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评价及其哲学阐释

2021-04-25周国文贾桂君

科技智囊 2021年1期
关键词:科技

周国文?贾桂君

摘  要:科技评价是科学技术研发、创新乃至应用的必经过程。科技评价具有效果衡量、趋势预测、前景导向等作用。现今社会,国家越发重视科技兴国,大力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因而有必要在分配支持科技工作资源和资金时进行科技评价。从哲学上阐释,科技评价主要具有“经验的、接近真理的、检验的、全面的、比较的、自然的”等六大原则。文章围绕科技评价的这六大原则展开阐释,探讨科技评价的哲学标准和评判维度,以期为科技评价的现实工作提供思想方法的支持。

关键词:科技;科技评价;哲学阐释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evaluation is necessary process for researching,innovating and implement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evaluation is measurable,predictable and directive,so China has paid a heavy emphasi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encouraging and supporting innovation of it,then it is vital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evaluation as the government distributes related resource and capit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evaluation holds six principals,which includes “empirical,close to truth,practical,comprehensive,comparative and natural”. This paper revolves around these six rules and explores the philosophical standard and judgement,providing mental method support to practic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evaluation.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Evaluation;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s

科学技术与现代世界的发展达到史无前例的紧密程度。当下我们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并不陌生。而回顧过往,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大的科技革命:第一次是始于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第二次则是19世纪70年代以电气为主的科技变革,第三次则是二战结束后的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以原子和计算机为代表的技术变革。三次科技变革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上从未像近代这200多年般迅速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是“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1]。从“科技是为了服务人类和其生活”的层面阐释科技的意义,是究其物质性本源后的结果。即科技变革是生产力进步的产物,同时科技的进一步创新又会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生产力由人和物两个因素构成,人的因素即劳动力,物的因素即生产资料,因而科技变革在推动了生产力进步之后,也就改善了生产力构成要素之一——劳动力因素,也就是说改善了人类及其生活和生产方式。

既然科技是为人和生活服务的,那么科技评价也应该建立在科技成果服务社会的基础上,这是科技评价的现实条件。脱离了现实存在的科技评价是不切实际的、空洞的,脱离了以人为本价值观的科技评价是不具备现实效用的,“低碳经济与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应当融入人类未来人居环境的发展中。”[2]另外,科技评价还应抱有“科学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的态度,并且逐步渗透环境教育,培养适应未来环境治理的生态公民[3]。毕竟在工业化飞速发展的这200多年,技术进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史无前例的。“当唯物质主义与科技宰制主义的力量结合在一起,这不知是工业社会的福音,还是生态社会的咒语?一个发育的生态和谐社会应该对此保持警醒。”[4]因而,科技评价要关注评价对象的生态效益,将生态环境指标作为评价的重要指导思想。此外,科技评价具有效果衡量、趋势预测和前景导向的作用。其中,效果衡量关注科技成果与科技创新计划的实施成果或现实效用,衡量其资金、资源利用是否合理有效;趋势预测关注长期应用的科技成果或者预测正在准备中的尚未成型的科技创新,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何种影响;前景导向强调通过系统的科技评价报告,使社会认知到什么样的科技成果才是社会发展急需的,才是对社会有益的,从而为未来的科技创新进步指明方向。

科技评价既是对科技器具、科技载体与科技活动的主体评价,也是以科技为手段对社会万象所做出的客观分析。科技评价不是直觉的感性的活动,而是对外界及外物对象化反映的有效表达。科技评价如是科技理智的增强,是科学思想明确自觉中最单纯的基本活动,才能体现其功能化的价值与作用。科技评价的科学颖悟是科学心灵的直接洞悉,它离不开准确合理之科技观念的有效引导,是科学意识与评价对象的完整触及。从真正切实地认识开始,若有清晰的评价流程,熟悉式直觉转换成洞悉内容与形式的科技观察。虽然科技评价不是嵌入式的科学智慧,但缘于评价思想返归科学理念的正本清源,科学有效的评价判断定当有澄明,评价观念定能有引导。阐明了对科技评价对象的直接触知,评价标准应该有效明确,能提供给我们对评价对象真确不变的认识。在明确科技评价的观念基础上,围绕科技评价的观念及其哲学蕴含进行辩证考量,体现出哲学阐释科技评价的六个基本原则。

