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史箴图》
——中国古代女子图鉴
2021-04-26编辑郭娟
编辑=郭娟
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 绢本设色 24.8×348.2cm 大英博物馆藏
顾恺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画家,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作品(摹本)传世的画家,被称为“中国画祖”,在中国美术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谢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唐代张怀瓘亦对其画作有极高评价:“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只可惜,因为年代久远,顾恺之的作品真迹无一幸存,只有若干流传已久的摹本,其中最古早、最精美的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艺术价值很高,被称为中国美术史的“开卷之画”。因年代久远,原作已不存,现在世界上仅存两幅临摹品,其一为故宫博物院收藏,为南宋人临摹,笔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为唐人所摹,据说神韵最接近原画,最能体现顾恺之的画风与艺术水平,画尾署名“顾恺之画”,是公认的画中极品。
在中国美术史上,绘画的出现一开始是作为插图性质出现的,它们基本都有“原著”。现流传的顾恺之作品基本都属于这一类型,《洛神赋图》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绘制,《女史箴图》则根据张华的《女史箴》绘制。所谓女史,是指古代宫廷中侍奉皇后、记载言行和制定宫廷中嫔妃应遵守的制度的女官;箴是规劝、告诫的意思。
从《女史箴》到《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灵感取自西晋文学家张华所著的《女史箴》一文。
张华(232~300),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县)人。西晋文学家、政治家。在西晋武帝、惠帝两朝为官,曾一度官至中书令(相当于宰相),后遭受政治排挤贬官。惠帝时,被皇后贾南风提拔重用,官至司空。
西晋惠帝朝是一个怎样的朝局状况呢?
公元290 年,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儿子司马衷即位,史称晋惠帝。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昏君。他从小就不爱读书,整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他最出名的“段子”就是:当年全国闹饥荒,大臣们向他报告灾情说百姓没有食物,都饿死街头了。晋惠帝疑惑地问:“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呢?”这就是著名的“何不食肉糜”。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位不务正业、昏庸无能的皇帝,朝政大权尽数被皇后贾南风独揽。贾南风心狠手辣、荒淫善妒,弄得朝堂和后宫都一片乌烟瘴气,引起朝中众臣的不满。大臣张华实在看不下去了,便采集历史上先贤圣女的贤德事迹写成《女史箴》一篇。《女史箴》一方面告诫后宫中的女性应该尊崇妇道,提倡用儒家礼仪来约束和限制女性的妇德,另一方面也从侧面鞭挞了西晋皇后荒淫残暴和专横祸国的行径,在当时被奉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篇。
