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镇青年生存状况的代际差异与共青团参与研究

2021-04-25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父代代际小镇

■ 张 龙 李 薇 王 昀

(丽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青瓷学院,商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小镇青年作为一个具有包容性意义的社会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它破除了“文化屌丝”“底层污名”的刻板印象,正在向“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变[1],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消费群体乃至“中国经济的未来”[2]。这种关注得益于电影市场对其的追捧[3]和消费品下沉市场的发展[4]。这些出生于上世纪80和90年代、目前工作生活在3-6线城市的小镇青年,在媒体聚光灯和互联网放大镜下以完全不同于父辈的成长姿态活跃于新时代。在社会结构变迁和技术范式作用下,小镇青年在历史与当下的“目的”和“任务”已经“最明显地、无可辩驳地预示了”一个阶级的“生活状况”以及“现代社会的整个结构”[5]。相比于父辈,他们已然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与工作模式,追逐并逐渐引领互联网潮流,从单纯的物质满足,变成通过消费去选择或营造一种生活方式[6]。然而,小镇青年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无忧无虑”,无论是工资薪金、职业规划,抑或是房贷压力、生活方式等,都有较为明显的新时代特性,承受了更多的工作与生活压力,希望获得稳定的职业发展和安定的生活方式。因此,从职业发展与生活压力两个方面对小镇青年的生存状况进行分析,跟踪父代与子代生存状况以及生存方式的代际差异,进而提出共青团的帮扶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于2019年5-7月期间对浙江的湖州、衢州、丽水等典型的小镇青年及其父代进行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共回收有效问卷462份,访谈13人。通过与小镇青年及父代进行半结构访谈,明确了小镇青年生存现状的特征及其与父代间的差异,指出了小镇青年与其父代生存方式的差异,提出了共青团参与小镇青年成长的工作路径。

一、小镇青年的生存状况与代际差异

(一)小镇青年的职业发展与代际差异

职业发展与当下的经济发展高度相关,是当代青年发展的基础,表现出显著的时代特性。小镇青年与其父代之间存在的代际差异,深刻反映出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见表1)。

表1 小镇青年的职业发展及其代际差异

小镇青年的职业发展与其父代相比具有一定差异。小镇青年在职业发展上更加独立务实,有73.98%的小镇青年依靠自己寻找工作,同时专业相关度较高(60.975%)。市场经济时代,“工作包分配”的情况已不存在,小镇青年多依靠自身能力和社会关系寻找工作,少数通过“定向培养”直接就业。而依靠自己找工作的比例在父代则相对较低(63.33%),尤其是父代在专业与职业发展不相关的占比为50%,表明“找工作不与专业相关”的老观念对子代的影响较小。而子代小镇青年的职业规划不如其父代清晰,两者职业规划比较清晰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69.918%和80%,说明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为小镇青年提供了更多的职业发展路径,也模糊了其职业规划。虽然,满意程度在比较满意及以上的比例相差不大,分别为80.487%和86.667%,但父代的职业满意程度在满意及以上的比例达60%,远高于其子代,可见当代小镇青年工作压力等问题较为突出。从职业焦虑程度来看,小镇青年的职业焦虑较其父代程度更深,仅7.317%的小镇青年几乎不存在焦虑,低于其父代的16.667%,有8.943%的小镇青年每天都感到焦虑,而调查中父代未有该选项。这种较大的职业压力主要体现在情绪不稳定、焦躁易怒、工作注意力不集中等方面,究其原因在于“认为自己表现不够好”“认为努力与回报不对等”“工作上急于求成”等方面。小镇青年并不像外界所认为的那样无忧无虑,其职业焦虑程度远超想象,这种焦虑本质上来自于小镇青年对于自身职业能力的不自信。

