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争音乐

2021-04-26王鹏欧田耀

西部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爵士乐

王鹏欧 田耀

摘要:抗争音乐是非州裔美国人以音乐表演的形式在历史不同时期参与政治以及社会事件的音乐类型。民众通过抗争音乐表达和传递情绪以抗议美国当局的不公正行为。抗争音乐主要包括:19世纪的反奴隶制音乐和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灵魂音乐;20世纪反抗死刑和种族歧视的爵士乐、民权运动中的应答轮唱、朋克音乐和1992年洛杉矶大暴动背景下的摇滚乐;21世纪以“黑人命重”为主题的一系列嘻哈音乐。在美国不同时期,抗争音乐都在非洲裔美国人追求平等公正的艰难路途中起着重要作用。抗争音乐从对种族仇恨的坚定描绘到对司法不公正的有力谩骂,从对平等自由的渴望到对同胞血案的控诉,不仅道出了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而且超越了所处时代,成为历史上的永恒之声。

关键词:非洲裔美国人;抗争音乐;灵魂音乐;爵士乐;摇滚乐;嘻哈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6-0157-03

抗争音乐是美国众多音乐类型的一种,它是非裔美国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中,以音乐的形式来反映和揭示美国的社会问题。一般来讲,抗争歌曲都会涉及到抗议美国当局不公正行为有关的问题,通过音乐来表达和传递民众的情绪。抗争音乐的影响力有的会持续若干年,甚至每当相似类型的不公平不公正的案件出现时,数十年前的作品又会以不同的形式重新被演绎。美国历史上,非洲裔美国人在争取民权,追求自由和抗争司法不公的艰辛历程中,抗争音乐功不可没。

一、不同时期的美国抗争音乐与非洲裔美国人追求平等公正的艰难之路

抗争音乐是以音乐表演的形式在历史不同时期参与政治以及社会事件的音乐类型。尽管抗争音乐遍布世界各地,但它的影响在美国是最强烈和最直接的[1]。1619年,当第一批黑奴被贩卖到北美后,非洲文化的因素就播撒在这片土地上了。对于毫无人权的奴隶来说,维护自己的信仰与文化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非洲的音乐与舞蹈就像他们身体里自然流淌的血液,无时无刻不在其生活中显露出来[2]。由于南北战争前的黑奴大多没有受过教育,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传递信息,这就导致了直至19世纪,非洲裔美国人的音乐才开始有文字记载。

(一)19世纪奴隶制度下的抗争音乐

1.反奴隶制音乐——哈钦森家族的四重唱(Four-part Harmony of Hutchinson Family Singers)

哈钦森家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四重唱的形式演绎抗争音乐的表演团体,他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遗产,其创作被认为是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最伟大的抗争音乐。

“滚出轨道”(Get off the Track)是哈钦森团体1845年表演的一首反对奴隶制的音乐。它以颇具讽刺意义的结合方式,将哈钦森家族原创的反奴隶制歌词嫁接到一首旧的种族主义歌曲“老丹·塔克”(Old Dan Tucker)的旋律上,以新的音乐表达方式演绎抗争音乐,结果大获成功,为废奴运动带来了新的潮流。歌词中描写到“一路前行/穿越整个国家/自由解放的车”(Roll it along/Thro the Nation Freedoms Car Emancipation)[3]。这首音乐使用钢琴作为唯一伴奏乐器,由男女四人组成声乐四重唱,音乐风格积极、活泼、轻快,可谓开辟了古典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演绎抗争音乐的先河。哈钦森家族的音乐颠覆了陈旧的音乐传统,为后期流行音乐、朋克音乐、摇滚音乐在抗争音乐中的发展提供了极大帮助。

2.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废奴运动与灵魂音乐

美国废奴运动的开始可以追溯到1831年,废奴运动的活跃期是在1861—1865的美国南北战争前后,其目的是为了结束美国的奴隶制度。在此期间,许多灵魂音乐都对奴隶制度的压迫表达了抗议。歌曲“哦,自由”(Oh Freedom)的创作时间可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南北战争前后,是一首民权运动的赞歌。歌词当中“自由”二字以极高的频率出现:“哦自由,哦自由,哦自由包围我/在我成为奴隶之前,我将被埋葬在我的坟墓里”(Oh freedom,oh freedom,oh freedom over me/And before I'd be a slave I'll be buried in my grave)。美国历史上,每一次发生非洲裔美国人的民权运动或社会事件,这首歌都会被不同的表演者,以不同的风格进行翻唱和演绎。这首歌在抗争音乐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和价值。

灵魂音乐是非洲裔美国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它的歌词、旋律、节奏、表演方式独一无二,是精神世界中最美妙的音乐语言,它为后来的各种非洲裔美国人歌曲在节奏和风格上奠定了基础[4]。