《女史箴》完成后,张华当即将其呈送给了贾后。贾后看罢,大赞了张华的文采,给他升了官,然后依旧我行我素。尽管中国古代男女地位悬殊,但此时的贾后已经不是一般的闺中妇人,她大权在握,根本不必看男人的脸色,因而她并不会因为一篇《女史箴》就“自觉羞愧、幡然悔悟”。
《女史箴》在贾后这碰了壁,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却被当时的男性奉为至宝。随着箴文的不断传播和扩散,这篇专门为贾后定制的谏文俨然成了一部“古代女性行为守则”,女子的行为一旦有不合规矩之处,就会谴责和批判。后来,顾恺之根据《女史箴》文章的内容分段做插图,每段配上相应箴文,《女史箴图》由此诞生。
图解《女史箴》
在古代,文学作品乃至艺术品的诞生从来不只是仅供欣赏而单独存在,而是有着“成教化、助人伦”的使命,《女史箴》《女史箴图》都如是。
《女史箴》原文12 节,《女史箴图》亦作12 段,因年代久远,大英本前3段也已失,现存9 段,根据各段空隙所书箴文,依次为:冯媛当熊、班姬辞辇、世事盛衰、修容饰性、同衾以疑、微言荣辱、专宠渎欢、靖恭自思、女史司箴。
现存第一段画汉元帝率宫人到虎圈看斗兽,后宫佳丽美人在座,有一黑熊突然跃出围栏,直逼汉元帝,冯婕妤挺身护主的故事。典出《汉书》卷九十七下《外戚传下·孝元冯昭仪传》。画卷中,冯婕妤长带宽衣,虽聘婷苗条,但面对黑熊毫无惧色。在她身旁的两个侍卫虽手执武器,一个张口大声呵喊,一个用力刺向黑熊,身体却很诚实地朝后准备着逃跑,后方的元帝与妃嫔们也是一脸惊慌失措,与冯婕妤的昂首挺立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地表现了冯婕妤的凛然无畏。顾恺之在这一段中,充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不同形象和性格。
第一段箴言:“玄熊攀槛,冯媛趋进。”
第二段画班婕妤辞谢与汉成帝同辇的故事。还是汉代的故事,但皇帝换成了汉元帝的儿子汉成帝。班姬是汉成帝的妃子,貌美且多才,汉成帝曾对她盛宠一时。为了能够时刻与班婕妤形影不离,汉成帝特别命人制作了一辆较大的辇车。一次,成帝和一众后妃出行,他力邀班婕妤一同乘辇,但班婕妤却坚持不肯,她委婉地劝说成帝:“我看古代留下的图画,圣贤之君都有名臣在侧,夏、商、周三代的末主夏桀、商纣、周幽王,才有嬖幸的妃子在坐,最后落到国亡毁身的境地。我如果和你同车出进,岂不是跟他们很相似了。”画面中,八名宫人共抬车辇,神色怪异、姿态夸张,形成一种不堪重负的夸张动态。汉成帝坐在辇中回首看着后面步行的班婕妤,似乎怪她不肯同乘。辇中还坐有一妇人,她面朝一边不敢正视班婕妤的表情和辇后另一嫔妃两眼望着辇中似做思想斗争的神态,与班婕妤的明丽端庄形成鲜明对比,更衬托了班婕妤的贞静亮节。
第三段画的是山水鸟兽。作为一篇劝诫妇德的文辞,《女史箴》到此处,道理讲过之后,接着就是灌输思想了。画中有一座崇山峻岭,山中有马、虎、兔、鸟等动物;山顶彩云衬托下,日月同天,骄阳在右,明月在左;山下一人持弩瞄准老虎。这个场景为前面的著名帝王后妃的故事作了一个结语。顾恺之通过描绘自然山水景物及日月、鸟兽、欲射弩的人等表现了世事皆难逃盛极而衰的法则:所谓盈满则亏、盛极而衰,日升中天便要西落,月圆以后就是月缺,名和利看似是庞大的山,但只不过是一堆尘土,失去它们和用弩机射箭一样快,只有妇德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第四段画的是两个妇人对镜梳妆,一改前三个场景的紧张气氛,显得轻松娴静。该段以女子对容貌的重视引申至品德的重要,化妆只能美化容貌,不能美化品质,品质如果得不到美化,行为就会有错误和混乱,以妇德的标准改正和美化内心的品质,克服自己的邪念才能成为使自己真正具备美丽高贵的品德。画面显示出魏晋女性浓郁的生活气息。
《女史箴》原文12节,《女史箴图》亦作12段,因年代久远,大英本前3段已失,现存9段,根据各段空隙所书箴文,依次为:冯媛当熊、班姬辞辇、世事盛衰、修容饰性、同衾以疑、微言荣辱、专宠渎欢、靖恭自思、女史司箴。
上图:第二段箴言:“班婕有辞,割欢同辇;夫岂不怀,防微虑远。”
中图:第三段箴言:“道罔隆而不杀,物无盛而不衰;日中则昃,月满则微;崇犹尘积,替若骇机。”
下图:第四段箴言:“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
