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时期城市广场及周围建筑环境互融性研究

2021-04-24苑博雄苑军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1年3期
关键词:波罗马可西式

苑博雄,苑军

(天津师范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天津 300387)

近代中国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社会处于急剧的变迁之中。文化艺术、价值体系、体制结构等方面,都有着深刻而广泛的改变,即学者所说的“变革社会”①。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租界”不断在中国扩展,外国殖民势力陆续在大连、天津、上海、青岛等地建立租界,即被称之为“国中之国的租界”②。而租界的出现,无论其建筑布局还是建筑风格都与原有的旧城迥然不同,其结果势必打破原有城市规划的整体布局和建筑风貌。

西方人带来的城市规划思想,在日渐改造着中国城市的面貌。晚清时期,一批西式的城市广场也开始出现在中国,这些城市广场促进了我国开埠城市面貌的改变。在沿海城市租界内,一些城市的中心广场相继仿照欧洲巴洛克式城市广场来进行规划,如大连中山广场、天津马可·波罗广场等,这种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空间布局模式,在我国广泛传播。被称为“城市客厅”的广场,布局一般以广场空间为核心,在周围矗立着西方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筑。广场与主干道相连,起到交通枢纽的作用,同时也是人们的公共活动场所。新型城市广场建筑格局与中国传统礼制广场截然不同,原来的寺庙、祠堂等传统建筑被银行、酒店、百货大楼、邮政局等现代西式建筑所替代,空间形式由封闭转为开放。

一、广场“尺度适配”的比例关系

在设计领域,所谓“尺度比例协调”,我们称之为“尺度适配”。针对广场来说,要求广场的尺度大小与周围建筑的高度比例协调。

原名“尼古拉广场”的大连中山广场,修建于俄国占领时期,广场形状为圆形,直径213米,四周的建筑高度近35米,其中最高建筑正金银行则高达56米。可见,正金银行与广场进深比例约为1∶4,而广场内其他建筑与广场比例则为1∶6(图1)。当时欧洲城市广场中建筑高度与广场深度之比为1∶4至1∶6,这样的比例关系可以避免广场过于空旷以及建筑比例失调。由于中山广场是大连市重要的交通节点,也就决定了其规模庞大、气势雄伟,人们位于其中或多或少会感觉到自身的渺小。为了减轻广场空间的压抑感,在十字路口处设置水池或者花坛,采用高低错落的树木来分割广场的空间。重新分配后的空间减弱了与周围建筑的高度比值,给人以协调感,也满足了人们活动的基本尺度要求。

位于天津意大利租界内的马可·波罗广场在建筑与广场尺度匹配方面更加融合,较好地协调了广场与周边近代建筑比例关系。马可·波罗广场既是租界区居民日常活动的空间,又是出行的交通要道。广场直径约55米,周围建筑中最高的约15米,广场与周边建筑尺度匹配为1∶3.7(图2),近乎是完美的“黄金分割比”。马可·波罗广场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只约相当于中山广场的22600平米的十分之一。广场规模较小,周围建筑高度适中,空间围合感紧凑。马可·波罗广场的设计不但考虑了与周边建筑的“尺度适配”关系,同时,也更加关怀人们户外活动的心理感受和需求。

综上而知,广场的规模大小与周围建筑尺度适配的标准,通常是根据广场的性质、广场在城市中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因素来决定的。

二、广场功能分区

晚清时期大连中山广场的功能分区特点鲜明。从平面布局上看,广场功能分区主要有四个部分:中心花坛、内、外环绿化区以及雕塑区(图3),各功能区由相连的环路连接。中心花坛区是整个广场的中心,也是一个重要节点,扮演着疏导人流的角色,同时也适于人们在此开展休闲活动。在内、外环绿化区中均衡分布着4个相互贯通的节点,其中一个节点设置了日本将军的青铜雕塑,丰富了广场空间形式。节点四周分布着纵横交错的林荫小道,适合人们漫步其中,欣赏街景。而场内呈十字相交的步行主干道则少有人驻足。通过有序的空间组织,使其规整中有变化,赋予了广场特有的文化属性。广场道路铺装采用方砖材料,拼接合理的图案作为广场的图底背景。另外,铺装图案可以限定区域空间,将绿化、路人有机地联系起来,增强了广场空间的艺术效果,提升了功能分区的识别度。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心理、生理需要,功能分区的划分考虑了私密区和公共区,最大程度发挥广场的会友、学习、锻炼、娱乐、聚会等功能。广场中间的十字型轴线与中山广场的外部环道相接,广场在四周西式建筑围合下自然地产生了围合感,由环道向四周放射出十条道路,强化了广场的向心力,构成广场开放的特征。

