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索
2021-04-26陈雨
摘要: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浅析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现这样一些问题:教育教学方式有待革新、思政课与专业课未能有效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未能与情感教育、成长教育有效结合、大学生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差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探索:(一)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掘各类思政教育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层面理念内化为学生的价值选择;(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载体的课堂主阵地;(三)树立“课程思政”的新课程观,重视学生成长规律和情感教育;(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五)充分发挥各种网络载体的作用,选择当下高契合性且学生关注的社會热点问题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6-0092-05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程思政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汲取人类思想精华、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创造性提出来的,拥有广泛而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思想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现实性、民族性、开放性。”[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国之基、民族之魂,而教育是一项塑造灵魂、塑造人的工作,任何教育都内在地具有价值观引领的作用,教育引导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的基础路径。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简言之,课程思政目标导向是让思政课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从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三全”育人格局出发,整合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从课程思政构建的模式和价值出发,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各方面、各环节,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也从价值观层面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4]。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教育引导的同时,可以通过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式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个环节,覆盖所有高校和受教育者。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
利用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帮助大学生在当下文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发展的社会环境中选择和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是目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点。当前阶段,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方式有待革新
当前高校在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教师教学理念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层面,理论讲述不能第一时间融入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最新实践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方式以理论知识为导向,使得教学课程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强。思政教育教材真主体,教师学生假主体,主体不平衡,思政教育停于书本,止于课堂,流于形式[5]。尤其缺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追求进行分层讲解的措施,概念不清,措施不力。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信息碎片化的背景下,大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思想观念也呈多元化发展态势,资源信息获取速度快,各种正能量、负能量的资源、信息充斥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仍采取空对空的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
(二)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未能有效结合
创新教学设计、提高课程质量是目前高校和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尤其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对部分课程进行筛选。高校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时难以充分和专业课程相结合,课程结构和内容设置较为单一。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各自围绕自身关注的核心问题、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载体思政课程和专业课教育分离,未能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部分大学生也因此重视专业课程而忽视“政治课”。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未能与情感教育及成长教育有效结合
单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模式来说,现在部分高校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于注重课堂教学,注重通过课程教育引导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而学生也以目标和结果为导向,注重思政类课程的最终结果,如学分、考核成绩等,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成长教育,阻碍了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发展[6],高校思政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未能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学生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未能充分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器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未将“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结合起来。
(四)负面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现实表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差距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不断发展,伴随着西方打着“人权”“自由”等旗号的意识形态渗透,加之互联网时代里获取信息的渠道之广、速度之快,国内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思政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负面的社会、教育环境因素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大了难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个人成为市场的主体。“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每个市场主体都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经济指标的影响力在放大,那么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社会中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观念必然给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也是当下部分大学生看待问题过分注重金錢等经济指标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实表现为一切“向钱看”看待一些事物的角度和出发点经常着眼于这个事物或办完这件事情能值多少钱)。这样的一些错误思想和错误思潮会导致当代大学生偏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忽视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取向开始趋于多元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有的大学生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分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荣辱观念混乱,使得个人道德出现滑坡[7]。这些负面的环境因素很大程度上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冲击,如对金钱的过分看重。当代大学生陷入网贷案件经常成为热点问题,也往往因为欠下巨额贷款无力偿或逃避还款而被纳入诚信不良黑名单;极端个人主义影响下看问题只考虑个人得失甚至见利忘义;享乐主义影响下好逸恶劳种种现实表现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衷。
三、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探索
(一)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掘各类思政教育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层面理念内化为学生的价值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道:“有同志比喻,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①高校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要结合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发展,不断革新教学方式,提高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在育人的各个环节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上实现专业课教育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政课教育的结合。而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体系及育人各环节中本身所蕴含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比如,把中医课程和医学人文素养、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自信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认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把体育课程和团队精神、规则意识、挫折教育相结合;把学生奖助学金和励志、感恩教育相结合;把学生助学贷款和诚信教育相结合;把各类专业教育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中国梦”相结合等等,培养学生认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观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准则。在育人各环节特别是各类专业教学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呼应的思政元素,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内在学习动力,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认同效果。进而引导学生把个人和国家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素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内在精神上不断追求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并转化为自觉行动以做到知行合一。但要注意的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的思政元素应该全部来自课程本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之中,与专业知识体系无关的内容,尽量不要出现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否则会出现“贴标签的”形式主义做法,违背了课程思政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初衷。
(二)进一步完善课堂主阵地
