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发展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影响

2021-04-25张雪黎肖亿甫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网络媒介媒介思政

■ 张雪黎 肖亿甫

(江西省团校,江西 南昌 330045;江西农业大学 职业师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 598万,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底提升1.6%。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9.1%,较2018年底提升0.5个百分点[1]。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约3 000万,基本都属于网民,对网络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2]。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问题已引起相关专家、学者的关注,并围绕此问题展开调查研究,但目前的研究成果较为分散,对于信息化发展如何影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以及怎样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事实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网络媒介素养的内涵

网络媒介素养是指网络环境下的媒介素养,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素养研究包含媒介素养研究、信息素养研究、数字素养研究。此前对于这三者的研究多倾向于“区别论”,事实上它们有很多共通的地方。

首先,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数字素养三者的概念内涵基本相同。大卫·白金汉(David Buckingham)认为,媒介素养是指受众读取媒介信息所必需的技巧、能力和知识[3];阿特·西尔弗布赖特(Art Silverblatt)在此基础上强调,媒介素养更倾向于批判思维能力[4]。莱诺克斯(M.F.Lenox)提炼出信息素养的三种能力:清晰阐述问题的能力;评价结果与分析鉴定的能力;索引信息以满足需求的能力[5]。瑞妮·霍布斯(Renee Hobbs)在《数字媒介素养:行动计划》中提出数字素养的五种能力:创造、反思、行动、使用、分析与评价[6]。

其次,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数字素养三者的研究范围基本相同。王堃认为,媒介素养应该包括媒介知识、媒介意识、媒介能力、媒介道德[7]。李志河认为,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8]。数字素养与二者的研究范围大体一致。由此可见,三者之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在信息化的网络时代,信息素养是基本素养,数字素养和媒介素养通过信息交流而联系在一起,信息素养是媒介素养、数字素养相互交叉重叠的部分。媒介素养意味着有能力使用媒体,而数字素养仅从具体的数字技术来搜索、理解和评价信息,由此可知,媒介素养的界限大于数字素养。总的来看,这三类素养由于信息、技术和交流而彼此联系(见下图)。

网络媒介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数字素养的融合图

媒介素养、数字素养、信息素养是描述在“人-媒”关系中“人应该具有何种能力”这个研究范畴的三个重要概念。虽然三者在历史起源、学科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概念内涵、研究范围等方面基本相同,在网络媒介与数字技术广泛介入人类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界对三者的融合研究已渐成趋势。总的来看,信息化时代网络媒介素养应包含三个层面: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理解层面。知识层面是指网络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影响的知识体系,侧重于传递的信息本身;能力层面是指受众所拥有的获得、分辨、评估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侧重于对信息的认识过程;理解层面是指认识网络媒介在产生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受到来自政治、经济等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于对信息的理解。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介素养逐渐被人们所理解并认可,与书籍、报纸、影视等传统媒介相比较,网络媒介具备信息海量化、传播快速化、平台交互化和去中心化等新的传播特征。怎样应对信息化发展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热点课题。

二、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介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学习当中,能否正确有效利用网络创造出应有价值,不被网络束缚,取决于大学生使用网络的能力和态度。同时,高校思政教育是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育应抓住机遇紧跟时代变化,充分利用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来解决思政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对维护良好的网络公共秩序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层面:自我约束的内在要求

大学生是使用网络最主要的群体,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满足在网络中的利益诉求,必须拥有正确地解读和批判地接受网络信息的能力。网络媒介具有复杂性和迷惑性,需要大学生不断地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接受能力,这是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媒介的内在要求。当今大学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压力。一方面,大学生逐渐向成人的生活方式靠拢,在思想、情感方面也日渐成熟,有可能遭遇生活上和情感上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日益增大。而网络具有开放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为他们释放各种压力提供了有效的渠道。但与此同时,大学生沉溺于网络、遭受网络骗局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近年来,鱼龙混杂的外来文化借助网络媒介平台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尤其是有些大国借助网络电影等载体大肆宣扬资本主义、个人主义,试图腐化大学生的价值观,摧毁我们的意识形态。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期,欠缺理性精神,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在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真实、正面的信息容易被掩盖和利用,致使部分大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迷失方向、偏离主流、丧失本原、扭曲人性。因此,必须培养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高校层面:思政教育的必然选择