一、非先验而是经验的

科技评价在定量与定性两个层面体现出科学研究的深入。这种面对于对象的研究在本质上是经验的[5],而非先验的。它要求研究者真正进入研究的实际状况之中,而不是先入为主地设定研究的基本结论。科技评价最忌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外物,而应该以显微镜与望远镜来观察分析人类在客观世界的科学发现与科技进展。

从科技评价的定量层面来讲,评价的基础建立在现实的数据或者模型运算中,而模型和数据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是由人通过实践活动或者通过实践借助工具得出的。这些数据和模型不是固有的,也不是由人的观念和思想自发存在的,即不是先验主义的[6],而是依据实际经过人为的处理整合得到的规律性呈现,这其实是一种对外在世界利用逻辑方法感知的过程,是经验习得的。科技评价就是要基于这些数据和模型,做出现实判断,并且还要根据现实的变化,不断调整使其完善,无论是对尚未开始的科技活动的评价,还是对已经在进行中的科研过程的评价,还是对完成的科技成果的评价,都离不开经验的科技评价。

从科技评价的定性层面来讲,其是一个科技评价主体深入思辨的过程。科技评价主体需要从一项科技项目的立项、研究直至结项全过程入手,预测其效益,评价其作用,考核其产出,判断其利用,都是科学研究的深入。系统完成的定性科技评价,不仅对一项科技开发本身的现实效用进行系统的评估,还可为之后类似同领域、同行业的科技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非先验而是经验的科技评价要求科技评价主体从上述两个层面入手,真正参与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局内人”,而不是一个“局外人”,作为一个内行,而不是一个外行。科技评价主体要把自己当作科技本身的研发参与者,依次体验科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客观地、不掺杂私人情感地进行评价。可以说科技评价本身是再一次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严谨的科学逻辑思辨过程。只有这样,方可保证科技评价的成果相对客观且符合实际,并具有参考价值和推广价值。

二、非意见而是接近真理

科技评价绝非意见的集成,而是接近于真理的展示。科技评价当然是表达一种意见,但它远远超越于意见。意见是飘忽不定的,是左右游移的,是暂时的,是变化的,往往集中在主观的层面得到体现。而真理是客观的,是确定的,是永恒的,它在客观的层面得到表达。科技评价围绕科学认知及观察实验成果的推进,而产生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判断。这些判断在提出的初期还在很大的程度上具有意见的形态,但是其在接近正确观念,并形成系统知识的层面上,正是朝向真理的道路上的循序渐进。

真理不同于谬误,真理与谬误存在明确的界限。科技评价是一种客观的展示,它也不单单是科技评价主体意见的简单堆砌,科技评价实际上是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尽管受限于某个时代特定的生产力水平,来源于当时生产力物质水平的认识活动也无法看到该项科学技术的尽头,而只能达到符合当时认知水平的客观评价。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是会随着历史变迁、社会进步发展的,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过去开始到未来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科技评价是伴随着科学技术本身趋近真理的过程,而愈发趋近真理的。科技评价内容不是时过境迁就失效的,失效的是无序的、没有规律的意见,科技评价不是这些游移的意见,而是相对稳定的、相对确定的真理。科技评价是对科学技术本身真理性的挖掘,是站在科学的角度上做出的客观评价,绝不是评价主体自身的主观臆断,一定是站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下,根据实践需求,作出的客观评价。

三、非臆断的而是检验的

科技评价应是经历检验的产物,它不会无原则地臆断,更不应该无理由地臆造,而是实事求是地得出科学的结论。从实际出发,从动态的实践出发,而不是从想象出发,才能科学地面对事实,有效地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科技评价的理性准则,是建立在可以接受检验的科学事实的基础上的,而不是主观臆断。

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有对实践检验真理的经典论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1],即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科技评价是接近真理的,那检验科技评价的有效性,亦是检验其真理性的过程,因而检验真理的有效合理的工具也只能是实践。尽管有关“存在即合理”的论述在唯心主義的哲学史上并不少见,黑格尔曾说,存在即合理的前提是“合理即现实”[7]。这样的存在是建立在由意识层面发出的存在,即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源,经过不断地外化,才形成了社会及世界的方方面面,这实际上是一种对“真实存在”的主观臆断,企图用意识来创造出一片虚无的存在,这在科技评价中是要绝对避免的。科技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对已有物质世界建立新的认识的过程,本体上是唯物的。要想对物质世界进行全面的感知,就要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检验这个媒介将物质世界与人的感知相联系。可以说,科技评价是评价主体沿着被评价客体的思路,重新进行科学试验的过程。需要重新观察科学现象,重新检验科学假设的真伪。一切都要以科学检验的结果为准则,保持客观公正,不带有主观色彩或情感评价。

