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从培养小学生的爱心做起
2021-04-25吴艳芬
吴艳芬
【摘要】培养学生的爱心,进而将这种情感延伸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上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成长,有利于学生逐步实现从基础道德修养到崇高的理想信念的飞跃,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关键词】道德教育;培养;爱心
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学会爱、学会感激应该成为儿童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心与感恩之心是铸就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这不仅关系个人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祖国和社会的未来发展,要从源头上正确地引导学生,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内心,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懂得用自己的爱心去奉献祖国,温暖他人,是德育工作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一、搭建平台
少年儿童处在人生发展的早期,是初步观察和涉入社会生活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社会学习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我是谁,确立起对自我的认识,为自我定位;其二,认识周围的人,确立起对他人、人际和群体的认识,涉及在社会中如何做人、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建立起良好人际关系、如何在与人合作中推动事业的发展和自我的发展等,而这一教育中以“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正好满足了青少年的需要。儿童的爱心培养不能靠简单的说教,它需要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将爱心培养与特定的情景结合起来,形成适合爱心养成的平台。在西方道德教育领域中,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道德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感染获得的”,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如利用各种节日开展爱心教育活动。教师节开展歌颂教师的诗歌朗诵比赛;母亲节开《妈妈,我想对你说》主题班会;节假日帮助村里的孤寡老人打扫房间;利用课外阅读,以班级黑板报、读书角为主阵地,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通过学生亲自浏览祖国美好河山的感受,逐步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结合家乡的发展过程,实施采访、调查,开展家乡新貌的调查活动……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付出爱的劳动,领悟生活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谨慎审视人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融入家庭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爱心培養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爱的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好的家庭氛围。
——放学时间的中小学校门口,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翘首焦急等待着:校门一旦打开,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扑进他们的怀抱,双肩斜倾,那沉甸甸的书包,移落到爷爷、奶奶们的肩膀上;孩子们欢快地奔走,爷爷、奶奶们步履缓慢、沉重地紧跟着……
——假日的公交车上,车厢里人满为患,嘈杂而拥挤;小男孩、小女孩们安稳自如地坐在舒适的靠椅里,嘴巴里不停地塞进各种冷饮、小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则紧贴着孩子座位,艰难站立、小心呵护着自己的小宝贝……
——在家庭的晚餐餐桌上,“小王子”“小公主”们旁若无人地咀嚼、吞咽着自己喜爱的美味佳肴,全然不顾长辈们的筷子尚未举起……
上述的一个个镜头,一件件事例,都司空见惯。由于长辈对独生子女的呵护百倍有加,他们以为长辈给予的爱应该是无条件、无限制的。过分的关爱呵护,养成了许多孩子“衣来伸手”“食来张口”“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等性格。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爱别人的感情,提倡“尊重长辈的教导”“感谢长辈的养育之恩”“热情关心同学”等,是医治他们的灵丹妙药。让孩子们收集有关爱心方面千古传诵的感人事例,诸如,广泛流传的“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浅显易懂的小故事,作为教育素材;将每星期双休日和父母的生日、传统节日结合展开“孝敬日”活动;让每位学生都当一天家,做个“小当家”;召开“理解体贴长辈”主题班会,让家长参加,畅所欲言,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发扬什么,都有头有绪地讲了出来,让爱心教育融入家庭。会后,及时从家庭、社会收集反馈意见。个别现象发生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谈心教育,经常与家庭配合。
一段时间后,学生自己能做的事绝不劳累长辈,还能为长辈分忧解愁,长辈忙不过来时能主动帮助,长辈闹矛盾时能恰如其分地调解,使家庭充满温馨。乱花零花钱的人少了,大多数人都把零花钱用在“刀刃”上,买书、买学习用品,同学有困难,不是冷眼旁观,而是热情、主动地给予帮助。
三、内外结合
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爱心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封闭的道德教育不符合现代道德教育的趋势。因此,在教育方式上,要注意课内外、校内外协调一致,建立学校、社会、家庭整合的爱心培养系统。在对学生进行爱心培养的过程中,三者应加强联系,相互适应,形成联动,达到过程的优化。现在的小学生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他们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不合群、娇气等不良习惯,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心,一点一滴地引导和培养,使他们懂得现在爱长辈、爱师长、爱同学、爱集体、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将来才能爱祖国、爱民族。比如,引导孩子关心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尝试用零花钱给灾区人民捐款,在车上给老人让座,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道德修养和道德建设的民族。“孔融让梨”的故事和“远亲不如近邻”的俗语能够流传至今,既说明了中华民族道德源远流长,也反映出道德建设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发挥有着重要作用。培养爱心应该成为少年儿童道德教育最基本的目标。通过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用爱心与人相处的良好道德,使“爱心”二字深入人心,并升华为具体行动。只有有了爱心,他们长大后才能去爱别人、爱社会、爱祖国,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