第五段画一对夫妻在寝帐中谈话的情景。床帏间男女背坐,仿佛发生了争执,红衣女子斜靠床边,显得警觉和迟疑,男子则正掀被作仓促而起状。箴言中“出其言善”一词出自《易经》,本意是指人的思想言行需向善、求真。此处引申至后妃对君王的言行,规劝女子对夫君善言相待,否则便会同床异梦、夫妻相疑。
上图:第五段箴言:“出其言善,千里应之,苟违斯义,同衾以疑。”
下图:第六段箴言:“夫言如微,荣辱由兹。勿谓玄漠,灵鉴无象。勿谓幽昧,神听无响。无矜尔荣,天道恶盈。无恃尔贵,隆隆者坠。鉴于小星,戒彼攸遂。比心螽斯,则繁尔类。”
第六段是表现一夫多妻的生活情景:夫妇并坐,妾侍围坐,群婴罗膝。画面中帝王后妃和子女们形成一个和第三个场景中山景一样的三角形,告诫女性不要互相嫉妒,微言事关荣辱,如果做不到妇德的要求,即使有稳定的家庭生活,也会和尘土构成的大山一样,瞬间灰飞烟灭。
第七段画一男一女,男子在前,女子紧随其后,男子回身做摆手相拒之状,描绘帝王拒绝妃嫔的样子,画家用这个场景来表现如果做不到礼教中规定的妇德,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社会主宰——男性的认同,以此警示后妃不能刻意争宠,专宠必生傲慢。
第八段描绘一位静坐反思的妃嫔形象,她微微低头,似在反思自身是否有不符上述规劝的地方。此处将对君子的“慎独”要求延伸至女性对妇德的遵守,从精神上将女性思想控制在妇德之下。
第九段画一女史端立,正执笔而书,前有两姬相伴而行,相顾而语。所提箴文是“女史司箴,敢告庶姬”。画中,只见女史长裙曳地、秉笔直书,大胆劝诫身前的两位妃嫔,画家通过表现她的仪态和神色,生动刻画出一个婉丽端庄、忠于职守、不惧后妃淫威、敢于上书进谏的人物形象。
从内容上看,《女史箴图》从大义、品德、性情、言行、感情、事业、生育等各方面对女性进行了从心理到生理的全面要求和规范,俨然一部封建女性迫害集锦,是应当被抛弃的糟粕无疑。但是,千百年来,此画非但没有被弃之如敝履,反而愈发重要。因为,她实在是太美了。画中对人物个性、容貌、神韵的刻画,无不彰显了那个时代的人物之美。尤其是画中对上层妇女梳妆妆扮等日常生活的描绘,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贵族妇女的娇柔、矜持,身姿、仪态、服饰等日常特质反映得淋漓尽致。
东晋时期,绘画开始注重传达人物的神韵,女性题材绘画的创作或许还带有劝诫教化的主题,但也开始寻求对人物个性、容貌、神韵等一切彰显人物之美的绘画语言的探索与挖掘,即在传统教化功能统治下逐渐转向体现绘画的审美功能。个性、风度和颜值成为世人新的关注点,绘画的审美需求空前提升。
《女史箴图》就是一幅反映人物画风貌转变的成功典范,它超脱于《女史箴》文说教的主题,更多地传达了怡悦的感观享受。
在这幅长卷中,顾恺之的“游丝画法”和“传神写照”画论都得到最充足的体现。图中环境布置闲雅,人物美丽娴静,神态优美庄重,着装多以下摆宽大的白色衣裙为主,风格简雅,修长婀娜,每款衣裙配之以形态各异、颜色艳丽的飘带,飘飘欲仙,雍容华贵。整个人物构图均以细线勾勒,只在头发、裙边或飘带等处染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整个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亮丽活泼,卓越高妙的绘画技艺无懈可击。不仅中国美术界视其为难得的艺术珍品,西方美术界也把它视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代表作,称誉它是“一切都达到圆熟境地”的“完美无缺的佳作”。
千载流传
对于古代书画,我们常说“绢八百,纸千年”。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国古画,《女史箴图》已经1400 余岁,算是长寿了。但长寿未必是什么福气,因为越长寿可能一生越要历经沧桑。
左图:第七段箴言:“欢不可以渎,宠不可以专。专实生慢,爱则极迁。致盈必损,理有固然。美者自美,翩以取尤。冶容求好,君子所仇。结恩而绝,实此之由。”
右图:第八段箴言:“故曰:翼翼矜矜,福所以兴。静恭自思,荣显所期。”
第九段箴言:“女史司箴,敢告庶姬。”
