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