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团员青年志愿服务意愿研究
——基于北京4所高校的分析
2021-04-25黄莉培
■ 黄莉培
(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团委,北京:100089)
一、文献回顾、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一)文献回顾
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具有自愿性的特点[1]。我国学者刘珊、风笑天运用混合研究法发现,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动机归纳为两个方面,即锻炼自己和帮助有需求的人[2]。吴鲁平通过对志愿者深度访谈发现,志愿者的参与动机正在实现从传统性动机向现代性动机和后现代性动机的结构转型;不同类型的动机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可以共生的[3]。罗公利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利他主义思想、政治面貌、年龄、学历、家庭成员和社会关系等因素对高校学生成为志愿者具有显著影响[4]。刘茜认为,计划行为理论中的态度、主观规范和主观控制感三个变量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意向有显著影响,对志愿服务的认知程度、利己性和利他性动机、社会支持程度及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与保障情况是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行为的主要因素[5]。卫利珍通过对广州志愿者的调查发现,培训投入、管理制度、利他动机、心理满足是影响志愿者持续服务意愿的最主要因素[6]。Young-joo Lee等发现,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最首要因素是组织使命,其次是服务地点的距离长短[7]。
虽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青年参与志愿服务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国家、政策和制度不同,青年志愿服务会存在差异性,不同身份、年龄的青年在志愿服务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在已有研究中,把研究对象定位为团员青年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在以高校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一般没有对团员和非团员进行区分,且定量研究不足。而在众多关于志愿服务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中,较少有关共青团组织对团员青年在志愿服务意愿方面作用的研究。本文将研究对象限定为共青团员,采取定量研究方法,对北京4所高校团员青年群体的志愿服务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对团组织在团员青年参与志愿服务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二)理论基础
本文把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简称TPB)作为理论基础。计划行为理论由Ajzen提出,Ajzen和Fishbein的研究认为,个体的行为意向受到三项因素的影响:一是源于个人本身的“态度”(Attitude);二是源于外在的“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三是源于“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的态度、知觉到的社会规范和控制感共同决定了个体的动机,从而指导行为。计划行为理论在过去很多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和运用,量表较为成熟,因此,本文量表的设计也选择以该理论作为基础,但在设计量表时,会考虑更适合研究对象群体的题项。
(三)概念界定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团员青年是指按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以下简称《团章》)的规定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青年。《团章》规定,年龄在14周岁以上、28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年,承认团的章程,愿意参加团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团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团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时,《团章》还规定,团员加入共产党以后仍保留团籍。因此,本文把团员青年的年龄界定为14—28周岁,在这个年龄范围内已经入党的团员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结合以上文献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1: 态度对团员青年志愿服务意愿存在正向影响;H2: 主观规范对团员青年志愿服务意愿存在正向影响;H3: 知觉行为控制对团员青年志愿服务意愿存在正向影响。
二、团员青年志愿服务问卷的设计与检验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参考了计划行为理论的量表以及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设计了团员青年志愿服务问卷。设计完成之后,先选取1所学校进行预试,经修改后确定最终问卷。正式问卷由笔者在北京市4所高校发放,这4所高校既包含文科高校,也包括理工科高校;既有211或985高校,也有普通高校。问卷由笔者在各学校不同地点随机发放,并匿名填答,当场收回。每所学校各发出120份问卷,共计480份,剔除明显无效问卷以及非团员青年的问卷,有效问卷共438份,有效回收率为91%。
(二)问卷设计与检验
本研究设计了4份量表,分别是志愿服务态度量表、志愿服务主观规范量表、志愿服务知觉行为控制量表和志愿服务意愿量表。量表均采取李克特五点式,从非常同意1分到非常不同意5分计分。志愿服务态度量表题项有“志愿服务对我很有帮助”“志愿服务对社会很有价值”等;志愿服务主观规范量表题项有“家人希望我参与志愿服务”“朋友同学希望我参与志愿服务”等;志愿服务知觉行为控制量表题项有“我可以很好地提供志愿服务”“我有时间和精力提供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意愿量表题项有“我以后愿意提供志愿服务”“我会积极参加志愿活动”等。本文分析软件为SPSS22.0以及AMOS24。问卷由基本信息和量表构成,共4个维度,经过因子分析正好与4个分量表一致。总量表Cronbach α信度系数为0.939,KMO值为0.926,总方差解释累积率为71.294%。分量表均为一维,其中,志愿服务态度量表Cronbach α信度系数为0.882,KMO值为0.788;志愿服务主观规范量表Cronbach α信度系数为0.879,KMO值为0.619;志愿服务知觉行为控制量表Cronbach α信度系数为0.846,KMO值为0.849;志愿服务意愿量表Cronbach α信度系数为0.927,KMO值为0.854。经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指数良好(见下图)。可见,该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
