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沚斋书联》

2021-04-24

岭南文史 2021年1期
关键词:联语陈先生书法

白 爽

凡熟悉陈永正先生的人,都说“陈先生是一个能坐得住的人”。的确,“坐得住”是一个文化人应有的必要基本功,尤其是研究传统文化的人,假如不能“坐得住”,如何可以细细品味宁静,在宁静中穿越时空,在精神上与古贤聚首。陈先生从少时学于分春馆之始,即乐意独守书斋,矻矻以求,而今他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已经沉潜了六十年以上,他这份蛰伏于内所得的快意,成为外间俗人永远无法领受到的。

在社会影响力方面,世人多知陈永正先生是一位早有成就的书法家,然而在我看来,书法小道只是他学问之暇的余事。他的正业是古文献的研究和整理,他最为学界瞩目者又是古诗词的诠注和创作。不带一点儿感情色彩来评价,他撰著的《诗注要义》是一部研究古典诗歌注释学的扛鼎之作,谓此足以传世,毫不为过。从陈先生的本色着眼,我觉得他首先是一位学者,其次是一位诗人词人,再次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大学教师,最后的身份才是书法家。

世间能成就大事业的人,其人生境界大抵都会超越他自处的那个“界”,超出那些狭隘的局限。无论一个学者,抑或一个艺术家,倘使被一种所谓的“专业”把整个人包裹起来,他的目光一定变得短浅,思路走向偏狭,最后使自己的思想陷于迟滞之中,乃一无所成。陈永正先生在各个学术领域中取得的成就,无不建立在“先博大,后精深”的基础上。如他从事书法创作,自始至终是从一个高远的视角,而非仅仅驻足于书法“专业”的立场来观照书法,是故他可以从更为开阔的视野来理解书法,进之在书法实践中得一种源于自我的发现和创造。

陈永正先生即将面世的新著《沚斋书联》就是一部独具文心的书法“作品集”。此书主体的文字内容多为陈先生自集前贤诗词佳句的联语,间有抄录近世学人的集联佳制。众所周知,集联是传统文人的一种文字游戏,它与集句诗一样,讲究语言浑成,别出新意。所谓集句,就是从古人的同类作品(古来之诗、词、曲、文全在此列)中,分别拈出不同片段,组成一个新的文本。其体载可以是诗句,可以是词句,也可以是联语。集缀而成的“新文本”,以字字有出处这一点来说,不能视为“原创”;但把各不相干文本中的词句,按照个人所思所感,重新组合为能够表现个人精神意蕴的句子,焉能不许为一种新的创作?从某种角度讲,这一“二度创作”的难度绝不下于原创。昔梁任公将辛弃疾的“更能消几番风雨”与姜夔的“最可惜一片江山”缀合为一联岂是仅仅以妙手偶得之可以形容的?这分明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时代写照。陈先生于诗词一道,出于一代词人朱庸斋老先生门下,自少时起即谙于集联一道,他老来重蹈少时乐做的“游戏”,自然别开生面,而境界的深邃不啻又远远胜于过往。陈先生在一件书录沈尹默先生集联作品的跋语中记曰:“近百年间,文人喜集宋词为楹联,梁任公兄弟尤为出色当行。杭人邵茗生成《衲楹》一书,多达三千余副,遐庵叶先生亦言,‘孤往之士,冥心志为此,亦可通乎道矣’”。由此跋语乃知,“集联”固为旧时文人的游戏,然专注于斯,也能够实现“载道”的理想。近世学人,集联最多者为杭人邵茗生,集联最风雅、艺术水准最高者,则公推新会梁启超先生。梁启超集宋人词句,掇成联语,有两三百副之多,这些集联之作大多是他守在妻子的病榻前,陪护妻子住院治疗间歇时的消遣之作。可是,梁氏所集宋词联语在百年以降的文坛、书坛,其影响之深广,又是有目共睹,因之集联一道既是“小游戏”,其中又蕴藏着“大学问”,不精于“大学问”,实在难以玩好这一“小游戏”。

