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仁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农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21-04-24谭智勇谌潇雄陈文俊宋希娟赵红雷

南方农业 2021年10期
关键词:农学概论实训

谭智勇,谌潇雄,陈文俊,赵 辉,宋希娟,饶 鹏,赵红雷

(1.铜仁学院,贵州铜仁 554300;2.贵州财经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3.铜仁市锦江绿色蔬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铜仁 554300;4.铜仁市碧江区农业农村局,贵州铜仁 554300)

“农学概论”是一门从多维度、多层次介绍作物生产规律、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的课程,课程内容知识面广、实践性较强,是涉农非农学专业学生学习和了解农业生产的窗口,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1]。我国高校很多涉农非农学专业,如植物保护、农村区域发展、农林经济管理等专业都开设了“农学概论”课程。

2017 年10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2018年11 月13 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新时代云南省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到,要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2]。2019 年9月5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涉农高校为“三农”事业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给予高度肯定,并为新时代涉农高校指明了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新农科”建设方向,赋予了“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等重要使命[3-5]。

近年来,铜仁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对“三农”工作队伍的需要,积极主动开展新农科建设,加快培养适应乡村振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开设了“农学概论”课程,其开课时间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该课程目前是本校农业区域发展专业(“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试点项目建设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发现本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国内非农学专业普遍采用的最新版教材为李天主编的《农学概论(第三版)》,我校也是采用这本教材,而笔者发现该教材内容注重整体理论,应用型知识较少,而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文理兼招,部分文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比较吃力,时常跟不上教学进度,课程考核不及格的现象时有发生。2)通过对近几年的入学新生调查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包括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都缺乏对农业的基本认识,导致学生对农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浮于表面,不能融会贯通,且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和抵触思想。

因此,如何让涉农非农学专业学生学好“农学概论”这门课,提高学生学习新农科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农学概论”课程教学经验,从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团队、教学方法及手段、课程考核方式和培养学生“两爱”情怀等方面探讨铜仁学院涉农非农学专业的“农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1 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与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和落脚点,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校“农学概论”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应以培养卓越农林人才为目标,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突出地方特色产业,让学生掌握实用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农业发展储备力量。建议授课内容以李天主编的《农学概论(第三版)》教材为基础,适当加入农业生产实践性课程内容,根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武陵山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增加专业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和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建议课程讲授学时40学时,实训学时14 学时,共计54 学时,具体课程体系与内容见表1。可以看出,第一章至第八章的内容基本为李天主编的《农学概论(第三版)》教材中内容,第九章主要介绍贵州省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实践案例。同时,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了实训环节,本文推荐碧江区和平生态农业循环示范园区生产实践和武陵山区主要作物病害识别与防治两个实训内容,通过实训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理论知识。

表1 “农学概论”课程体系与内容

2 优化教学团队

由课程体系与内容可知“农学概论”课程内容多、覆盖面广、知识差异性大,其对授课教师的综合知识要求较高[6]。目前我校“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团队由3 名拥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组成(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1 名),3 名教师分别来自农学和生态学两个专业,其中2 名教师拥有3 年以上农业企业从业经验,并取得了相应行业资格证书。教学团队成员在正常授课的同时还承担了相关的应用型科研课题,这也为教学团队结合生产实践传授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提供了良好条件,基本满足课程的教学需求。今后建议引入植物保护、作物栽培与耕作等专业的教师加入教学团队,使教师团队知识结构更全面,或者现有团队成员在自己专业基础上,针对教学内容加强学习,以更新知识、开拓思路,从而使教学团队得到进一步优化。