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无论什么专业、什么课程、什么教学形式,都应以学生为本。主要教育模式之一的课堂主阵地应坚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引导学生重视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积累,以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个人道德的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私德,也是国家、社会的公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应注重和完善课堂主阵地,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分析、整合各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理念及思维方法,深入挖掘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活教育方式全力推行。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进一步完善包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模式。其次,加强教材和相应制度建设,完善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将包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建设。教学设计、教学大纲完善、教案课件创新各方面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紧密结合。完善教材编审、规范教材选用,发挥好教材作为体现国家意志、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的重要作用。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构建更规范有效的教学管理及绩效管理机制,强化课程标准审核。此外,在教学方式上,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高校教师可以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坚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8]。例如,在教学活动过程设计中设置“红绿灯路口过马路”的情境,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分别扮演汽车驾驶员、行人与旁观者的角色,体验不同角色在面对同一问题时的不同心境,学会友善待人的前提是理解他人;第二个环节,播放红绿灯路口汽车礼让行人,行人脱帽致谢的视频,让学生体会友善需要尊重他人、学会感恩;第三个环节,通过对“遇到不礼让行人的汽车怎么办”的问题讨论,让学生感悟友善需要宽容他人的思想。三个环节相互衔接,共同帮助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友善”的内涵[9]。
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的主要形式。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课堂主阵建设,应激发学校推进改革的系统动力,加强顶层设计和分类指导,让课程思政成为各类课程育人的内生逻辑,发挥专业教师参与改革的主体动力,推进教师思政和专业思政,让课程思政成为“讲好思政课”的内涵延伸[10]。
(三)树立“课程思政”的新课程观,重视学生成长规律和情感教育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提高学生政治思想觉悟、培养学生对于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的重要政治教育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系统性、持续性和融入性,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在思政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不能将教学局限于教材和教学大纲,要以相关思想政治教材内容为基础,通过积极情感引导、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将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延伸,代入一个合理的学生成长情境中,渐进式地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认知,引导其把所学和自身成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发自内心的共鸣感。而在这个过程中,相关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都应重视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情感教育。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年龄大多在18~28之间,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30多年后,他们的年龄基本在50~60岁之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终要靠他们这一代人实现。此外,大学生在上学期间,更多地首先关注的是考取理想的学校、获取理想的学位、找到不错的工作,在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中的具体体验还很少。因此要在各类课程中树立“课程思政”的课程观,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融入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政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的成长是在为社会和国家贡献的基础上实现的,他们是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重任的青年一代。如果每一所高校、每一位教师都能把自己的学生培养好,使得术业有专攻的各类学生富有责任感,心怀“中国梦”,这些小目标的实现汇聚起来定能为中国梦大目标的实现贡献巨大力量。
(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思政课程倾向于运用显性教育的方法,关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等问题,围绕解决方向、立场的问题;专业课程倾向于隐形教育的方法,关注专业知识、兴趣、专业认同、科学思维的养成、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培养,围绕解决如何把事情做好的问题。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虽然各自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关注的问题,但二者是能够有机结合的。因为,二者都要服务于我国教育方针所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课程思政的推进不仅在于充实专业课教学内容,使专业课教学变得更加丰满和厚重。更重要的是,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专业课内容的紧密衔接来推进前者实现对后者教学规律的内在契合,实现专业课教学的开展同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的内在统一[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应既采用显性教育又运用隐性教育,通过二者的结合,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采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法融入德育、人文综合素质培育,进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切能给学生在这个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里带来正能量价值指引的都可以是思想政治工作素材,都可以拿来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各环节、各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学习氛围、校园风采的充分展现,对于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教育工作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都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大大提升学校的教育精神和凝聚力,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要高度重视各类、各种形式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综合体现,是滋养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精神磁场。因此,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重视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行事准则,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五)充分发挥各种网络载体的作用,选择当下高契合性且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让当今时代背景下新兴传播媒体的优势凸显出来。例如,共青团微信公众号媒体借助各高校团委进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推进,这就意味着高校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对新兴传播媒体优势进行凸显和利用,通过交流平台的互动,教师能够拓宽师生交流的渠道,扩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范围。根据学生的检索内容、作业、发言、讨论、热点话题等,教师可以及时跟进学生的诉求、关注点和最新思想动态等[1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组织开展各类讲堂,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百万师生大实践”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概念背后所包含的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在情境中体会、真正实现对不同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和实践。
2020年3月9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织了全国大学生共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让学生们在疫情防控的大环境下上了一堂生动、鲜活、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数据、互联网快速发展背景下,信息传播的迅速和获取方式简单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整合教育资源和创新教学方式上提供了新的模式和路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可借助大数据背景下便利的信息获取方式,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整合各类优质资源,借鉴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教学模式和成功案例。
结语
高校响应国家和党的号召,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三全”育人模式仍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特别是在进行教育时要针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多个角度出发,树立“课程思政”的新课程观,搭建课程思政平台,充分发掘各类思政教育元素,全方位推进和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的相关管理者和授课教师要认真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课堂教学的优势和重点,同时营造围良好的校园环境,利用互联网平台等新技术来创新教育方式、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只有高校重视教育路径的探索和创新,才能更为有效地激励当代大学生真正注重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肩负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年一代的力量。高校教育工作者在面对世界形势巨变之时,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培养合格接班人使命,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不断创新的教育行动诠释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在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合格人才的“孵化器”中贡献才华和智慧[13]。
注 释:
①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1).
[2]季明.核心价值观概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
[3]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49-50.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5]方爱东.“共享经济”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创新探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9.
[6]吴凡,徐雪松.网络境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浅析[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1).
[7]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专业课为视角[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8]李有林.网络亚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12).
[9]夏淑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的教学设计策略[J].基础教育课程,2019(3).
[10]王振雷.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三维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9(10).
[11]胡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J].重庆高教研究,2019(1).
[12]李晶,王英芳,秦爱军,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方法和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24).
[13]楊建超.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理性审视[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作者简介:陈雨(1990—),男,汉族,山西长治人,单位为山西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