同时期的马可·波罗广场功能分区为三部分:广场区、纪念雕塑区、绿化区(图4)。广场面积同大连广场相比较小,在功能使用方面灵活多变。马可·波罗广场位于意大利租界内,是整个区域规划的核心部分,肩负着多重功效,它既是人们娱乐休闲、集会的场所,也是区内交通枢纽。在广场中心,在罗马柱顶上方设有和平女神雕像,手里握着象征和平的橄榄枝。基座四周环绕人物造型浮雕,材料选择花岗岩。雕像整体设计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散发着浓浓的异国风情。由于广场空间的限定,绿化区紧靠四周建筑,平整的草地上植树绿化,并设有一些公共座椅,方便人们休息与交流。

可以看出,无论大连中山广场还是天津马可·波罗广场,它们根据面积的大小,采用绿化、铺装、雕像等元素对空间进行功能分区;它们的平面布局呈几何构图,典雅优美、均衡对称。广场除满足自身功能之外,还关注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容易让人们产生场所认同感和归属感。

图1 大连中山广场尺度与周边建筑高度比例示意图(作者自绘)

图2 天津马可·波罗广场尺度与周边建筑高度比例示意图(作者自绘)

图3 大连中山广场功能分区图(作者自绘)

图4 天津马可·波罗广场功能分区图(作者自绘)

三、广场及周围建筑环境互融性

西方建筑设计思想进入中国后,在晚清时期建造了大量西式建筑,无论是在建筑外形、形制,还是在艺术风格等方面,都与中国传统建筑区别较大。从最开始的殖民式建筑风格,到后来的巴洛克风格、文艺复兴风格、洛可可风格、现代主义风格等,形式风格多样令人目不暇接。这些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近代大部分现代建筑借鉴了西方建筑风格,也有一部分是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这些现代建筑的用途主要是酒店、商场、金融中心、别墅等,它们一般建在城市广场周围,是新型的现代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始建于1899年的大连中山广场周边西式建筑尺度比较宏大,这些建筑基本是在日俄占领期间修建的,建筑风格多为折中主义、新古典主义、罗马式等,集欧洲各种建筑风格之大全。建筑立面采用西式建筑三段式样式,包括屋顶、建筑主体、建筑基座部分。建筑顶部装饰巴洛克风格的艺术雕刻,轻盈美观、秀丽俊俏,以肃穆庄严的罗马柱装点建筑门面,基座以浅灰色石材铺装,典雅醒目。人们置身其中,仿佛体验到了欧洲城市广场所特有的高雅、华丽、古典的氛围。这些商用建筑色彩淡雅庄重,力图营造一种平和的格调,希冀实现广场界面序列的谐和。在周围建筑的包裹下,中山广场犹如一个圆柱形的空间,建筑立面的空间序列有条不紊,四周的建筑错落有致、安详自然,是“田园城市思想”影响下的设计体现。

从1908年至1916年历时八年,建成了天津意大利租界内的马可·波罗广场,周围环绕着六座意大利地中海风格的豪华别墅,广场中心设置了和平女神雕塑。别墅为砖木结构,均为二层,带半地下室。该建筑群分三组,围绕圆形的马可·波罗广场,每组建筑在屋顶造型变化上都不一样,有的是圆拱的屋顶造型,有的是尖拱、平拱的,整体建筑形式典雅别致、别具一格。这些模仿西式建筑修建的“花园洋房”造型奇妙、古朴素雅、各具特色,散发着浓郁的欧式建筑风情。

这些广场周围的西式建筑注重实体造型的审美性,建筑立面相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立面更具有外向型、新颖、时尚的特点。它们与围合的广场所追求的空间开放性与公共性相一致,共同构建了广场与周围建筑环境的互融性。

结语

通过分析晚清时期大连中山广场、天津马可·波罗广场的空间形态,可以发现在尺度适配、功能分区、广场及周围建筑环境互融性等方面都蕴含着现代意味的美学价值。中山广场及马可·波罗广场的演变反映了我国城市广场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本文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同时期其他城市广场演变的研究,探析我国城市广场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而引发研究者深层次的思考。■

注释:

①冯筱才.1911-1927年的中国商人与政治:文献批评与理论构建[J].浙江社会科学,2001(6):48.

② 隗瀛涛,主编.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221.

猜你喜欢

波罗马可西式
西式面点的创新与发展方向探析
分蘖洋葱对西式香肠品质及储藏特性的影响
麦恩是条多情的狗
马可 时光の味道
马可的音乐遗产
小熊波罗不想睡觉(二)
小熊波罗不想睡觉(一)
国际学校:留学无需“小别离”
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
有趣的西式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