验证性因子分析图
三、团员青年志愿服务意愿模型的构建
问卷回收后,本文借助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调查对象共计438名,其中,男性248名,占比56.6%,女性190名,占比43.4%;年龄在14-18岁的30人,占比6.8%,19-22岁的286人,占比65.3%,23-27岁的122人,占比27.9%;被调查者中有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118名,本科学生315名(占比最高为71.9%),大专学生1名;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有共青团员333名,占比76%,中共党员105名,占比24%,其中有64名被调查者在团内担任职务,占比14.6%。
本文借助SPSS对各维度进行了回归分析,本文用“Att”表示“态度”,“Sub”表示“主观规范”,“Con”表示“知觉行为控制”,“Beh”表示“志愿服务意愿”。如下页表所示,服务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志愿服务意愿三个路径的回归结果,均不存在自我相关,也不存在共线性问题,标准化系数显著性水平均<0.001。借助AMOS对模型拟合度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GFI为0.911,AGFI为0.877,Rmsea为0.76,CFI为0.959,TLI为0.950,模型拟合指数良好,说明影响成立。
回归分析表
根据以上分析,假设H1、H2和H3均成立。团员青年的志愿服务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程度对志愿服务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四、团员青年志愿服务意愿的现状与分析
(一)团员青年志愿服务的意愿
通过对问卷题项进行统计,笔者发现,有87.9%的团员青年有过志愿服务经历;在服务频次上,有35.2%的团员青年每半年参加一次志愿服务,20.5%的人每月参加一次,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的占13.9%,6.6%的人每周参加一次。团员青年中每年参加一次及以上志愿服务的占到76.5%。通过对志愿服务意愿量表的统计,对“我以后愿意提供志愿服务”的选项,被调查者选择非常同意的占50.2%,选择同意的占42.5%,两个选项合计占比92.7%。对“我会积极参加志愿活动”的选项,被调查者选择非常同意的占45.7%,选择同意的占40.4%,两个选项合计占比86.1%,说明团员青年对参与志愿服务具有较强的意愿。
可以看出,参与志愿服务在团员青年中是较为普遍的行为,团员青年的志愿服务意愿普遍较高,但仍有12.1%的团员没有参与过志愿服务,说明对于高校团员青年群体,仍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就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宣传和引导,引导团员青年广泛参与志愿服务。
本文对不同特征的团员青年志愿服务意愿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和ANOVA检验的方法。经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共青团干部的志愿服务意愿平均值为4.559,高于非团干部团员的志愿服务意愿平均值4.293,显著性为0.002。从政治面貌来看,已经入党的团员,其志愿服务意愿平均值为4.445,高于没有入党的团员志愿服务意愿的平均值4.297,显著性为0.04。团员青年是否有过志愿服务经历对其志愿服务意愿不存在显著影响。通过ANOVA检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团员青年志愿服务意愿显著高于本科阶段的团员青年,平均差值为0.169,显著性为0.139,而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之间志愿服务意愿差异不显著。检验结果说明,在高校团员青年群体中,担任团干部职务的团员青年,其志愿服务意愿要高于非团干部团员的意愿;保留团籍的党员,其志愿服务意愿高于没有入党的团员。
分析担任团干部的团员具有更强的志愿服务意愿、保留团籍党员的志愿服务意愿高于没有入党的团员这种现象的原因,本文认为,可能是因为团干部对志愿服务知识的学习、理解更加深入,另外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因为当前志愿服务工作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诸如“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项目已在高校中开展多年,而且对于北京市的高校来说,会有更多参与各类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会议等志愿服务的机会,这些志愿服务落实在高校层面,往往是由高校共青团组织来负责宣传和组织的,因此,团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必然会更多接触到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从制度规定上看,《团章》明确要求团员要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中指出,推动全体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充分发挥团员在青年中的模范作用和对青年的凝聚作用(1)参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02/c_1119325051.htm。团中央在多个文件中强调了团员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性。比如,文件规定“把团员参与志愿服务情况作为评选表彰、‘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人选’的重要考察内容和依据。”(2)参见共青团中央:《关于保持和增强团员先进性的意见的通知》,http://www.gqt.org.cn/documents/zqf/201707/P020170712 503399520732.pdf加之现在很多高校对志愿服务以学分形式进行了要求,团干部作为共青团工作的骨干力量,更应该发挥模范作用。所以团干部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志愿服务。保留团籍的党员志愿服务意愿高于没有入党的团员,体现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目前高校普遍实行了“推优入党”制度,即推荐优秀共青团员作党组织的发展对象,随着“从严治党”“从严治团”“党建带团建”要求的提出和一系列促进志愿服务制度的不断深化措施的推出,对党员和团员参与志愿服务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还发现,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团员青年志愿服务意愿显著高于本科阶段的团员青年,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知识水平、能力以及阅历的增长,研究生比本科生对志愿服务更加认同和理解,而且研究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相比本科生来说更多一些,因此研究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意愿会更高。
