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某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2021-04-24
(西安外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77)
升入大学,便进入了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新生面对生活环境的改变、角色的转变,可能会产生焦虑、迷茫、孤独等负面情绪,影响正常生活。通过调查明确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对其顺利适应变化,以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心态投入日常学习生活有重要意义。
一、调查概况
(一)调查对象
2019级7265名大一新生。
(二)测评工具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中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是由教育部思政司组织专家编制的,有三个筛查级别、22个维度指标、96道题目。三个筛查级别及各级别的指标:一级筛查(严重心理危机):幻觉、妄想状态和自杀意图;二级筛查:内化性心理问题和外化性心理问题。三级筛查(一般压力与适应困扰):学校适应困难、人际关系困扰、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恋爱困扰。
此量表通过对890名普通大学生和67名正在接受咨询的临床大学生样本进行预试,对另外810名大学生进行正式测试,以及多轮专家评估来检验和修订项目,形成的模型结构合理,拟合良好;量表各项目区分度良好,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咨询求助和未求助大学生在量表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有显著差异。该量表可作为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的测量工具[1]。
(三)测评的组织与实施
1.测评前的准备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成新生基本数据的获取、导入和问卷分配等工作;对所有新生班级辅导员进行测评工作前期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心理测评工作安排、要求及测评流程等。
2.集中测评
以学院为单位分配具体测试的时间区间,分批次进行测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一)2019级新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表1 2019级新生四类学生筛选率分布(N=7265)
调查结果表明,2019级新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7.9%,查阅文献得知,高校新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0%左右,27.9%属于正常检出水平;14.3%新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13.6%的新生存在一般心理问题。清华大学樊富珉老师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一书中提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与之相应的生理与心理发展课题。大学生处于青年期,心理学家将青年期称为人生发展过程中的“狂风暴雨”时期,也称为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大学期间大学生面临着艰巨的心理发展问题,他们需要在自我接纳、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异性交往等方面得到发展[2]。进入新的环境,面对角色转变、各种未知和不确定,新生很容易产生焦虑、茫然、孤独等不良情绪,但大多数新生都能够顺利度过适应期。
(二)严重心理问题症状、表现及程度(自杀意念和幻听、妄想症状)
表2 2019 级新生自杀意念和幻听、妄想症状人数(N=7265)
从表2可以看出,有重度自杀意念的学生占0.62%,有重度幻听、妄想症状的占3.23%。这部分学生测评结果确实存在精神病症状,但是否患病,仍需要转介至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断。虽然人数不多,但这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严重的心理危机,需要及时干预,排查精神疾病的可能性,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三)一般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及严重程度(内化性和外化性)
表3 新生心理症状及严重程度统计表(N=7265)
从调查结果看,新生的心理症状严重程度以轻中度为主,重度占很小一部分。其中内化性的心理问题以焦虑、社交恐惧、敏感、自卑为主,外化性心理问题以冲动、强迫、网络成瘾、睡眠困扰为主。内化性心理问题主要以情绪和性格特点为主,而外化性心理问题多表现为行为。重度样本数偏高的因子项目与前一年的相重合,排在前三位的因子是:焦虑、睡眠困扰和网络成瘾。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对于大学生普遍心理问题的可能原因,多倾向于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人格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这也提示我们,看待学生心理问题应有全面、系统、发展的视角。
(四)心理问题学生基本信息
通过了解心理问题学生的基本信息发现:影响约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前三个因素为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困难、童年的寄养经历,这与2018年得出的影响因素完全重合。这些基本信息都与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有关。从家庭的视角看,父母或原生家庭的子女养育方式,父母之间的关系等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产生影响。独断型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不让孩子自主做出决定,限制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因其非常严格,孩子可能在性格方面冷漠、胆怯、缺乏自信;溺爱型的父母,过于纵容孩子,缺乏必要的约束,可能会使得孩子任性。养育方式会影响孩子今后的社会性发展,比如新环境的适应和人际交往;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能存在自尊问题,在人际交往中较为敏感;有童年寄养经历的学生,可能缺乏自信,影响其发展人际关系及个人能力等。
(五)心理问题类型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采用访谈的形式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归类:
表4 学生心理问题类型(N=1038)
统计发现,在学生中存在的前三位问题是人际关系、学习心理、与自我相关。这一发现为开展相关主题讲座和团体辅导提供了依据,也为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提供了切入点。如表4所示,人际关系问题在心理问题中处于首位。进入大学,如何与同学、老师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中,人际问题是高频来访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一)提升辅导员心理助人能力
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一个部门的工作,需要联合学院共同完成,应帮助新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适应新生活。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为紧密,对学生的影响也更加深远,因此应根据需求加大辅导员的培训,以使心理育人者在心理危机的识别、初步处理方面获得专业、实用的指导,帮助辅导员在具体的学生工作中应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提升工作水平,促进学生心理素质逐渐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可加大团体辅导活动,改进活动形式,开发辅导员、积极心理学初级课程,逐步形成线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多角度、多渠道激发心理育人队伍的内在力量和心理助人能力。
(二)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
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能够让新生感到安全,因此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育人活动,帮助学生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感受到温暖,获得愉快的内心体验。学院可通过新生适应讲座、心理知识竞赛、趣味运动会、摄影展、手语操、心理情景剧、读书会、微电影等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另外,辅导员可从学生的现实问题入手,预防心理危机发生。如对家境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对存在学习压力的学生提供帮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编印心理宣传册、举办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特色体验活动等就学生普遍存在的人际、恋爱和学业问题,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升在校生活的幸福感。
(三)积极建设一支朋辈心理助人队伍
朋辈辅导起源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大学生在很多方面(如就业、情感、人际关系、学业)会感到迷茫,但很少主动寻求专业帮助[3]。朋辈之间因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接近,更便于交流,建立信任关系,获得帮助。建立一支由人生观积极、价值观和谐、人格特征完整、有助人爱心与态度认真的学生组成的朋辈心理助人队伍,能进行初步心理辅导工作,为周围存在心理困难的学生提供电话和网络在线的心理疏导服务,提高心理服务效率和覆盖面。另外,优秀的朋辈可起到榜样的作用,使问题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激发其成长的主动性。
(四)广泛传播校内外心理援助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调动多方资源。很多需要心理咨询服务的学生没有求助的原因在于不知道向谁求助,不了解什么是心理咨询,不确定心理咨询能否解决自己的困惑,等等。可见,如果能够把便于获得的、可利用的、可靠的援助资源推荐给学生,那么就能够帮助到更多的学生。校外的优质心理援助资源同样可以利用,比如危机干预热线等,当学生不便利用校内资源时,可以从便捷的校外资源获得帮助。因此,辅导员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将各类优质的心理援助资源提供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可以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心理类课程、官网官微宣传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让学生看到身边的心理援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