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湖北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1-04-26龚家友武昌工学院
龚家友(武昌工学院)
研究背景
2015 年11 月以来,“供给侧改革”一词迅速升温,成为出现于各个场合的高频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经指出,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据教育部官网公布的湖北2019 年湖北普通高等学校共128 所,本科学校68 所,专科学校60 所。民办大学43 所,其中,民办本科学校32 所,民办专科学校11 所,民办高校占湖北省高校总数的33.5%。民办院校的转型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不仅有外在社会环境的压力,相对于公办教育,民办教育本就处于弱势的地位,家长、学生、教师等对民办本科院校认可度不高,还有民办院校的生源数量不足、生源质量堪忧、优质师资缺乏等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依据
“高等教育供给侧”的概念由经济学中衍生而来,是作为高等教育需求侧的对应性概念而存在的。在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是一组最基本的概念,也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范畴。它们既存在各自独特的理论基础与内在逻辑,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19世纪初,法国学者萨伊(JeanBaptisteSay)(1963)提出的“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在20 世纪出现的大萧条并没有出现“萨伊定律”所说的那样,英国的牛奶被倒入莱茵河,实践证明“萨伊定律”只是在物物交换的简单的经济关系中成立。1936 年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965)对“萨伊定律”做出批评,指出:导致大萧条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主张政府对自由市场的干预,主张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加大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出口,凭借“三驾马车”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速。二战后至70 年代初,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经济学,得到西方世界的普遍认可,因此西方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但凯恩斯学派对宏观经济政策所导致的经济结构失衡以及由此而来的消费需求不足受到了经济学界的广泛质疑,在此背景下产生了新古典主义则倡导供给侧改革,倡导经济的市场自由化,反对政府从中进行干涉。主张“大市场,小政府”,通过市场自动调节来充分发挥要素的作用,以此提高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做法,有效地帮助了西方世界的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潭。纵观西方经济学发展史,凯恩斯主义主张需求侧改革,倡导政府以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经济进行干涉。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两种不同的观点,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曾发挥过作用,但其局限性都在于他们只是关注供给和需求的静态平衡,而没有考虑经济的动态发展和动态的平衡,在实践中,从不发达国家到发达国家也要经历这种结构性矛盾,我国经过短短的40 多年的改革从不发达到发展中国家,而我国目前现阶段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的矛盾是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无法发满足需求,具体来讲就是表现为供求失衡、结构不合理、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特色、部分专业供给严重过剩、学生动手能力差、不适应社会的需求等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民办高校转型的成功经验—以武昌工学院为例
(一)优化人培方案、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是本科教育的纲领和指南,是教学工作的实施和评价依据,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现在已定稿,新版人培从学校层面来讲,重点是确定培养理念、培养定位、培养框架,核心是培养理念;专业层面来讲重点确定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平台的构建,核心是培养方案;课程层面来讲重点是确定主讲教师、教学模式、建材建设,核心是教学模式。与2016 版人才培养方案相比较有五个方面的变化,第一,确立科学客观、定位明确的培养目标解决了为什么教、为什么学的问题。第二,构建能力导向、合理够用的知识结构,把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主修与辅修的关系。第三,形成逻辑清晰、结构得当的课程体系,把握必修与选修、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关系。第四,突出理论与实践一体的实践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探究性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做中思,在思中做;加强实践课内容的相互联系,使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训、毕业设计、工程训练、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等实习实训诸多环节融为一体。第五,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第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求建立新商科思维、适应新业态需求、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开设新课程、拓宽新视野、实战新体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新商科人才;坚持理论学习、实践运用、创新创业三融合,培养方向设置与行业发展趋势对接,课程体系设计与岗位能力需求的。
(二)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李勇校长在2018 年10 月15 日的专业建设讨论会上明确提出专业建设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指出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的方向和要求,简称“两贴近”“三导向”“四突出”,“两贴近”就是贴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生成才发展需求;“三导向”就是坚持办学定位市场导向、市场业态导向、就业质量导向;“四突出”就是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培养,进一步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通过激活存量、创新增量、提高质量,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提升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的契合度和贡献率,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加快形成优势专业瞄准前沿,优化专业结构将以现有专业关停并转一批、升级改造一批、重点建设一批,规划设计一批,因此我校关停了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酒店管理等专业,增加了学前教育、大数据与应用等专业,重点建设的有工商管理等优势专业。
(三)推进教育的信息化,促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改革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被动式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的方式,这就需要从教学方法入手,一是大力推广教学信息化,以教学信息化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推广和鼓励教师运用超星学习通等APP 进行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目前我校教师使用学习通软件的比例达到80%左右,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明显改善。
(四)强化创新和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校本次人培的修订中强化了创新创业教育,增加了很多创新创业的课程和实践,把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当前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相结合,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国家的创业政策,让我校更多的学生了解创业教育和参与各种创业大赛,使创新创业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自觉行动。特别是近几年来我校毕业生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创业者。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转型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适配岗位的核心竞争力,教育部对高校教师提出了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学校坚持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必须模块,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坚决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同时加大力度引进学历高、职称高、科研水平高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优化教师队伍,使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更合理。
(六)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
近年来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斥资增加对实践教学的投入,购买了大批教学软件和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使得实践教学成为学生和老师最喜欢上的课,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同时在校外聘请了一大批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导师担任很多实验和实践课老师,让学生真正学到在学校无法形成的技能和能力,同时我校建成了一流的图书馆,一流的经管实习实训中心,一流的国教学院实训中心,改善了办学的硬件条件,基本上所有的实习实训、实验等课程得以顺利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