四、非单一的而是全面的

在科学数据被大量使用的信息时代,科技评价运用数据,但又不能依赖于数据。在实证主义的层面,数据是评价的基础,数据也是评价的结果。但科技评价毕竟不是数据评价,非单一依靠数据,才能达到对评价准确性与全面性的把握。评价关切于科学价值的建立,评价使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科技评价在确立科学精神的层面作用巨大,能否运用系统的归纳逻辑与演绎分析方法增进对现实问题的有效观察,这是其评价的重点所在。

从横向层面来说,科技评价需要从学术价值、经济效果、社会影响三个维度来综合评价,再辅之以数据和科学的评价方法。只有细化评价的指标,才能更全面地了解科技成果本身,才能使评价科技报告具有现实效用和参考性。所谓全面,实际上是一种相对的全面,人无法做到全面的理性[8],罗列出所有可能的方案和结果。同理,科技评价也是如此,虽然无法穷尽所有的维度,但是要尽可能地从多个维度去分析研究,得到一个相对满意的评价结果。这个结果可能不是最优解,但是会是一个让多数人满意的次优解。这要求科技评价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层面,也不能盲目无计划地寻求多个目标。

真正全面且非单一的科技评价是建立在实践可行基础上的,根据现实要求划分评价指标,建立评价体系,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在定量的层面评估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在定性的层面评估其学术深度广度、社会影响、经济效用等。科技评价的全面性体现在其对生态价值的考量上,以生态主义认识论为指导的科技评价,可以使未来科技发展免于走過去工业化破坏环境的老路,“生态主义的认识论,当然是生态主义的整体观念体系,是以生态主义为基石与坐标的认识图谱,是从生态观念与生态价值中推导而出的认知德性”[9]。可以说,科技评价的客观性也建立在其全面性的基础上,正因科技评价相对全面,才使得科技评价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五、非单向的而是比较的

科技评价不是单向度的评价,而是双向度的互动,甚至是多向度的比较。比较的评价在演绎中作为一种分析的智慧,也是独特的理智观念的活动。它不是单纯地为了比较而比较的思虑,而是将目的观念的比较思虑作为整体,并进行逐步分解及透彻化的诠释。比较式演绎的表述,让世界找到与真理同行的足迹,及真理化世界之落地化的载体。毕竟演绎是思维活动中的经典形式,命题从大到小、思想从整体到局部、观念从粗浅到细致,世界从虚幻到实在。在观念诠释的过程中,世界的演绎若是先假定了某些真理的存在,并借由定义或公理的承认与推演,就可能凭借这些真理有效推导出一些值得这个世界去相信的可靠结论。

非单向的而是比较的科技评价意味着互动,既包括同期的互动,也包括历史的互动。具体而言,同期的比较是与同一时期同类型的科学技术比较,历史的比较是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技术水平进行比较。在实际科技评价过程中,要看科技本身在同期和历史的比较中,是否具备明显的优势。一项明显领先同期水平的和历史平均水平科学技术,可以更好地服务人类和社会生活,且研发成本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里,该项科学技术就可以应用推广。这也是比较性的科技评价的意义所在,它帮助判断科学技术的现实效用,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

科技评价的比较是带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色彩的比较,不是虚无缥缈毫无目标的比较,通过比较发现其特有之处,继而通过科学逻辑的演绎,判断其成果的有效性。以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逻辑思想为例[10],在科技评价中,其逻辑上的大前提是科技评价的一般原则,小前提是对该项具体科学技术的具体陈述,结论是判断该项科学技术是否有效,即是否可以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大范围地推广从而服务社会。逻辑化的演绎过程要求科技评价本身是一个合情合理的科学研究活动过程,评价的最终结果是经过科学逻辑、演绎推理得出的,其中的科学环节缺一不可。反之,丧失了逻辑推理演绎的科技评价,则便丧失了价值。因而,非单向而是比较的科技评价具有多维度互动的严谨的逻辑演绎,要科学探求最本来的面貌,追求真知。