(二)20世纪非洲裔美国人的遭遇和发展时期的抗争音乐

1.私刑(Lynching)与爵士乐

美国历史上的私刑是指不按照法律程序、法律依据,未经审理,私下对受害者(大多受害者为非洲裔美国人)实施死刑。在20世纪初,私刑的数量在美国南部达到顶峰。“奇异的果实”(Strange Fruit),是一首爵士乐类型的抗争音乐,于1937年由亚伯·米若波尔(Abel Meeropol)创作并发行。之后,美国著名爵士乐女歌手比利·哈乐黛(Billie Holiday)于1939年录制演唱此歌曲。歌词将受害者吊在树上的尸体描绘成树木上结的果实,直白且毫不留情,达到了让听众感到无比震惊的预期效果。歌曲抗议了对非洲裔美国人的私刑,揭露了当时美国种族主义的残忍。1939年,比利·哈乐黛第一次演唱这首歌时,为了避免遭到报复,熄灭所有舞台灯光,在一片漆黑中演唱。这首歌大获成功,它让人们意识到种族主义带来的难以言表的残忍和痛苦,被称为“战争宣言”和“民权运动的开始”。

2.种族歧视与爵士乐

美国种族歧视问题不仅是简单的肤色歧视,而是历史、心理、利益等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形成的“种族歧视文化模式”,支配着白种人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方面对有色少數民族实施的群体性、社会性行为[5]。种族歧视是自美国殖民时代以来最大的社会问题。托马斯·赖特(Thomas Wright)是美国爵士钢琴家,他为现代爵士钢琴奠定了基础。“黑与蓝”(What Did I Do to Be So Black and Blue)是他在20世纪中叶创作的一首爵士歌曲,这首歌是地下爵士乐的典范。歌词中唱道:“因为你是黑人,人们认为你低下/他们嘲笑你,他们轻蔑你/我做了什么让我遍体鳞伤?”(Cause you're black,folks think you lack/They laugh at you,and scorn you too/What did I do to be so black and blue?)这首歌最初使用了一架钢琴和两名歌手,它的主题是关于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非洲裔美国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

3.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中的应答轮唱和朋克音乐

在1963年著名的华盛顿大游行中(The Great March on Washington),音乐家们创作了许多即兴的“应答轮唱”(Vall and Response Vocals)。应答轮唱的呼叫和回应通常写在音乐的不同部分,回应是对呼叫部分的直接评论或回应,这类音乐模式符合人类交际中的呼唤与回应模式。

民权运动中非常著名的一首包含应答轮唱的朋克音乐是1968年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发布的《大声喊出——我是黑人我骄傲》(Say It Loud-I'm Black and I'm Proud)。布朗在这首歌曲中呈现了非洲裔美国人所受到的偏见,和他们想要争取的权利。这首歌的应答轮唱是由一群孩子表演的,应答轮唱部分的歌词是“大声喊出,我是黑人我骄傲”,它附在每小节歌词的前后,作为整首歌曲的前后衔接。这首抗争音乐反映了民权运动中非洲裔美国人对人权平等的渴望。

4.1992年洛杉矶大暴动与摇滚乐

1991年3月3日,罗德尼·金(Rodney Glen King)因在高速上酒后驾车遭到追捕,被捕后被洛杉矶警察围殴。陪审团判处四名涉案警察无罪,审判结果直接导致了洛杉矶大暴动的发生。美国摇滚乐队“暴力反抗机器”(Rage Against the Machine)于暴动发生的六个月后,也就是同年的11月发行单曲“杀戮之名”(Killing in the Name)。此曲被认为是该乐队的标志性歌曲。歌词中反复演唱“有些人的工作就是烧毁十字架”(Some of those that work forces/Are the same that burn crosses)。这段歌词暗示了美国司法系统是白人至上主义组织的历史。因为臭名昭著的美国3K党(Ku Klux Klan)标志性符号就是燃烧十字架。歌词中间部分暗示了警察的暴力执法和涉案警察被无罪释放。乐队中词曲作者之一汤姆·莫雷洛(Tom Morello)以吉他重复重音的全新演奏模式录制了即兴演奏,“杀戮之名”以这段即兴演奏闻名。

(三)21世纪“黑人命重”(Black lives matter)与嘻哈音乐

2012年,非裔高中生特雷沃恩·马丁(Trayvon Martin)被警察枪杀;2014年8月,非洲裔美国人迈克尔·布朗(Michael Brown Jr.)被警察枪杀。频繁发生的非洲裔美国人被杀案件,引发了以“黑人命重”(Black lives matter)为口号的美国民众多起大规模的抗议运动。音乐家们开始创作歌曲,支持非洲裔美国人以反对警察暴行为主题的抗争音乐不断涌现。

