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局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2021-04-25郭国峰蔡菁华李璐
郭国峰,蔡菁华,李璐
1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口腔科,河南 鹤壁 458000
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郑州 450000
鳞状细胞癌也称表皮癌,是一种发生于表皮或附属器细胞的恶性肿瘤,而口腔鳞状细胞癌则是主要发生于口腔的鳞状细胞肿瘤。作为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口腔鳞状细胞癌可发生于牙龈、硬腭、舌、颊黏膜、唇等器官。目前,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方案仍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通过扩大切除原发病灶,再根据其诊断结果判断是否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随着近年医学技术不断革新,其治疗效果得到一定改善。近年来,手术区域感染是外科手术院内感染常见且高发的并发症之一,而口腔鳞状细胞癌位于口腔,该部位定植菌群多样,术后切口可直接暴露,导致手术区域的感染率相对较高。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手术区域感染不仅会增加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延长住院时间,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临床关于其潜在风险的研究相对较多,而现阶段关于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感染情况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了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局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为鳞状细胞癌;②卡氏功能状态评分≥60分,有临床可测量的病灶;③病历及随访资料均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起源于其他组织的恶性肿瘤;②合并肝肾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免疫系统缺陷等严重系统性疾病;③合并严重的活动性感染。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27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其中,男132例,女143例;年龄 20~75岁,平均(52.77±13.06)岁;肿瘤分期:Ⅰ~Ⅱ期215例,Ⅲ~Ⅳ期60例;术前行放化疗者60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者179例。
1.2 观察指标
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统一制表进行登记,统计病原学分析结果及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情况、牙齿状况、肿瘤部位、肿瘤直径、肿瘤分期、肿瘤发生情况等]。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局部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分布情况以及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发生局部感染的影响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
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口腔鳞状细胞癌术后局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种类及分布情况
9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术后局部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107株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59.81%),且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7.10%)较为常见;其次为革兰阴性菌(40.19%),且以铜绿假单胞菌(18.69%)较为常见。(表1)
表1 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局部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分布情况(n=107)
2.2 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发生局部感染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BMI、肿瘤部位、肿瘤直径、合并糖尿病情况、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情况、合并症数量、缺损修复方案、手术时间和输血情况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局部感染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6.345、35.623、10.415、4.727、33.446、4.229、13.228、27.733、48.891、12.102,P
<0.05);不同性别、吸烟情况、牙齿状况、肿瘤分期、肿瘤发生情况、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情况、合并心脏病情况、术前放化疗情况、颈部淋巴结清扫情况、气管切开情况和其他区域感染情况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局部感染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2)表2 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出现局部感染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n=275)
2.3 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发生局部感染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以术后局部感染情况作为因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BMI<20 kg/m、合并糖尿病、合并症数量>2个、缺损修复区域/游离皮瓣、手术时间>6 h均是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发生局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表3)表3 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发生局部感染影响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n =275)
3 讨论
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头颈部常见且致命性的恶性肿瘤,主要采用根治性切除术联合外科重建及术后辅助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而且,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患者的生存率获得小幅度提高。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病灶位置较特殊,患者口腔内存在多种细菌,且口腔环境湿润,菌斑、牙周结石等均为滋生细菌的温床,多导致患者术后极易出现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的情况,进而导致伤口延期愈合,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瘘管。因此,术后局部感染的合理预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对9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术后局部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其感染的主要菌株为革兰阳性菌,且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较为常见;其次为革兰阴性菌中的铜绿假单胞菌。本研究还发现,年龄≥60岁、BMI<20 kg/m、合并糖尿病、合并症数量>2个、缺损缝合区域/游离皮瓣、手术时间>6 h均是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局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这与王强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研究证实,高龄是胃癌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与本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结果证实,年龄超过60岁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存在较大的局部感染风险,这可能是由于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其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均降低,导致其在受到同等手术创伤的同时,机体恢复较慢,进而增加了感染的发生率。本研究还发现,BMI过低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发生局部感染的风险较高,这与赵明利等的研究结果相似。BMI可作为营养评估的指标,BMI过低说明患者的营养状况相对较差。营养状况较差患者对手术创伤的耐受力不足,患者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营养失衡的现象,而能量储备也不足以维持该阶段免疫系统正常工作,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患者术后局部感染的发生风险。因此,临床可通过围手术期严格的营养配比纠正患者全身系统功能紊乱的状态,促进手术创口愈合,进而改善术后局部感染情况。
研究证实,合并糖尿病是患者手术区域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口腔鳞状细胞癌属于消耗性疾病,发病期间,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而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糖状态,不仅会增加各类血管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还会使病原菌更易定植与繁衍。糖尿病患者术后胰岛素抵抗与正常患者间存在一定差异,会导致其体内血糖迅速上升,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有利的环境,同时,持续的高糖状态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延缓新生毛细血管、肉芽组织生长,导致手术切口愈合延迟,部分手术切口无法愈合,进而诱发术后局部感染。本研究还发现,合并症数量>2个亦会增加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手术部位局部感染的风险,这可能是因为合并症数量越多,患者的手术风险越高,术后极易出现各种并发症,从而会进一步增加术后机体恢复的难度及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本研究通过对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手术缺损修复方案进行分析发现,缺损修复区域/游离皮瓣者更易出现手术区域局部感染,可能是因为该方式虽然能够大大增加患者的咀嚼和语言功能,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植皮失败和血管危象的风险,进而增加了创面与口腔的接触面积,将口腔中的细菌引入体内,进而增加感染风险。研究证实,手术时间越长,术后发生感染的风险越高,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手术时间越长,手术相对复杂,术中出血量相对较高,同时会增加手术切口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长,进而增加手术切口与病原菌的接触机会,提高术后局部感染风险。
综上所述,临床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手卫生的同时,还可针对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发生局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改进,例如,加强高龄患者基础指标检测;BMI过低者可先改善指标后再实施手术;对合并糖尿病及合并症较多患者,可先治疗其基础疾病,待病情稳定且在可控范围内后实施手术治疗;加强对区域/游离皮瓣缺损修复者感染的预防工作,并尽可能提升医护人员手术技巧,缩短手术时间,进而降低患者术后局部感染的发生风险。本研究作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后期可通过扩大样本量、进行前瞻性研究等方式进一步论证该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