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蟒衣形制研究

2021-04-26李游

艺术品鉴 2021年2期
关键词:明史中华书局

李游

《明史》中关于“蟒衣”之最早记载,见于永乐时期,此时之蟒衣为燕闲之服,而非赐服。蟒衣作为赐服,始于永乐九年(1411),据《明史》载,该年满剌加王率妻子、陪臣五百四十余人来朝,朝廷赐其王“金绣龙衣二袭、麒麟衣一袭,金银器、帷幔衾裯悉具”1。作为明代特有赐服,蟒衣纹饰因其形酷肖龙形,故其地位仅次于龙袍。明代蟒衣形制多样,其服色以红、绿为多,衣领有圆领、交领二种,袖口分宽袖、窄袖之别,其蟒龙形制亦有坐蟒、行蟒诸种,下文将分别进行说明。

一、蟒衣颜色

明代服色受唐代影响较大,《明史》称“国初服色依散官,与唐制同”2。唐代官员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明代官员服色受其影响,品官服色分为三等,即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九品为绿袍。明代赐蟒之服,以红色为主。

红、绿蟒衣外,明代蟒服尚有月白、酱色、元色等多种颜色。据《杨文弱先生集》记载,“(崇祯十一年)九月初一日,上传赐督师辅臣嗣昌银一百两,大红紵丝四表里,斗牛一袭。军前赏功,著内库发银四万两,赏功银牌一千五百面,各色蟒衣紵丝五百匹,红绢五百匹……”3,从“各色蟒衣紵丝五百匹”来看,其颜色当不止红、绿二色。关于“各色”中究竟有哪些颜色,明人刘若愚在《酌中志》中曾略有提及。据其记载,天启年间,冯铨因谄事魏忠贤而被超授相职,从而入阁,任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4

二、蟒袍样式

(一)衣领形制

明代蟒衣以衣领形式而言,可分为圆领与交领两类。而圆领蟒衣类型中,又可以按照蟒纹在服装上的不同位置分为两类:其一为圆领大袖通体蟒纹,此类蟒衣为大襟宽袖,下长及足,左右两侧各缀一摆,周身绣以蟒纹。第二类以蟒为补,即圆领绣蟒补袍。

交领蟒衣大体可归为三类:一为蟒补贴里;二为交领蟒补膝襕;三为交领蟒纹曳撒。5贴里为明代内宦所著之袍,以纱罗纻丝为之,大襟窄袖,下长过膝。膝下施一横襕,所用颜色视职司而别,御前近侍用红色,胸背缀以补子,其余宦官用青色,不缀补子。6但明后期宦官专政,青贴里亦开始缀补,对此《酌中志》即有记载,7由此可知,宫内司礼监如掌印、秉笔、随堂之权重者,品秩甚至等同内阁辅臣,而其最贵亲近者,则又有机会获赐坐蟒贴里(如图1)。

图1 交领大袖贴里袍款式图

膝襕为明代达官近侍所穿的一种织绣蟒纹的礼服,其形制为大襟宽袖,下长过膝,胸背织以蟒补,膝部四周织一横栏,上织云蟒,以横襕底色及蟒纹爪数分别等级。而曳撒亦为大襟宽袖长袍,多以纱罗纻丝为之,明初用于官吏及内侍。《酌中志》8中曾对曳撒形制有过介绍,明代后期,逐渐演变为士大夫之常服,甚至有“士大夫宴会必衣曳撒”9之载。关于膝襕、曳撒等蟒服情况,《明史·舆服三》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10。据《酌中志》载:“凡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官长随、内使、小火者,俱穿青贴里。自逆贤擅政,改蟒贴里,膝襕之下又加一襕,名曰三襕贴里。最贵近者,方蒙钦赏服之。又有双袖蟒襕衣,凡左右袖上里外有蟒二条。”11上述文字,表明明代蟒纹,既可绣于服装两侧、补子上,亦可绣于当膝、贴里、左右袖之里外等不同位置。

(二)袖口形制

据《大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三年(1390)规定:“凡常服制,令官员人等衣服宽窄以身为度。文职官衣长自领至裔,去地一寸,袖长过手复回至肘。袖椿(指袖身)广一尺。袖口九寸。公侯伯驸马与文职官同。武职官衣长去地五寸,袖长过手七寸。袖椿广一尺。袖口仅出拳。”12明清时期营造尺与民用裁衣尺比例不同,据清人吴荣光在《吾学录初编》中记载,并指出民用裁衣尺“自可通行,不在禁令。若制造官物,则仍以部尺为准”。13

三、蟒龙形制

明代蟒龙主要分为坐蟒与行蟒两类。坐蟒,亦称“正蟒”,据《万历野获编》记载:“今揆地诸公多赐蟒衣,而最贵蒙恩者,多得坐蟒,则正面全身。”14《明史》亦载:“单蟒面皆斜向,坐蟒则面正向,尤贵”。15由此可知,相较于行蟒,坐蟒更为尊贵,故只有“最贵蒙恩者”方得受赐。万历以后,官员获赐坐蟒之记载渐多,而万历首辅张居正,更是多次获赐坐蟒之服,如在其一品九年考满、神宗大婚、守孝期将满及一品历俸十二年考满之时,皆曾获赐坐蟒之服。16