(二)小镇青年的生活压力与代际差异

小镇青年其消费与生活压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见下页表2)。随着经济发展,虽然超过半数(58%)的小镇青年过着量入为出、守着钱过日子的生活,但占比远低于其父代80%的比例。同时,小镇青年在即时消费(30.645%)和超前消费(11.29%)方面的比例几乎为其父代的2倍,这表明他们是根据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进行消费。尽管过半的小镇青年消费习惯较为传统,但是越来越多的小镇青年开始接受更为现代的消费理念。小镇青年的消费取向与其父代差别不大,集中体现在日常生活方面,他们在运动健身、文化活动方面的消费比例较其父代更低,小镇青年的生活并不如想象中那样丰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投资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小镇青年的时代特性,他们更加注重投资理财(44.355%),多将资产储存在余额宝、P2P等平台,与他们的消费习惯相一致,这一比例远高于其父代。同时在丰富精神生活(24.194%)和改善物质条件(21.774%)方面低于其父辈(分别为26.67%、36.67%),表明了他们“无心”这些方面的消费。

表2 小镇青年的生活压力及其代际差异

总体来说,小镇青年的生活焦虑程度要低于其父代,甚至有接近10%的小镇青年未感到焦虑。究其原因,小镇青年的焦虑主要侧重于“工作压力”和“房贷等生活压力”等方面,与其父代较为一致,体现了小镇青年职业焦虑的现状。尽管焦虑程度小于“工作压力”,但是“房贷等生活压力”已然显现。从调查数据看,尽管房贷压力大,但是小镇青年均较早买房,在工作后1-3年和4-6年买房的比例分别达到38.71%和37.097%,高于父代的13.33%和33.33%。这与小镇青年的购房资金来源有关。小镇青年的购房资金来源于自己储蓄、父母支持和银行贷款,其中与其父代不同的是,绝大多数小镇青年在购房一事上获得了父母的支持。尽管如此,小镇青年依然感到房贷的巨大压力,可见经济发展与生活压力仍未达到平衡。

二、小镇青年的生存方式解构

小镇青年的生存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职业规划不清晰,职业焦虑程度高,满意度低;另一方面,生活需求层次较低,房贷等生活压力逐渐显现,与其父代比存在显著差异。笔者通过进一步解构两代人的生存方式,以期深入了解小镇青年应对生存困境的行为范式以及需求要素。本文选取了其中4位小镇青年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见下页表3)。

表3 案例样本情况描述

(一)小镇青年的身份获取

从访谈来看,小镇青年身份获取分为主动获取和被动获取两种情况,前者指青年因职业发展和生活需求主动赴小城镇工作生活;后者指因强关联亲友、工作和学习等原因不得已或者非主动要求赴小城镇工作生活。笔者认为,小镇青年X和M为主动型,F和W为被动型。X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院校所在地工作过一段时间,为了获得进一步发展,在暑期看到浙江丽水某高校的招聘信息,“感觉离家还近,就试了试,结果被录用了”,成为扎根浙江丽水的小镇青年。M本科毕业后于温州某国企工作,通过公司系统内调配主动回到家乡所在地的丽水分公司工作。而F毕业后跟随爱人来浙定居,同时考取了丽水某高校的行政岗位工作。W高考结束后直接被录取了。与子代不同,父代多基于“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血缘和地缘关系开展社会活动[8]。由乡村到城镇多是以户口迁移为基础、谋求发展为实质的主动型身份获取,少数“嫁入”或“入赘”的也多为有过城镇工作、学习经历后才产生的行为。因此可以看出,小镇青年较其父代在身份获取形式上更为多样,这得益于社会变迁也受囿于差序格局。

(二)小镇青年的职业发展

与父代所处的计划经济时代不同,市场经济时代职业发展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总体看,小镇青年极少从事“高精尖”的工作,多属于具备一定创新性、需借助现代化手段和媒介完成的重复性劳动。在这种工作属性下,处于职业上升期的小镇青年,虽然工作性质相对单纯,但依然需通过工作外的努力实现职业升迁。从受访案例可以看出,小镇青年多尝试在常规工作(学习)外通过其他途径来提升自身的职场价值,实现职业发展。如M和W,两位小镇青年分别通过考取二级建造师职业资格证书和参与“创青春”“互联网+”“乡村振兴”等大学生技能竞赛,为自己增添职业发展和学习的“筹码”。F是在从事本职行政工作之外,跟随研究团队开展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研究,在延续原有学术研究方向的同时进行职业多样化发展。X则在扎实推进各项基础工作中,寻求职务晋升。职务晋升可视为职业发展的“增值品”或阶段性成果,这些不仅反映出当下小镇青年职业发展的多样性,更凸显了多重多维的发展需求。