思政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必须借用网络新媒介,认真对待思政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2018年1月12日召开的第三次全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推进会明确要求,应推动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密切交融,深化育人效果,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由此可见,发挥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势在必行。一方面,网络媒介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机遇。网络媒介具有强烈的交互性、广泛性、开放性、灵活性、时效性等特点,给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快捷的信息传播渠道。高校应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型网络平台,巧妙地渗透思政教育,通过网络媒介来进行思政教育,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思政教育效果,同时也能利用平台与学生交流互动,让大学生的意见能够充分表达和及时反馈。另一方面,网络媒介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重大挑战。例如:网络媒介更加轻松的语言、灵活的方式对传统思政教育方式是一种极大的冲击;流言以及各种负面消息在网络上的传播更加快速,导致很难控制其影响范围;大量不良外来文化、极端主义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侵蚀,导致思政教育工作难以开展,等等。为了更好地抓住网络媒介带来的机遇,应对网络媒介带来的挑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迫在眉睫。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积极融入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变被动为主动,既迎接机遇,又应对挑战,合理有效地使用网络媒介开展高校思政教育。

(三)社会层面: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催生了多样的交流媒介,为大众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平台。网络的开放互动功能使人们由“受众”转为“公众”,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信息的主动发布者,同时进行双向互动。大学生是网络媒介中最活跃的群体,在网络上进行社会参与、社会合作、社会交往等一系列的社会活动。构建和谐社会,不只是对现实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是对网络媒介的要求。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应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相得益彰:社会的和谐建设为网络提供足够的经济和技术支撑;网络的迅猛发展为社会的创新发展开辟了便捷渠道。

网络媒介是社会进步的提速器、和谐社会建成的孵化器。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的内容包括信息甄别、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发展意识、创新能力等各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契合了和谐社会建设内容的整体要求。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高低影响着网络媒介的使用效果,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目前部分大学生对政府和主流媒介的权威度和公信力产生质疑,造成社会浮躁现象的发生;信息泄露、网络诈骗乱象层出不穷,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网络媒介素养的缺失是产生此类现状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着社会安定、社会公平、社会和谐。此外,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网络媒介素养,才能辨别网络信息,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四)国家层面:网络强国的有效保障

纵观历史、展望未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党、强国、强军,离不开网络空间的承载和助力。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就深刻洞察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历史性、全局性、颠覆性影响,着眼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发展道路,作出“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9]的战略部署。从统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10]的目标任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再到“五个要”和“六个加快”的总体要求与方法论,已经形成体系完备、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的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前瞻性和实践性。大学生作为网络媒介使用者和开发者的生力军,若没有较高的网络媒介素养作为保障,我国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

大学生是建设网络强国的中流砥柱。一方面,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社会正能量,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接受了高素质教育的大学生;另一方面,网络媒介信息的国际流动性导致掌握信息的多寡及质量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标志。掌握过硬的技术,维护我国的网络安全,丰富信息服务,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大学生将是技术创新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主体。总之,大学生应承担起建设网络强国的责任和使命,而培养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则是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的前提和保障。

三、信息化发展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影响

网络在信息化社会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每一个网民的思想意识。这些影响有的是积极向上的,能够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媒体素养,如互联网+教育的兴起、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政府简约化的电子办公、网络新闻的快速传播等;有的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如网络虚假信息、网络色情、暴力游戏等,会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人生观等产生较大危害。