从问世之日起,《女史箴图》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为历代藏家珍重,所以一直保存尚好,流传有序。画卷上仅历代题跋、签章就占据了一半版面,且每一个在上面留有名字的人都曾声名显赫。画面上可见明代大收藏家项子京题记,唐弘文馆“弘文之印”,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女史箴》词句11 行。画本身及装裱部分押有宋、金、明、清内府藏印,以及明清收藏者的私人鉴藏印。到了乾隆年间,它被乾隆皇帝纳入宫廷,乾隆对此画甚是喜爱,不仅在卷尾留下亲笔题字,还手绘一幅兰花附于卷后,收藏章也足足盖了37 个,可见爱之深。乾隆去世后,《女史箴图》一直被收藏于紫禁城建福宫花园,慈禧太后时期被移往颐和园。
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一位英军上尉趁乱将《女史箴图》盗走,随后带往英国。1903 年,《女史箴图》被以25 英镑的价格卖给了大英博物馆,从此流落异国他乡。
二战初期,英国在欧洲战场节节败退,亚洲地区的殖民地也岌岌可危,特别是在日本的军队进入东南亚后,那些欧洲的殖民势力更是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在英国的请求下,国民政府向缅甸派出了远征军,支援英国,解除了日本对缅甸的威胁。英国政府为了感谢中国军队,想要送一个礼物答谢国民政府。他们给了国民政府两个选择:《女史箴图》或一艘潜艇。最终,中国选择了潜艇。彼时彼地的情形,由不得我们如今妄加揣度。只是,在和这次归还机会擦身而过后,《女史箴图》唐摹本从此就留在了英国,如今已经成了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女史箴图》进入大英博物馆馆藏时已相当脆弱,并且有多次修补的痕迹。20 世纪初,欧美几乎没有来自中国的美术学者或书画收藏顾问,他们既不了解中国画的布局,也缺少保存中国古代作品的知识和技术,怎么处理《女史箴图》,大英博物馆一头雾水。
宋徽宗赵佶瘦金书《女史箴》词句
1914 至1923 年 间,为 了 让 作品能够展出,同时避免开、收卷时所造成的磨损,大英博物馆修画师斯坦利·李特约翰采用“日式折屏”的装裱手法,把《女史箴图》拦腰截为三段,转移到了镶板上:第一段包含9 幅场景的原作,长348 厘米,高25 厘米;第二段包括了其他所有的后来添加部分,长329 厘米,高25 厘米;第三段是乾隆朝邹一桂所作松竹石泉,长74 厘米,高24.8 厘米。明清时期文人留下的题跋都被残忍无情地裁剪下来,形成了历史断层。他还在画的表面涂了一层像薄膜的酸性物质来进行保护。但这样的修复方式并不适合中国绢画。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次修复对《女史箴图》造成的伤害后果逐渐体现出来,本来柔软的中国绢画变得干裂、掉渣。2008 年,因品相已十分糟糕,《女史箴图》被尘封起来,不再对外展示。再次修复计划也提上日程。
经过上一次破坏性修复的惨痛教训,大英博物馆对《女史箴图》的再次修复慎之又慎。从2008 年起,就不断运用高新技术对古画进行检测分析,并在2013 年夏天邀请世界各地的学者和专家讨论修复方案。经过广泛而缜密的讨论,《女史箴图》的修复方案最终确定:因古画已十分脆弱,再次揭取风险太高,因而采用在原画上进行加固修复。而承担此次修复工作的是一位中国古画修复大师——邱锦仙。她曾以“开水洗古画”的修复方法,震惊了大英博物馆的专家。
2014 年6 月,经过修复的《女史箴图》在大英博物馆再次展出,并被永久陈列在大英博物馆的91a 号室。经过此次修复,《女史箴图》可保两三百年无虞。但她毕竟太古老了,即使是展厅昏黄的光照也会加速她的衰老。为了更高、更长久地保护她,大英博物馆不仅为她量身定制了恒温恒湿的展示橱,而且严格限制了她的展出时间,每年展出约6 个星期。如今,若想一睹《女史箴图》的真容,观赏其千年古画的风采,不仅要远渡重洋,还要根据馆方的展出时间作好规划,真是相见不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