(二)团员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
在志愿服务动机的多选题中,占比最高的前4个动机为:锻炼自己,占比76.7%;完成学分任务,占比53.2%;实现自我价值,占比51.1%;回馈社会,占比41.1%。在促进志愿服务的因素中,被调查者选择最多的是“有价值”,占比71%;其次是“学分要求”,占比56.4%;再次是认为志愿服务“有意思”,占比49.8%;最后还有33.8%的人选择“学校管理制度要求”。从两个不同问题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团员青年志愿服务的动机主要在于实现自我成长和完成规定任务。
在妨碍志愿服务的因素中,有83%的被调查者选择“没有时间”;有36.1%的人选择“自己能力不够”;有28.8%的人因为“不感兴趣”;有16.4%的被调查者认为“意义不大”;还有14.9%的人选择了“身体状况不允许”。从该结果可以看出,时间成为妨碍团员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最主要因素,团员青年个人如果信心和兴趣不足,也会对他们的志愿服务意愿产生影响。在主观规范量表中,对于题项“学校要求我参与志愿服务”选择“同意”或“非常同意”的达到71.7%,结合志愿服务动机和促进志愿服务的因素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校的规定和制度是高校团员青年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推动力。在知觉行为控制量表中,题项“我有时间和精力提供志愿服务”的平均分为3.88分,为该量表各题项平均分最低值。该题项选择“同意”和“非常同意”的合计只有65.9%,说明团员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时在自身时间和精力方面存在一定顾虑,这与妨碍志愿服务因素的调查结果也较为一致。
之前的研究结果说明,团员青年的志愿服务意愿受到志愿服务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方面的因素影响。从动机来看,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自己获得锻炼和完成学分的要求。在促进志愿服务的因素中,有超过50%的被调查者认为,学分要求是很重要的一项因素,主观规范量表中有超过70%的被调查者选择学校要求参与志愿服务。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团员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虽然较高,但是主观规范因素影响很大。有不少学生愿意参与志愿服务是因为“完成学分任务”和“学校管理制度要求”,一方面说明,高校教学体系中对志愿服务的要求可以有效促进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另一方面也说明,部分高校团员青年对志愿服务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并没有从主观上达到较高程度的理解和认同,而只是把志愿服务作为一门毕业需完成的“课程”或者为了完成制度里的“规定动作”。因此,不管是高校还是社会对团员青年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教育,增强他们对志愿服务意义的认同。
另外,缺乏足够的时间已成为妨碍团员青年志愿服务意愿的最主要原因。调查发现,影响高校团员青年是否参与志愿服务的因素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时间不足。有83%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没有时间参与志愿服务,这一因素成为所有妨碍因素中占比最高的,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高校团员青年在志愿服务方面时间分配不合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体制是应试教育,会优先对学生进行课业学习的培养,而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方面相对来说重视不足。虽然近十年来各高校在综合素质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特别是各级团组织在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团员青年仍缺乏足够的时间参加志愿服务。学生在校期间往往疲于“备战”各类考试,特别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由于要升学和找工作,往往毕业前半年甚至一年会在各地进行实习、复习、考试,没有足够的时间参加志愿服务。也有一部分团员青年因为未能较好协调自身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时间,以致于没有足够时间参与志愿服务。所以,对团员青年来说,不但需要加强自身对志愿服务的认知,还需要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三)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作用
在志愿服务的组织方式方面,根据对多选题的统计,有59.1%的被调查者选择由学校共青团组织来组织,47.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由学校社团组织,22.1%的被调查者选择由学生会或研究生会组织,16.7%选择了由校外社会团体或机构组织,还有11%的人选择了由学校其他部门组织,24.2%的人选择个人参与。可见,共青团组织是高校团员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最主要的组织单位。
在志愿服务培训方面,有49.8%的被调查者选择由学校共青团组织来开展培训,4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学校社团,18.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学生会或研究生会,21.2%选择了校外社会团体或机构组织,还有11.9%的人选择了学校其他部门,1.6%的人选择其他方式。该结果说明,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志愿服务培训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社团等其他社会组织也对团员青年的志愿服务培训起到了重要作用。