(一)信息化发展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积极影响

第一,信息化的普及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课堂学习不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大学生不单是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更多的是根据兴趣爱好和闲暇时间的多少从网络上进行知识的学习。网络的多样性可以基本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板块。与此同时,远程教育的普及可以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大学生都能够接受到知识渊博的学者的讲课,还可以在网上直接问专家问题,表达自己的疑惑并得到满意的解答。由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鼓励,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和延伸。信息化给大学生提供了新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提高了自主选择的能力。

第二,信息化的实现给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方式[11]。大学生普遍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实现信息共享,这种交流方式能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将大学生网络群体更好地凝结起来,使他们的生活愈发丰富多彩。微信和支付宝等新媒介不单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和信息平台,更是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一个平台,如高德打车、支付宝付款等。

(二)信息化发展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消极影响

信息化发展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来讲是一把双刃剑。尽管信息化发展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从整体来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仍不容乐观,网络媒介素养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沈洁通过多阶段、分层次、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 382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别从辨析、自控、保护、创造四个方面评估了大学生在网络空间自我意识程度、网络关键行为能力、网络责任及道德水平。结果显示:大学生空间自控意识平均得分2.73分,属于水平较低的范畴;网络关键行为能力与网络责任及道德水平平均得分分别为3.21分、3.43分,属于水平一般的范畴,仍有待提高[12]。网络空间自控意识表现为过度依赖网络媒介。目前过度依赖网络媒介的状况在大学生群体中非常普遍。在当前“人人都是新华社”“各个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热点最为激进的制造者与讨论者,长时间在网络上逗留。网络关键行为能力表现为大学生对主流媒体的不信任。大学生对国内外各媒体均持怀疑态度,倾向于依据自身的亲身经历和社会阅历对网络媒介信息进行判断和认知,这是我国意识形态层面上的一个不小的隐患,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国内主流媒体缺少公信力和号召力的困境。由于在自控、理解和批判能力等方面还不是特别成熟,独立思考的水平欠缺,对网络信息的判别较为主观化,难以做到客观评价。另外,网络道德观念及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大学生认为当前网络中隐私侵犯的现象较为严重,但很少有大学生能主动采取防护措施来保护自己。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公共素质不高,认为在网络这个看似隐蔽的公共媒介上可以肆意作为而免受惩罚,从网络上找自我存在感而产生网络依赖;二是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薄弱,不关心国家大事,以自我为中心,蔑视权威;三是大学生正义精神缺乏,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胆小怕事,而在网上占据道德高点发表极具“个人正义感”的评论,被称为“键盘侠”;四是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机制落后,高校、社会、家庭没有形成有效的培育机制使得大学生在面对网络传播信息时缺乏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五是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缺失,一方面滥用自己在网络中的权利,另一方面在网络媒介中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又容易遭受忽视。

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功能对大学生的学习发展无疑是一个宝贵的求知利器,而面对这样一个资源巨库,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也往往容易陷入潜藏的危机[13],一方面,缤纷繁杂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造成了冲击;另一方面,如何合理地运用网络媒介对他们能否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并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网络媒介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来看,应当支持和引导他们学会善于使用网络。而从网络媒介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来看,如何使高校大学生在网络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滤选出积极正面的信息,提高对消极负面信息的“免疫力”,以及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媒介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是当前培养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为此,要高度重视对高校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四、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条件和措施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是指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充分享用网络媒介资源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媒介辨别素养和批判能力,进而能够有效通过网络媒介完善其自身,从而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其目标在于提升大学生的自主权和行使权利的能力,从而参与社会建构,进而推进社会的民主进程和媒介化社会的健康发展[14]。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强调一种批判式的方法,能够使大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网络媒介中做出理性的选择,对于网络媒介能有所取舍地接受,成为具有批判意识的现代公民。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将传统的教育模式纳入当前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通过吸纳、转换等方式,形成新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和功能,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网络环境需求,从而使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在持续的社会建构中能够获得新的生命力。而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融入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正是在新的媒介和社会环境下以一种现代性的姿态实现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传承、延续和“再造”。

