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精准资助制度的发展性职能分析

2021-04-26毛凯梅刁洁玮

西部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高校

毛凯梅 刁洁玮

摘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资助的发展性职能是相对于以往经济型资助而提出的一种更加贴合当今形势的新型高校资助概念。构建高校精准资助制度,关注其发展性职能的实现,才能更好地推动资助育人工作。当前,实现该制度的发展性职能主要存在两个难点,即受资助学生发展失衡和全面评价受资助学生发展成果机制欠缺。针对问题,高校精准资助制度的发展性职能的实现应该遵循以下两个路径:(一)完善高校精准资助制度的发展性职能;(二)建立合理的受资助学生评估模式。

关键词:高校;精准资助;发展性职能;评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6-0086-03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湘西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旨在落实和提高扶贫成效。作为国家帮扶贫困群体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愈加重视扶贫工作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强调将“精准扶贫”作为“十三五”时期扶贫攻坚工作的重点,我国高校资助也随之步入精准资助阶段。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自实施以来,在改善学生生活条件、提高学生学习成果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高校资助工作面临从“量”到“质”的转型,精准资助是提升高校资助工作水平的必然选择[1]。高校精准资助制度是重要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在消灭贫困的过程中实现其发展性职能,以达到育人目的。从资助的最初目标及其内容的设定,可分析得出该制度蕴含着“济困、激励、服务、发展”四大职能,发展性职能是精准资助制度的最终追求价值[2]。

一、高校精准资助制度的发展性职能内涵及重要意义

近些年,大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开始从保障性资助转向发展性资助。全国各地院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实现资助工作的发展性职能为目标,重视培养受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着力构建包括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等方面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

(一)发展性职能内涵

高校资助的发展性职能是相对于以往经济型资助而提出的一种更加贴合当今形势的新型高校资助概念,是指在经济型资助的基础上,以学生需求为导向,通过一定的指导和考核标准,提升受资助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科学文化等综合素质[3]。精准资助制度的发展性职能通过探索多元化、全方位的资助途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自助能力,从而实现根本上的“脱贫”[4]。围绕发展性职能构建的高校资助制度,能够更好地推动精准资助工作良性发展。

(二)实现发展性职能的重要意义

1.发展性职能是精准资助制度的基本职能。高校精准资助的发展性职能突破了原有经济型资助单一功能的局限性,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平衡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优越性。在实现发展性职能的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确保精准定位受资助对象,从而实现资助资源的合理分配,以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性职能着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资助育人效果的质量。在资助过程中,高校通过精准搭建各种发展平台,精准识别学生发展需求,最终有效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发展性职能在实现基本的补助功能的同时,能够精准定位帮扶对象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未来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2.发展性职能是高校资助评价机制的重要部分。高校资助机制是否真正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后期的监督和评价,资助工作的发展性职能实现与否是该项监督和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精准资助制度,突出了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既是发挥资助工作效能的得力举措,又贴近实际、贴进生活、贴进学生,便于落实。此外,我国的精准资助制度的发展性功能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性导向,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平台,也是评价资助工作的重要方面。高校利用发展性资助政策,把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到特殊学生群体当中去,便于国家政策入心入脑,是提高受资助学生政治觉悟的有力之举。

3.发展性功能能够满足受助学生多元化需求。高校学生群体首先在精神需求上不同于其他群体,部分学生存在感情脆弱、性格敏感以及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等问题[2],也存在家庭困难学生因为过度的自尊心和对高校资助制度的错误认知,导致其宁愿选择高额贷款而拒绝申请学校的贫困生资助。不同的受助个体对资助需求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多数学生在金钱资助的基础上,更倾向于获得发展的能力。所以,依靠单纯的经济型资助并不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发展性资助强调以学生为本,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其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而并非简单的物质资助,通过精准定位学生需求,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资助服务,满足受助学生在思想精神、专业技能、创业能力等方面的要求[5]。

4.发展性功能能够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伴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未来对高校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也在提高。用人单位将更加重视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竞争意识、学习能力以及抗压能力等,高校在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过程中也应当更加注重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家庭困难学生来说工作是改变命运的出路,而这部分学生的生活环境往往不利于其培养抗压能力以及综合竞争力,对踏上工作岗位也会产生一定影响[6]。发展性资助在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积极融入集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凸显出来的育人能力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心理、学业以及就业创业上的障碍,弥补了传统经济资助的不足。

二、高校精准资助制度的发展性职能实现的难点

(一)受资助学生发展失衡

1.重物质帮扶,轻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指在资助过程中,遵循倫理意蕴和价值尺度,重视学生的精神欲求和情感需要,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情感动力,不仅有利于加强资助过程中资助与受资助双方的情感交融,更有利于受资助主体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7]。解决经济困难是高校资助工作最主要的目的,现实工作中,物质帮扶往往成为各高校资助工作任务的主要方面。在制度的规范下,贫困生资助工作者会十分注重制度的规范操作要求,但往往会忽视对贫困生的成长关怀需求。

2.重学业成绩,轻实践能力。学业成绩是资助工作最直观的成效,也是在实际工作中最容易被过分关注的因素。部分院校往往出现以奖励代替资助,不考虑贫困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情况,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定受资助学生助学金等级的参考依据,对受资助主体间差异过于“一刀切”,导致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难以享受到精准资助。参与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提高社会认知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的方式之一,而实践能力在实际资助工作中往往被忽视。部分高校将实践能力强、社会适应水平高的学生认定为有能力改变自身经济条件的对象,在资助工作中往往忽视这部分学生的状况。