对于集联,陈永正先生在一则自况中表现得甚为谦抑。陈先生云:“余素不善集联,又不欲迳袭前贤之制,因试撷取成句,别作安排,戏号之曰:‘接枝体。’山谷云:‘妙手从心得,接花如有神。’此之谓也。自喜乎?自嘲乎?识者得毋笑我强辩也。”在这部《沚斋书联》中,陈先生“接枝体”的妙制多多矣。如梁任公集宋词联语赠与徐志摩之“ 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櫂过环碧。此意平生飞动,海棠影下,吹篴到天明”的句子,为我们耳熟能详,也许是陈先生一时兴到?他将梁任公集的首句易为“罗衣特地春寒”,仅一句有别原作,似乎使整个联语的意境更加统一、团练。他“接枝体”手段的运用裕如,何尝不正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试想若非胸罗万卷,又能心有妙契的学富之士,焉能得此“接枝有神”的境界。举凡《沚斋书联》中联语作品,深获我心者,不止于陈先生“接枝”手段的高妙,他每书一联均作长跋,或记联语词牌的出处,或道集联文学的源流。诸跋语中最富创获者当属他在长期艺术研究、创作中某些灵光一闪的真知和己见。如陈先生在其抄录梁仲策的一副联语的边文长跋中记曰:“世人多知任公先生擅集联,而不知其弟仲策先生,亦精此道也。余少日读《曼殊室随笔》,深佩其词论之切当,而其缀苏辛词之集联,尤为工稳妥帖,绝不亚于乃兄之佳制也……。”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当代文学界“重写文学史”的呼声很高。在我的印象里,现有各种版本的文学史中,好像都没有关于“对联”史略的勾陈和阐述,更别论集句联、集词联的刊介了。对联是最有民族特色的文学形式之一,集联又是对联艺术中自具妙趣者,日后中国文学史若专设“对联”的篇章,论及集联一艺,必得由具体作品入手。以陈先生此跋语为是,近世集联之重镇由此可“二梁”并称呼?我想一定是。还如陈先生在“谁分、似隔”一联的跋语中自道:“余书本不足观,然得佳诗词,乘兴挥翰,则手心双畅……。”书家有文,是书法家的一个重要标志,故宋代大诗人陆游曾言:“君子之有文也,如日月之明,金石之声,江海之涛澜,虎豹之炳蔚。”陈先生的《沚斋词》早已蜚声吟坛,他是今之屈指可数的大词人之一,他的“文”是那么春风骀荡,光彩照人。陈先生作为文采斐然的书法家,以自家的笔法,书写自家的联语、诗文,一脉相承,一寓于书,喜怒哀乐,各尽其趣,诚乃快事一桩。陈先生是一个本色的文人书法家,他在“得佳诗词”中最大限度地开掘自己的书写理想、才智、追求,在本色的索解中尽情演绎个人的性情。他的字多取横势,此得之于北碑的底蕴,但以行意出之,碑帖之间的趣格相互循环、流动、化合起来,浑然成一个整体,声调铿锵,堂堂皇皇,气脉正,蕴涵深,真实地袒露了自己文人深致的心灵走向。陈先生此“作品集”中的大部分书作多少应文友嘱书的“酬答知己”之书,正是“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文兴书兴相遇之际,随时排遣、随时宣洩。仅此一点,足以令今之书坛无数之“謄文公”们望尘莫及、望洋兴叹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道统中,一向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我在《沚斋书联》中读到陈永正先生的自撰联语新作:“山川应数,凭大勇、竞赴严城,白衣多国士。日月齐光,布深仁、同纾世难,青史在民心”一联时,深感他为人为文为书的“底色”皆称“士气”充盈,传统意义上的“士”总有一缕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本能地有一份责任和担当。在这副联语的跋语中,陈先生深情地写到“庚子初春,国中大疫,各地医务人员自愿至武汉救灾,不顾一身之安危,此真国士也。天地正气,可与日月长存,孟子所谓浩然之气者也。历史无情还有情。有深仁者,必有后泽传诸后世,以劝时人,丰碑只在民心耳”。中国的文人总是这样,他们的“脐带”终究心甘情愿地连接在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在永远解不开的家国情怀冲动下,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使中国文化传统赖以不堕的精神力量历劫不磨,生生不息。人谓陈先生的诗词、书法皆体现的是磊磊落落的君子之气,确乎如是。他的诗词和书法在温柔敦厚中达到中和,不偏不倚,大人大度,究意于内在的持养,自然而然地展开。

陈永正先生的生命状态从来都是异常低调,为人低调,做事低调,乐享寂寞,不事张扬。这种发之于内的平淡力量,初看毫不起眼,却可以使他个人的锐思、锐气不断积攒、聚合,延续久远。陈先生的新著《沚斋书联》无疑是他平素善于养气而收获的一枚“佳果”,对之作“望气”状,足窥他艺事的文雅与清刚,此中自有一种打动读者心灵的力量。

猜你喜欢

联语陈先生书法
书法
永远的怀念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欣赏
老板不知银行新规 被工人骗万元
逃逸
切瓜分客
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
青藤书屋联语探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