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砚说当下

2021-04-24陈兴旺长沙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1年3期
关键词:制砚书房文人

◆陈兴旺(长沙)

导论:当下即是此时此地。相对于过去与将来的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相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场所的空间概念,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看砚的问题,会有什么不一样?

于砚而言,当下是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的。砚,从先民的实用需求而来,晋人书法、宋元山水……无一不有砚的功劳。砚,从一味实用的简朴稚拙到规规矩矩,然后慢慢文人化、艺术化,及至那样形形色色,真可谓蔚为大观!当今的砚林,依然热闹。复古的砚、天成的砚、文人的砚、极致仿生的砚、语出惊人的砚……简直让人目不暇接,真正乱花渐欲迷人眼!

怎样的砚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时代的印记?这是当下砚人的探索,也正好是当下砚人的迷茫。这些探索和迷茫的背后,可能正是砚人对于“此时此地”的集体意识,但大多数人并不清楚所要探索的方向和依据是什么。诺基亚的教训“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是我们被淘汰了”确实值得当下的砚人深思!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砚,几千年的砚之传承演变,承载着历朝历代的时代气息与人文风貌;以及砚人的精神面貌。朝代更迭,砚的形式、风格和气象一直在不断变化。

当下是科技的时代,也是一个速度至上的喧嚣时代。多数人或事总是被裹挟着急速前进,各种繁琐、无奈、迷茫。砚的实用需求早已被大大地削弱,那么当下的我们需要怎样的砚呢?

从实用功能来看,砚式从最初的简朴方圆,到风字砚到蝉形砚到随形砚……从三足到多足到墙足到无足……砚质有石有瓷有陶等等,这其中的变化当然不完全是凭空想象而来。影响到砚形质上的变化,主要有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物资条件的改变,有墨的改变,更有古人对砚的不同需求的改变……砚的材质多样,形制一直在变,唯其研墨的实用功能始终不变。当下多数人用电脑打字,但仍然是有人用砚研墨的,用砚的好处在哪里?如:用砚研墨的过程收心、凝神静气;用砚研出的墨层次更丰富,更适应书画中墨分五色的需求;另外还有用砚研出的墨相对于瓶装墨汁而言,胶相对较轻,不容易黏笔,易清洗……

综上所述,从砚的实用功能来看,砚依然是有存在的价值的。

砚当如何,首先要知道砚为谁制。古人的时代我们是回不去的,也不可能再制方砚给古人用,所以关键要懂砚理,而不是一味去谈所谓古法和砚式,我们只是去学形式背后的内容,不要只看表象,我们为当下的人制砚,自然是要从当下不同的人的需求出发的。正所谓以古为师,以今为用。不同的人用砚,自然有不同的需求,为当下人制,则必须清楚当下人如何用砚,亲近砚。比如当今的职业书画人用砚,用墨的需求与古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又比如写小楷要用的砚和写榜书要用的砚,自然也是大不相同的。如果笼统来讲则又会陷入迷茫。

当下的制砚人多数不用砚,对砚缺乏体验,也不注意观察用砚人的空间和使用情景,对砚的理解又能深入到几分?这本身就是当今砚林的一个大问题。

图1(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图1为例,就砚而言,则不免让人哑然失笑。平心而论,制砚之人若对砚台多一份亲身体验的话,断然不至如此。然而此等砚作,在当下的砚林却是屡见不鲜,实在让人深以为憾。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砚式如何演变,砚的实用性是必然不可忘却的。

实用说起来简单,其实却是很有文章。注水上墨研磨,磨墨有直来直去,有周周圆圆,不同的方法也就有不同的砚形,砚堂自然也不一样,方正或者圆融,只说其外形,这里其实还有或深或浅,或平或斜淌,或凹或饱满……研了墨,墨往何处?往砚外流,贻笑大方。留墨在堂,则砚堂微凹自不必说。墨往砚池,必然得考虑来龙去脉、通达顺畅。砚池储墨,池多与堂相融相接,也有池与堂隔。池在上或在左,合理顺手。池之大小深浅,当然也不可能胡来。砚池之形如何,宜与砚之全局协调为妥。墨磨好了,用笔吸墨,储墨之池好不好下笔?毛笔吸墨多了,在砚上去掉一些,舔笔顺锋,砚上何处?砚边、池头、转角……制砚用心,用砚时就自然无碍。赏玩、清洗、携带……当然也是要有所考量的,方便适宜为佳。砚之用大体如此,制砚时则多是设计的周到、细节的严苛,无一处不需用心。