2015年著名的美国非裔女歌手碧昂斯(Beyoncé)发布她的歌曲“形成”(Formation)和“自由”(Freedom)成为了“黑人命重”运动的代言人。在“形成”(Formation)音乐短片中,视频画面具有极强的冲击力:有碧昂斯躺在一辆正在沉没的新奥尔良警车上的画面;有一个男人拿着报纸,上面印着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的脸,标题是“真相”(the Truth)的画面;有一个非裔小男孩在警察队伍前举起双手的画面;还有墙上画着停止杀戮(Stop Killing Us)的画面。在“自由”(Freedom)音乐短片中,收录了受害者埃里克·加纳,迈克尔·布朗,特雷沃恩·马丁的母亲们拿着孩子照片的画面。歌曲表达了对暴力的控诉,和向往自由平等的决心。

(四)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一系列抗争音乐的创作

2020年5月25日,46岁的非洲裔美国人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白人警察以膝压颈致死。事件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游行运动。艺术家们将他们的愤怒和悲伤化作了新的抗争歌曲。以嘻哈音乐为首的抗争音乐的新作品数量激增。制作人兼多乐器演奏家泰瑞斯·马丁(Terrace Martin)聚集了一个由说唱歌手丹泽尔·科瑞(MCs Denzel Curry)、戴利特(Daylyt)、佩里科(G Perico),以及萨克斯演奏者卡马西·华盛顿(Kamasi Washington)组成的明星阵容,紧急完成了新曲“猪脚”(Pig Feet)的制作。这首作品以三声枪响和弹壳掉落地面的金属声作为开头,伴随着一位女性的凄惨呼救声出现了一条警示性标语“这首歌的视频就发生在你的窗外”(The video to this song is happening right outside your window)。整首音乐视频充斥着各类因警察暴力执法造成暴动骚乱的动态画面。每位艺术家负责演绎不同的部分:科瑞的说唱部分描绘了一幅非洲裔美国人惨淡的生活画面:“我的阳台上有直升飞机/如果警察不骚扰/他们就会把我的每一盎司都抽干。”(Helicopters over my balcony/If the police cant harass/they wanna smoke every ounce of me.)戴特利的说唱部分是赤裸裸的宣言,如“他们要为夺走我的兄弟而付出代价。”(They gon pay for takin my brother)

二、美国抗争音乐的影响与重要性

纵观历史,抗争音乐所表达的社会问题涵盖了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直接或间接地抗议和控诉剥削和压迫;第二,对美好生活和社会公正的向往;第三,对政府、政治家、地主和资本家的讽刺;第四,纪念过去和现在的人民斗争;第五,对英雄和烈士的致敬;第六,反对种族主义等。以抗争音乐回顾美国历史时,有三个特点值得注意:首先,歌曲歌词不可避免地表达了作者和歌手的世界观。其次,曲调本身可作为历史的标志。由第二章内容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抗争音乐的类型也不尽相同。第三,歌曲往往揭示了特定群体的社会变迁和历史演化[6]。

美国抗争歌曲在各类社会和政治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非洲裔美国人在争取自由、民权、平等中的每一次抗争、每一次流血,都使他们距离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终点更近一步,抗争音乐为此所做出的贡献毋庸置疑。非洲裔美国人音乐的崛起,让持有偏见的人重新思考自己的见解,审判自己的狭隘和不公正,呼唤着人类的良知[7]。抗争音乐从对种族仇恨的坚定描绘到对司法不公正的有力谩骂,从对平等自由的渴望到对同胞血案的控诉,不仅道出了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而且超越了所处时代,成为历史上的一种永恒之声。

参考文献:

[1]Oded,Heilbronner.Music and Protest:The Case of the 1960s and its Long Shadow[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2016(3).

[2]毕玲.美国黑人福音音乐的文化透视[J].人民音乐,2013(9).

[3]Scott Gac.Singing for Freedom:The Hutchinson Family Singers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Culture of Reform[M].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2007:249-251.

[4]宮珂.美国黑人文化的音乐溯源[J].芒种,2012(10).

[5]吴远庆,王晓东.美国的种族歧视文化模式探析[J].东岳论丛,2010(7).

[6]David King Dunaway.Music and Politics in the United States[J].Folk Music Journal,1987(3).

[7]田青.礼赞黑色:读陈铭道“黑皮肤的感觉”[J].人民音乐,2000(7).

作者简介:王鹏欧(1981—),女,汉族,天津人,单位为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研究方向为美国社会与文化。

田耀(1957—),男,汉族,山西汾阳人,博士,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美国社会与文化。

(责任编辑:易衡)

猜你喜欢

爵士乐
越界·互换·融合——中国化爵士乐的生成路线与认同政治
Dad and daughter jazz duo父女爵士乐二人组
爵士乐在闽南地区的发展
萨克斯在爵士音乐发展中的历程研究
论爵士乐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
萨克斯管在爵士乐中演奏风格的探讨
浅谈爵士乐的过去与未来
浅谈爵士乐的起源与发展
当代音乐宝库中的瑰宝:爵士乐
《爵士乐》中的“创伤重演”和“创伤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