3.重提高生活水平,轻心理援助[8]。受实际条件制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存在心理自卑现象,而资助工作以提高学生实际生活水平为首要目标,在解决表面问题的同时很容易忽视这部分学生的内心需求。实际工作中,部分学生因自卑而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害怕与人交流,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等现象;部分学生因不想暴露自己贫困生身份而刻意隐瞒,甚至不申请资助;个别学生不能理性看待受资助几率,对资助项目紧盯不放,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就必须受到资助,从而出现争抢资助名额的情况。这一系列现象都可归结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障碍,是精准资助过程中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精准资助不仅要解决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在精神和心理上的贫困也要给予帮扶。

(二)全面评价受资助学生发展成果机制欠缺

1.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短期发展成果。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资助过程中,要接受民主评议,现阶段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评议往往是采用“学院评议+公示”的模式,评议过程中对于受资助学生发展成果主要集中在学生学习成绩和生活水平上,并没有形成对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人价值的评议机制。学生对于自身的评价仅限于一年表现的自我总结,存在主观意志。由于当下资助工作以解决生活问题为首要目标,属于“大水漫灌”式资助,对于思想上后进、等待国家接济、受资助后铺张浪费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监督机制还不到位,不能提高资助工作的效率。如何定位急需救济的学生,有效评价资助学生的机制仍亟待完善。

2.难以跟踪受资助学生长期发展差异。精准资助育人制度发展成果要得以巩固,就必须对受资助学生群体进行成长比较。而学生成长结果的比较受主观意志影响大,难以用统一的数据进行衡量。不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各具特性,评价主体难以分辨孰优孰劣。对于学生自我认知、心理素质等主观因素,不同评价主体存在不同标准,难以形成一致建议,对于学生进一步精准帮扶也造成一定困难。

三、高校精准资助制度的发展性职能实现路径

(一)构建和完善精准的受助学生发展体系

受资助学生的发展应该涵盖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外在指受资助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内在则包含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状况、实践能力等方面。构建和完善精准资助制度的发展性职能,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也要把学生综合发展作为资助和培养的方向。高校资助部门既要帮扶学生经济上的贫困,也要重视消灭学生思想能力上的贫困。

1.强化资助对象认定的精准性。在贫困生认定方面多数以生源地政府部门认定为准,学校应建立复核以及定期认定制度,从源头减少谎报、错报情况。学校资助部门应采取学前、学中、学后认定模式,细化标准,精简流程。对于班级两委会的贫困生认定工作要积极加强引导教育,避免“熟人认定”等有失公正的情况出现。

2.建立以资助部门为主导,教务部门、心理健康部门、实践创新部门、就业指导部门为支柱的受资助学生发展服务队伍。做到需求精准,高校资助中心要在科学认定、确保经济资助的前提下,联合各学院准确定位贫困生群体发展需要,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3.开展精神扶贫,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及时消除其心理上的自卑和封闭[9]。追求对象精准,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专业技能信息,建立统一又具个性的学生信息数据库。心理中心要为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各院系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培育健全人格。

4.追求效能精准,实施能力扶贫,提高贫困学生自立水平。高校资助部门要联合共青团、社团联合会、创新创业部门、就业指导部门,构建学生锻炼平台。在学校日常生活中,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把学习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学生推向公众视野,帮助其建立自信心。在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期间,要对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培育其形成勤恳踏实的品质,提高就业技能和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贫困。

(二)建立合理的受资助学生评估模式

建立合理的受资助学生评估模式,是进一步完善发展职能的重要方面,关系到巩固精准资助育人的效果。当下,要建立全面评价学生发展成果的体系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丰富评价主体,全面评价学生发展成果[10]。对于受资助学生受资助后的前后变化,充分听取教师、学生的意见。扩大评价主体范围,引入部门评价的做法。力求让教务、心理、就业、实践创新部门都能够对学生的发展成果进行鉴定,出具意见。

2.建立具有弹性的精准资助发展目标。要明确精准资助的发展性职能是为了促进学生成长,长期跟踪受资助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能力、专业技能、社会实践能力,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对于学习成绩、专业能力、实践水平等指标,要建立可量化的学生发展效果评价表,对于心理、思想等主观意志较强的评价项目,要纳入全方位评价范畴。对于后进学生要先采取鼓励的方式促进其成长,但对于无故止步不前、被动等待接济、长期没有能力提高的学生要逐渐减少资助甚至是停止资助,确保有限的经济资源充分地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效力。

参考文献:

[1]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思想理论教育,2016(1).

[2]刘风萍.高校精准资助的制度育人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6.

[3]黄贵闽.发展性资助模式下高校贫困生创业实践教育路径探索[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

[4]秦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精准认定研究——以浙江省S学院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5]王云云.基于发展型资助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构探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9(1).

[6]许翠梅.我国大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9).

[7]薛深,刘慧婷.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

[8]章桂芝.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海峡科学,2017(2).

[9]王娜.以“精准资助”的方式推进“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9(8).

[10]盛洁,倪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评价体系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5(3).

[11]朱林,庄丽,刘计婷.基于CBIS的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指標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的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

作者简介:毛凯梅(1989—),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单位为青岛农业大学,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刁洁玮(1995—),女,汉族,山东龙口人,单位为青岛农业大学,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

(责任编辑:易衡)

基金项目:本文系青岛农业大学2021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QNSZ2021119)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高校
大数据背景下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刍议
“精准扶贫”思想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模式探究
民办高校精准资助对策研究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优化中职助学政策提高资助精准度策略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