当下的砚,除了实用之外,更是是一种传统技艺的传承,是当下中华文明的一种载体,是一种生命寄托、一种情怀。

古人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独领风骚的砚作,比如:汉代的七十二峰陶砚,唐代的箕形砚、辟雍砚,宋代的抄手砚、蝉形砚……那么当下的砚向何处去?事物总是向前的,困于前人,不敢打破藩篱,又如何能很好地立于当下?

明代蝉形砚(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下的砚终究还是进入当代人书房案头的多,砚之为砚,至少要具备进入书房案头的气质。

“书房作为文人生活治学之所,也有三层含义:第一层书房安身,第二层书房游心,第三层书房栖神。在书房中‘时书以养笔,时磨以养墨,时洗以养砚,时舒卷以养纸’,以文房真善之器,寄情高远,以书斋静雅之物,畅怀疏旷。”如此,砚进入书房则又在实用之外有了更多的要求,比如静雅之气。

不论古今,书房于人的意义大抵相同,但书房的表现形式却早已大相径庭了,这就是说砚所要处的空间环境大多与过去不同了,砚的传统面貌不变,形式不变,不能与所处空间相融,岂能不有所改观?

当今社会不仅是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科技发生变革,更为关键的是当下人们的观念、人们的审美都在迅速地发生着改变。砚人若依然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当然是免不了“落后就要挨打的”。

故当下的砚人要有设计师思维,不能局限于讲非遗技艺,以为在石头上画出砚的面貌就是设计。设计是要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当下对砚的需求、不同的人的需求、不同的空间需求,从这个角度出发,去研究砚才是当下砚人首先要解决的大问题吧。一味好古可以说是文化自信,其实也可以讲,这恰是一种消极的迷失。解放初国家需要外汇,砚厂招人,制砚成为一部分人的谋生之技。砚人从门字砚、风字砚入手。学徒按照师傅的要求,一点一点琢磨,如此所学技艺,会做出什么样的砚作呢?实际情况就是能跳出窠臼者寥寥,多数人只以养家糊口之手艺对待,则不难想像,其所制砚作因循守旧在所难免。

从当下的角度来说,我们砚人势必要有所反思。当下传承的是技艺和砚学,而绝不能一味从形式上学古卖古,把传承只停留在传统的形式上。所以当下的砚人,若能从当下人用砚的情景、行为方式的角度,去审视,去体验;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去重新研究砚、认识砚;借以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的方式方法去设计砚,应该就会有新的突破。

当下的砚,不仅是实用之器,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砚当然离不开文化艺术的滋养。所以综上所述,实用与艺术于当下的砚而言,绝对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无论式样如何,砚要赏心悦目,有静气,见灵性。

“明清以来,文人将诗、书、画、印与制砚相互渗透交融,熔铸于一炉,完成了他们独辟蹊径、自树旗帜的艺术体系,他们将诗意入砚,书法入砚,印艺入砚,画意入砚,纵横交织,兼容并包,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所以当下的砚人也必须要有足够的砚外之功,若要诗书画印融于砚,砚人又岂可对诗书画印没有认识,当然更重要的是砚人要能领会诗书画印背后的人文情怀、生命体验和人生追求。砚人的学养高低,砚人的审美情趣直接影响砚的视觉、呈现砚的格调气象。

图片源于上海书店出版社《沈氏砚林》

清静 陈兴旺

当下的砚人,一方面要在传统文化滋养下提高;另一方面要精研传统技艺。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得有宽广的视野、前沿设计的敏感和对当代审美需求变化的洞察。这样的砚人才真正能够清楚地认识当下,立于当下,这样的砚人才能够在作品中体现出当代风貌、时代气息。

有了这些清醒的认识后,我们当如何面对自己今后的砚作?