被调查者对学校团委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作用认知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有81.1%的人选择“宣传、通知”,有60%的人选择“志愿服务指导和培训”,还有56.2%的人选择了“对外联络”,有48.2%选择了“经费、物品或场地支持”,有39.5%的人选择了“人员支持(如提供指导老师等)”。可见,学校团委是高校团员青年获取志愿服务信息的最主要来源。
团组织在促进高校团员青年志愿服务意愿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从对团组织作用的调查结果来看,目前高校的团组织是志愿服务最重要的组织主体,发挥了宣传、动员、指导、资源协调等多方面的作用,学生社团也对团员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了较大帮助。谭建光指出,中国志愿服务与外国特别是欧美国家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差异,就是党和政府在推动这一事业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8]。团中央先后出台多个文件,对共青团在组织团员青年参与志愿服务中的责任加以明确。“推动各高等院校实现‘校校建协会’,在校团委直接指导下,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枢纽开展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推动条件具备的支部建立志愿服务队,设立志愿服务委员。”(3)参见共青团中央:《关于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改革发展的意见》,http://www.gqt.org.cn/documents/zqf/201803/P02018 0319564085207950.pdf由高校共青团组织、引领和服务团员青年开展志愿服务既是上级组织赋予的使命,也是团组织自身的责任。因此,团组织要继续借助自身的组织优势和影响力,积极发挥对团员青年的引领和服务作用,进一步引导学生组织有序、有效地发挥组织功能和作用,做好对高校团员青年和学生志愿服务方面的指导工作。
五、提升团员青年志愿服务意愿的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团员青年具有较高的志愿服务意愿,志愿服务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程度对团员青年的志愿服务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和社会要加大对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指导和支持力度。政府要出台、细化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指导政策和制度。一方面,对已有的品牌活动和政策制度要进一步推进和跟踪研究,如目前高校广泛推广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就是非常有益的尝试,但是推进和落实力度还有待加强,效果还有待检验。另一方面,要建立全方位的志愿服务教育和实践机制。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教育和宣传力度,完善激励机制,搭建更多资源平台。如政府可以出台相关制度,在学生毕业、升学、就业的考核标准中加大对志愿服务的评价考核力度;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普及志愿服务的理念。此外,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社会要多给青年创造志愿服务的平台和学习的机会,形成家庭-学校-政府-社会联动的志愿服务体系。
(二)各级团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团员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认同感、荣誉感和主动性。各级团组织要充分运用自身的组织优势,加强与政府及其他单位、社会组织的合作,积极组织构建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为团员青年开展志愿服务创造更大的平台。各级团组织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志愿服务平台,加大对团员青年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既要让团员青年真正理解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也要让其明白作为一名共青团员,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青年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和参与社会治理。对学校来说,要立足学校的特点,为团员青年设计出适合本学校学生的志愿服务项目,既要给团员青年创造充分的志愿服务机会和时间,又要引导团员青年充分利用时间。学校还可以进一步依靠制度建设加大对志愿服务的激励,包括评优激励、学分激励、升学或就业推荐激励等措施,通过激励,增强团员青年的获得感和荣誉感。
(三)团员青年要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首先,团员青年要加强对志愿服务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其次,团员青年要把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断思考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机遇、挑战等问题,在志愿服务中为自己创造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同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再次,团员青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先进性,不断向身边的志愿服务优秀典型学习,通过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发挥自身特长、履行团员义务,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吸引带动更多的团员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最后,团员青年要规划和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时间,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志愿服务,使工作、学习和志愿服务互相促进,在志愿服务中不断成长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