(三)小镇青年的职业转向

尽管小镇的生活节奏慢,但因小城镇的整体格局小,并不能将小镇青年的生活和工作有效分开。例如,小镇青年随时可能被召回单位加班或被叫去应酬,而接送小孩上学,照顾年迈父母等情况在小镇极为常见,这就使得生活与工作互相嵌入、相互牵连。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生活挤占工作,从而将生活压力分摊到职业焦虑中,生活压力相较于职业焦虑程度要轻。就X而言,虽然有工作厌倦的成分在,但是“工作时间太长,生活工作分不开,压力大”,加之想由辅导员岗位转为专任教师,所以辞去行政职务申请攻读博士学位。与其类似,F业余时间开展的科研活动偏离其最初构想,任务繁多、压力大,并且与本职工作直接冲突,生活与工作的冲突无法有效平衡,故而辞职考入政府事业单位。从目前看,M和W还未出现明显的职业转向。而父代鲜少有这种职业转向的“勇气”。他们被“束缚”在固有的工作岗位上,甚至整个职业生涯都在一个系统内流转。这既是一种职业忠诚,也是一种追求安逸的表现。从调研中可以看出,父代的组织归属感(83.3%)要高于子代(71.7%),而对于成长渠道的追求低于子代,分别为26.6%和41.4%。所以常常会出现父代教育子女要找“铁饭碗”的情况。

(四)小镇青年的压力释放

倾诉是小镇青年释放压力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由于小镇面积小,小镇青年与亲属、朋友经常碰面的频率较高,分别达到51.5%和65.2%,与父代接触较多(均为59.9%)。小镇青年较其父代更愿意与同辈好友进行沟通。因为同辈间相互比较了解,同时还避免了父代的“催婚”压力,相互间的倾诉更加通畅。另一方面,小镇青年更倾向于借助自媒体倾诉压力。例如,通过朋友圈、微博等方式进行倾诉。这种情况与小镇青年的年龄成反比,父代极少会通过此渠道释放压力。这种通过自媒体倾诉呈现出一种自我倾诉的形态,即小镇青年在自媒体上倾诉时,会有针对性地屏蔽相关群体,甚至屏蔽所有人,不方便、不能够通过人际倾诉释放的压力可以通过这种自我倾诉的方式得以实现。M和W均有利用该途径释放压力的情况。此外,购物、刷剧、玩网游等也是小镇青年释放压力的重要方式。X喜爱观看热门影视剧,压力大时甚至会重复观看自己喜爱的电视剧。F、M和W均喜爱下班后通过玩“王者荣耀”等手机游戏释放压力。

三、共青团助力小镇青年成长的参与机制

代际差异反映了子代与父代青年时期所经历和认知的社会体验、文化熏养、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差异[9]。第一,科技发展和社会变迁带来职业空间的扩大和生活选择的多元。由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的转变带来职业发展的转变,为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多重选择,也对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计件制的工作思维和面对面的生活方式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和转变,生活和工作的边界变得模糊,职业发展压力增大。第二,代际情感依赖有所削弱,子代追求更加独立的经济行为和社会地位,甚至要求文化反哺、经济反哺,希望在“求职”“买房”等大事上有更多的自主权,以求父代对其的认同。受囿于时代文化,父代亦会“一反常态”地向子代学习。这种子代追求与父代的平等地位与传统代际关系不同,天然的崇拜和依赖关系有所减弱[10]。第三,城乡一体化发展尚未完全改变小镇与大城市之间的发展格局。必须认识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3-6线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与大城市的差距仍然较大,与大城市青年的职业发展空间差距甚至会以指数倍增大。这加剧了小镇青年子代与父代间的职业发展差异,同时与大城市同辈间的差距使小镇青年面临比父代更大的职业压力。面对小镇青年这种生存状况与代际差异,作为参与最广泛、最积极的共青团组织,要坚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切实解决好代表谁、联系谁、服务谁的问题,要精准引领、凝聚服务小镇青年,让共青团的参与更有温度、更具深度。