明中后期坐蟒之多见记载,与明代后期“滥赏”有直接关系。受宦官擅权影响,这一时期内府衙门中亦多有着坐蟒者,如《酌中志》即载:“凡司礼监掌印、秉笔及乾清宫管事之耆旧有劳者,皆得赐坐蟒,次则斗牛补,又次俱麒麟补。……逆贤名下凡掌印、提督者皆滥穿坐蟒,可叹也。”17明人沈德符在提及服色之僭越时曾称,京师“至贱如长班,至秽如教坊,其妇外出,莫不首带珠箍,身批文绣,一切白泽、麒麟、飞鱼、坐蟒,靡不有之”18。连长班、教坊之人尚得衣白泽、麒麟、飞鱼、坐蟒之服,可见当时服制之混乱。

行蟒,亦称单蟒,据《明史·舆服三》记载:“单蟒面皆斜向”,可见其为蟒之侧身像。在明代赐蟒中,如未有特殊说明,则皆为行蟒。此外,在明代赐服中,常见“盘蟒”一词,并多与“坐蟒”并置。如张居正在十二年考满时,帝“使司礼中贵张诚赐白金三百两,彩币四十,皆有副,坐蟒、盘蟒各一袭,……”19,可见“盘蟒”与“坐蟒”为两类蟒衣。

明代蟒衣上所饰之行蟒纹,其基本样式为蟒头在胸部,蟒身自左肩环绕至右肩,尾部在右肩稍下处,与蟒首相呼应,这种蟒纹被称之为过肩蟒。除此形式外,明代蟒衣亦有所创新。如《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中即记载有两种新式蟒衣,皆为内宦所着。其中一种被称为“喜相逢”20。另一种为“双袖襕蟒衣”,据该书记载:“近者方蒙钦赏服之又有双袖襕蟒衣,凡左右袖上里外有蟒二条”21。此外,在不同时节,亦有不同蟒服纹样与之对应,“自正旦灯景以至冬至阳生、万寿圣节,各有应景蟒纻;自清明秋千与九月重阳菊花,俱有应景蟒纱”22,可见当时蟒衣样式之多。

除蟒龙形制有贵贱之别外,蟒纹的爪数亦有高低之分,所谓“第蟒有五爪、四爪之分,爪数以多为贵”23即指此。明代规定,品官用龙皆绣四爪,若蒙御赏,亦可用五爪,但不得称龙,而只得称之为蟒。清人刘廷玑《在园杂志》中曾载,24清人吴荣光《吾学录初编》卷八“制度门”亦载。25由此可见,五爪蟒衣更为尊贵,非“御赏”“特赐”不可得。以上即为明代蟒衣形制之基本情况。

注释

1(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二十五《外国六·满剌加》,中华书局,1974年,第8416页。

2(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六十七,志第四十三,中华书局,第1633页。

3(明)杨嗣昌:《杨文弱先生集》,卷四十四、召对纪事,《己卯九月初一日至初六日奉命督师数次召对》,清初刻本。

4(明)刘若愚:《酌中志》,卷二十四、《黑头爰立纪略附》,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20页。

5参见宋俊华:《蟒衣考源兼谈明宫廷演剧的武将装扮》,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6参见周汛、高春明编著:《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第204页。

7同上,卷一六《内府衙门职掌》,第93页。

8同上,卷一九《内臣佩服纪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67页。

9(清)王世贞:《觚不觚录》,载《弇州史料》,后集卷三十九,明万历四十二年刻本影印版。

10(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六十七《舆服三·内使冠服》,中华书局,1974年,第1647页。

11(明)刘若愚:《酌中志》,卷一九《内臣佩服纪略》,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65页。

12(明)申时行:《大明会典》,卷六十一、冠服二,明万历内府刻本。

13 [清]吴荣光撰:《吾学录初编》,卷八、制度门,清光绪七年李氏桐荫轩刻本。

14(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列朝·蟒衣》,中华书局,1959年,第20页。

15(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六十七《舆服三·内使冠服》,中华书局,1974年,第1647页。

16参见《张太岳先生文集》,卷三十八《谢御劄奖励疏》、卷四十《考满谢手敕加恩疏》、卷四十一《谢皇太后慈谕疏》、卷四十四《服阕谢降敕召见赐衣带金器疏》、卷四十六《考满谢手敕赐赉疏》,明万历四十年唐国达刻本影印版。

17(明)刘若愚:《酌中志》,卷十九、《内臣佩服纪略》,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67页。

18(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五《勋戚·服色之僭》,中华书局,1959年,第147页。

19(明)王世贞:《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卷八、《张居正下》,民国九年上海博古斋影印清嘉庆十一至十七年虞山张氏刻借月山房汇钞增修本。

20(明)刘若愚:《酌中志》,卷十九、《内臣佩服纪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71页。

21同上,第165页。

22(明)刘若愚:《酌中志》,卷十九、《内臣配服纪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65页。

23(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六十七《舆服三·内使冠服》,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47页。

24(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一,“五爪龙四衩袍”条,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5-16页。

25(清)吴荣光:《吾学录初编》,卷八《制度门·冠服禁制》,清光绪七年李氏桐荫轩刻本。

猜你喜欢

明史中华书局
民国初期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报刊的知识传播与知识青年的阅读
民国初期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报刊的知识传播与知识青年的阅读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南炳文“迈注”之“迈”何许人也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明史?艺文志》与《千顷堂书目》关于明代文集著录对比
《明史·志第三十七片段浅析》
论明史、明史研究及点校本《明史》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