3 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

传统的农学概论教学方法以教师黑板板书为主,讲授内容有限,不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7-9]。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提高学生听课积极性,改善课堂授课效果,是“农学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的新课题。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教学团队尝试以下几种措施:1)开展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农学概论”课程可以多提出一些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例如以“新疆的哈密瓜为什么那么甜”的问题为引导,来讲述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这一章节。2)开展PBL 教学。PBL 教学是一套设计学习情境的教学方法,是指问题式学习或者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农学概论”课程的进度安排,合理提出并安排课程内容涉及到的实际生产问题,让学生来尝试解答或开展调研,通过问题的提出,调动学生主动搜集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开展案例教学。“农学概论”课程实用性很强,可在教学中多采用案例教学,如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常见的农业生产实践案例,使教学过程中碰到的许多抽象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具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4)开展MOOCs 教学。MOOCs教学,即慕课,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农学概论”课程内容繁杂,学时有限,MOOCs教学可以让不同年级、班级的学生在不同时间、空间内学习课程相关知识,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5)开展“翻转”教学。“翻转”教学是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而言的,它将“教”与“学”的时间进行了颠倒,让课堂教学时间与学生课外时间翻转过来。通过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逐渐成为课堂的主角,使“农学概论”课程学习不再成为难点。6)开展TBL教学。TBL是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采取TBL 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个人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总之,“农学概论”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只有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才能使学生更深入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并延伸作物的生长发育原理、栽培管理技术、耕作制度等知识,才能提高学生对农业生产的深度、广度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上要采取多元化原则,根据授课内容不同,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4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考核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察,更是课程核心内容的高度凝练,体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指导方向[10-12]。“农学概论”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应用型课程,传统考核方式难以体现实践创新能力,亟需加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课程考核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还应注重实习或实训等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建议“农学概论”课程考核成绩应包含三部分:1)理论知识成绩;2)实习或实训成绩;3)平时课堂表现与考勤。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占比40%,实习或实训考试成绩占比40%,平时课堂表现与考勤成绩占比20%。理论知识考试侧重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实习或实训成绩主要反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及出勤的考核,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总之,不断探索课程考核方式,使课程教学改革尽量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我们努力探索的方向与目标。

5 培养学生“两爱”情怀

田曦等研究表明,目前涉农专业学生存在“学农、离农、弃农”的现象,这是学生个体认知、价值观及所处环境影响的综合体现,根本上是人与社会间多种关系作用的结果[13]。依据乡村振兴背景下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及“新农科”培养的需要,课程适当增加“两爱”情怀教学内容[14-15]。

“两爱”即爱农村和爱农民。1)爱农村既要有热爱农村的真心,又要有改变农村相对落后的恒心。爱农村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层面,关键要落在实处,要有致力于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美丽乡村的闯劲、干劲与毅力。2)要关心关爱农民。农民是“三农”问题中的能动主体,关心关爱农民,不仅要做好党和国家“三农”政策的传播者和解读者角色,让农民知晓并掌握“三农”相关政策。不仅如此,还要把农民当作亲人看待,愿意静下心、沉下身倾听农民心声,深入了解农民所需,能设身处地为农民所想,及时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提高学生“两爱”情怀,需从学生价值观入手来引导,积极展现农业农村的良好形象,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农业农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业与职业价值观,培养具有“两爱”情怀的学生。锤炼“厚重·灵性·担当”的大山品格是“明德印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核心内容,是铜仁学院师生在思想道德、知识文化、社会责任方面的教育要求和培育标准。“农学概论”课堂可以通过政治理论、先进人物事迹、科技前沿等内容培养学生“两爱”情怀,引导学生思想上向往农村、情感上牵系农民,树立起建设美丽家乡、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时,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农业农村,培养“两爱”情怀,可以带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参与农业生产实训实践的方式多了解农业农村,通过教学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怀。

6 结语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新的历史形势对农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农科建设能够顺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潮流[16-20]。建设新农科,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农科人才,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农科建设任重道远,而大学作为涉农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责任重大。近几年,铜仁学院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对核心课程“农学概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农学概论”课程内容改革要结合我校实际,积极探索本专业的“一懂两爱”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结合实际撰写出适合地方产业和人才培养的本土化教材,针对课程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应用知识,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扎根山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具备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农业企业管理运营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在政府涉农部门、涉农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农林人才。

猜你喜欢

农学概论实训
《农学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