六、非扭曲的而是自然的

科技评价所具有的结果导向在自然的体系中,因此它不是扭曲的,而是自然的。科学的评价是运用科技法则,明确科学研究与科技应用的规律,并探询判明科学认识的基本工具,寻求对客观自然界内在本质的普遍联系。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以及人类自身的观念认识都带有意识的范畴及属性。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揭示了某种规律,抑或是自然运行的规律,抑或是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但无论性质,科学的规律性是无法被改变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的,非扭曲的。科技评价要按照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进行,不可超出客观实际,脱离客观实际的科技评价是虚无的,也是没有现实效用的。因而,科技评价本身是一个探寻世界普遍联系的过程。受制于所受教育水平、所研修的专业、所处时代社会条件,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无法面面俱到,所以科技评价的作用就是帮助人类进一步了解这些陌生的科技成果。鉴于科技评价的这一属性,它不应当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更应以一种通俗平民化的方式走入人类的生活;它不仅是简单评判一项科技成果的成效,更是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媒介;它不只服务于决策当局,更应服务于普通大众。科技评价应该为社会创造出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使更多的人崇尚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帮助社会减少无知和愚昧。

自然化的科技评价要建立起普适的联系,联系本身也是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所谓普适的联系,就是要通过自然化的科技评价,将一个时代的同类科技成果相联系,也是将过去和未来相联系。一项成功的科技评价,不是单纯地为某一项科技成果服务的,而是可以为同一时期乃至未来历史服务的,它树立起的标杆是可以为世代参考的里程碑,这也是科技评价传承科学精神、尊重科学态度、肯定科学付出的价值所在。

七、结论

总之,科技评价的哲学意识是人类科技思想的花朵,它体现出科学智慧之经典的传承。它既是面向自然环境的科学评估,又不独属于科学家自身的思考。在人类科技史上,科技评价是一个较为年轻的事物,因此它需要大力扶持,积极推动,不断发展,并从健全科技评价流程内蕴的角度重新认识科技评价。人类的智慧离不开科技意识的参与,因为科学作为价值与工具的出现,才使人类本身成为独特的存在,进而延伸出的人类科技评价意识才更合理。所以,从科技哲学的角度切入,为科学意识增添哲学思辨,以评价为手段,促进科技的宽领域及全覆盖发展,人类的思想生命才变得更加光彩。恩格斯把人类意识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从哲学意识角度重新思考科技评价,拓展其积极主动并合理的有效性,相信“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从理论走向实践的科技评价,在直觉、意识与行动的层面需要追求统一,要以延续科学精神及其严谨态度为准则,让科技评价从平面走入立体,切忌浮夸,避免浮躁。当下社会弥漫消费主义观念,拜金主义信徒对物质的渴望超过了精神诉求,一些人对科学技术的认知也可能仅仅停留在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进而增加物质性收入的基础上。科技评价万不可迎合这类狭隘的需求,只考虑其经济效益,而不论学术价值、社会效用等,这样的评价是不负责任的,只有建立在绿色发展基础上,科技、经济、自然与社会的发展才可以协调完善,环境治理才会更加科学有效[11]。科技评价的主体,要始终以“科技将服务人类和社会生活”为价值导向,秉持科技评价亦将服务人类及社会生活的准则,不可偏离。对于科技评价结果本身,有必要促进其转化,无论是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还是作为普及科学知识的摹本在社会推广,不可将其束之高阁,终究只有应用在社会发展中的科技评价,才是有社会意义和普遍价值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 中共中央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周国文.低碳经济:生态公民的绿色尺度[J].人文杂志,2011(01):148-157.

[3] 周国文.自然与生态公民的理念[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2):120-126.

[4] 周国文.生态公民论[M].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6.

[5] 保罗·费耶阿本德. 经验主义问题[M]. 朱萍,王富银,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6] 冯平.现代西方价值哲学经典 先验主义路向(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8]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9] 周国文.公民观的复苏——地球生命的伦理思虑[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

[10] Aristotle. Categories,On Interpretation,Prior Analytics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8.

[11] 周国文.环境治理的绿色新形态:生态公民与全球维度[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5):106-113,2.

猜你喜欢

科技
科技向善
科技赋能未来
笔中“黑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环保科技大搜罗
环保科技大搜罗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新中国科技60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