(一)进行思想引领,破除刻板印象,提升工作包容性

新时代小镇青年的生存状况是当代城乡发展的缩影,不能简单粗暴地将其归结为“矫情的80后”“张扬的90后”,他们与父代之间的思想差异反映出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变化,而非人格的堕落。所以强化小镇青年的思想引领,既要正视其消极的一面,更要鼓励其积极的一面,破除社会大众对他们的刻板印象乃至偏见。第一,将思想引领与小镇青年的成长发展结合起来。思想引领切不可为了引领而引领,生搬硬套,必须“想其所想,及其所及”,设身处地站在小镇青年成长的角度分析和开展工作,将思想引领与成长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因地制宜地做好小镇青年的调研工作,了解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思想动态以及由此形成的需求要素,真正激发小镇青年向善向好的思想意识。第二,以小镇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引领其发展。小镇青年与其父代在多个方面有着显著差异,他们天然带有互联网基因,更加新潮,更善于使用新媒体,有自成体系的网络语言和思维方式。要以他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不失真地传播好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形成广泛共鸣,使之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特别是小镇青年的期望转化为实现小镇梦、中国梦的内生动力和实际行动。第三,帮助小镇青年认清西方意识形态的虚伪性。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不仅高调推行其“普世价值”,还通过影视音乐、隐性干涉内政等形式影响青年的价值观。共青团必须引导小镇青年辨清是非,免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创作出更多的青年之作、青年之影、青年之声,用高雅、积极、优质的文化作品和网络作品熏陶、涵养小镇青年的思想。

(二)加强心理疏导,关注问题苗头,防范身心亚健康

现实中,小镇青年并不像外界所想的那样“无忧无虑”,而是存在着较其父代程度更深的职业焦虑和生活压力。尽管他们拥有自己释放压力的方式,但是仍需在心理层面有所加强和拓展。一方面,通过搭建虚拟社区、网络交友等平台,拓宽小镇青年人际交往和自我倾诉的渠道,拓展网络边界,提高互动质量。同时在线上线下青年平台中创设兴趣话题,吸引和凝聚青年,通过舆情和话语发现问题,研究并推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小镇青年的社交互动较为频繁,而社交网络相对简单,个人隐私容易在小城镇的熟人社会中传播,由此导致小镇青年有了心理问题也不愿意就医,极易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针对这种情况,要建立匿名的网络心理咨询平台,为小镇青年提供能够保护其个人隐私的心理咨询服务,及早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

(三)提供职业帮扶,加强生涯规划,避免成长微陷阱

与父代相比,小镇青年的职业规划不够清晰,焦虑程度高,满意度低。如何在有限的职业空间中帮助小镇青年进行科学的职业定位、目标及路径设计,对于促进其职业发展、改善生存状态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共青团应以各地、各单位的基层团组织为基础,协同地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展小镇青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时发现和解决小镇青年在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少走弯路。另一方面,对就业困难的小镇青年提供就业帮扶,搭建职业交流和求职应试平台,加强同业交流,因地制宜地推出各工种、各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保障激励政策,全方位提升和保障小镇青年的职业发展需求。同时,要加大引智引才力度,吸纳更多人才成为小镇青年,形成“鲶鱼效应”,推进小镇的人才发展。

(四)不断丰富生活,完善青年之家,增强工作亲和力

囿于小镇的经济发展状况,小镇青年的文化生活与大城市比还不够丰富,要借助互联网和现代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青年接触先进文化和活动的成本变得更低。小镇的地方文化保护相对完整,文化资源丰富,应以青年之家为载体,充分利用好现代技术和地方资源,丰富小镇青年的生活。一方面,做好精品活动引进来工作。共青团应联合地方文旅部门,以演唱会、文娱明星见面会等小镇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高雅艺术,提升小镇青年的情趣,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活动亲和力。另一方面,做好地方资源开发。通过产教融合等方式进一步挖掘地方文化、乡愁要素,开发一系列文娱活动,增强小镇青年对相关活动的认同感。

猜你喜欢

父代代际小镇
中国高等教育的代际传递及其内在机制:“学二代”现象存在吗?
延迟退休决策对居民家庭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分析
——基于人力资本传递机制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熊的小镇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小镇(外一篇)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父代收入对子代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