第一,提升大学生的公共素质。公共素质是全社会公民在公共的人际交往中应有的基本素养,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更应拥有较高的公共素质。网络媒介提供的公共空间能够让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得到觉醒,让他们自觉维护社会和人民的利益,同时也能让他们深入理解诚信友善、自由公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他们良好公共素质的塑造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当前,站在信息化社会前沿的大学生能否树立起良好的公共素质,是我们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的重要保障。在情势紧迫纷繁复杂的各种事件如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网络舆论的蓄意控制中,通过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使大学生深刻体会到作为中国公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身感受到国家强盛带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承担国家和人民赋予的重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不断努力奋斗。

第二,提高大学生在网络中的政治参与意识。网络公共领域对于大学生的贡献之一是它提高了大学生在网络中的政治参与的意识,可以发表自己的政治意见,减少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没有这些网络媒介的存在,大学生的一些政治见解就难以传播,也不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任何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利用百度贴吧等网络媒介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通过政府网上邮箱与政府直接对话,通过网络评价国内外政治事件等网络中的政治参与行为,对我国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政府应该对具有正面意义、起积极作用的大学生网络社群组织予以支持,为其成长和繁荣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树立网络安全、网络理性等理念,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构建理性的网络社群,对大学生的参与方式和行为进行适时正确的舆论引导,为他们参与公共生活、培养公民意识选择更适合、更有效的渠道。

第三,塑造大学生的正义精神。网络媒介与现实社会有很大差别,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的规范体系有一定的区别,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群体很难展示出自身的正义感,网络给予了大学生表达正义感的空间和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15]目前不少社会上难以解决或不公平的事情通过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上的呼吁从而得到公平正义的解决。如帮刚毕业的大学生拿到劳动报酬;帮被碰瓷的女大学生找证据并证明清白;通过网络举报一些社会上不公平的事件,如公务员招聘、考研纰漏,等等。但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辨别能力有限也出现过道德绑架事件,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让大学生保持理智,既能在网络上伸张正义,又能理性看待问题,而不是随波逐流。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可以给予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充分自由伸张正义的空间,让大学生自觉维护网络公共领域的稳定有序和人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不至于矫枉过正,造成冤假错案,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正义精神。

第四,构建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机制。信息化条件下高校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通过网络素养教育使大学生适应急剧变化的媒介环境,从而构建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机制。(1)树立大学生开放化、多元化的网络素养教育理念,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2)构建能力、意识、知识“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提高大学生在网络民主方面的参与能力,在面对网络传播信息方面具有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3)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结构[16]。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除了学校环境,还受到家庭、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媒介素养教育可以让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做好育人工作,让家庭、学校、社会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目标上保持高度的一致性,避免产生相互间的反作用。

第五,增强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社会中的个体首先应该是拥有独立人格与自由意志的“私人”,即具有公民身份的个体,这意味着赋予个体极大的自主性。与一般群体相比,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素养,他们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生力军,让其拥有一定的网络话语权对社会主义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宣传作用。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对大学生在网络媒介中的身份进行精准定位,可以让他们明白自己是拥有网络话语权的,可以在网络媒介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事实上,当代大学生已经拥有了相当分量的话语权,他们通过微信、QQ、微博、贴吧等网络媒介行使着自己的权利。作为政府,一方面要行使网络监督管理的职能,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肯定大学生在网络媒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其发表见解的自由、参与民主活动以及监督国家公权力运行的权利。

结语: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是大学生对各种网络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网络媒介中的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需要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正确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自主参与社会发展[17]。因此,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充分认识到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培养的作用,增强舆论引导和管理能力,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将“网络大国”建设成“网络强国”。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媒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书,最优雅的媒介
新时代网络媒介下市场营销的创新
网络媒介批评发展概述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我国报业经营的网络媒介拓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