首先要敬畏自然。人的生命相对于砚石的永恒而言,不过刹那。石头与砚人的相遇是需要机缘的,有缘而来不可辜负,不可淡然视之,若鲁莽动刀,奇技淫巧落入俗套,则失了天机,了然无趣,大为惋惜。有一段时间,全国各地各种滥采滥挖,粗制滥造,浪费了资源,破坏人居环境。如此这般,实不可取。所以当下砚行业的调整,大规模的淘汰也是势所必然,并非坏事。好的砚材日益稀缺的当下,尤其需要我们敬畏造化,珍惜资源,物尽其用。另外我们在合乎砚理的情况下,去探索尝试新材料的融入,只要实用与艺术兼顾,符合当下人的需求,这当然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其次砚人要“致虚极,守静笃”。吸天地精华历日月盈亏的砚石,有自然大美而无言。故面对砚石,砚人尤其需要虚心。虚心就是谦虚、谨慎,没有主观成见,要把那些平时念兹在兹的杂念——“颠倒梦想”都从心里清出去,放下执念。比如歙砚风格,古法表达,不困于过去式,不困于习惯使然,也不做过分的自我表达。这才是最大的需要破除的“念”,放下这样的“念”才能真正至虚极。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人如果心里有了成见或者杂念,就会陷入习气,或者产生七情六欲的心理波动,这些习气或心理波动直接会干扰你和石头的沟通。

“守静笃”,就是讲人对心态的把握。静——宁静、安静、清净,就是不起妄念;其次要笃——诚信、坦荡、无畏,要自然生发。不要刻意去追求所谓创新等等。

做到自然生发则要保持纯真的本性、清静的本心。读砚石,石之造化本天然,常大美无言,石之质、形、色、纹理……各有特点,如何处理?其形妙者,如何依石围璞?其色佳者如何巧色可爱?其纹玄奥,如何点化?其质纯净如何彰显……砚与石融而为一,砚之面貌形式,自然生发,即能呈现出既合乎砚理又文质彬彬、余味悠长的砚作。

人与石相通,砚与石融,真正达到融汇一体、气息纯正的无我之境,天人合一。如此而来的砚作,才能不落入窠臼,才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产生永恒的静雅之美。

再次,城市文明给我们带来了科技财富等,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速度的激进,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信息的纷繁复杂、各种社会压力的加大,让我们早已难得返璞归真的宁定,故我们回归书房,亲近砚台的时候,依然要去面对繁琐或喧哗吗?我相信当下人走进书房亲近砚台,必然是希望感受到静气流淌的砚作之美。所以当下砚人斫砚,千万不可忘却一个“静”字。当然静并不代表无生机。砚人的清静通过砚传达给亲近砚台的人,让人从现实中脱离,心生欢喜,获得一种豁达从容、自在宁定的心灵超脱。

这是砚的需求,也是书房这个空间环境的需求,更是当下人的心灵需求。

最后,文人之心,匠人之手,必须心手相应。匠人制砚,多不见文房之雅,难以领会文人之境,故多以雕技见长,不露几手不肯罢休。若如此则往往落入俗套,走入炫技之流,事倍功半,而不得砚味。

砚上的文人之心的体现,当然不只是拿来复制粘贴而已,要做到将自己当下的生命体验、生命感悟适当地融于砚上,绝不能装腔作势,只顾表面,不得其意。偶有文人制砚,自鸣得意,言其得意忘形,意在象外。其实铭文再美,图饰再好又如何?制砚毕竟不同于文人画,文人画可以意到笔不到之处常有妙趣,但就砚而言,尤其就砚的实用性而言,没有匠人的手艺,关键地方刀功不到,处理不到位,那就是不合用,任你立意再高终究是入不了好砚之列。所以制砚贵在文人之心与匠人之手二者相生相应,不可偏废。

既然当下的我们执着于雕砚,以古为师,以今为用,那么砚人必然要有强烈的当下意识:在实用的基础上,根据当下的需求,大胆尝试探索,将我们所处时代的风华留于砚上,亦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寄于砚上。新而有常,简而不空,雅而性静,具有当代设计思维、时代审美特征的砚作,必将更好地融入美好生活。希望当下的砚人少一些迷茫彷徨,多一些清晰、坚定、从容。

2019年4月

左上:石上梵音 陈兴旺

左下、右:陈兴旺砚作

猜你喜欢

制砚书房文人
把自己关进书房
蒲会英《山村霞飞早》
探究徐公砚的制砚艺术与创新
文人与酒
文人吃蛙
徐公砚的工艺传承与创新研究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
没有比书房更好的去处
端 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