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书记”的故事
2021-04-24白秀平
○ 白秀平
三十多年前,王民同志先后任临汾地区行政公署专员和临汾地委书记。期间,我在他身边工作了三年多。他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终身。今天,我就以“老书记”尊称,讲讲当年与他共同亲历的一些故事。
“愿意你就留下来吧!”
1984 年秋,我大学毕业分配到省劳动局办公室工作,当时“老书记”任该局副局长。第二年冬的一天,局长王良厚叫我到他办公室吩咐说:“王民同志一两天要到临汾地区工作,你去送送他,帮他拿拿东西,安顿一下生活。”我当即爽快答应。第二天我即到“老书记”办公室帮助收拾文件资料。第三天就从太原赶赴临汾。地区行署副秘书长王效孔同志带了一辆皇冠车来接,我坐前面,副秘书长和“老书记”坐后面。车里密封好,又吹上暖气,我一路满头大汗。第一次坐小轿车,我真不知道还能关暖气。第三天,“老书记”正式征求我工作意见时说:“愿意你就留下来吧!”我表示同意后,“老书记”便向组织说明情况。这样我就很自然地走到了领导身边。
一年“三搬家”
我们刚去时住地区宾馆,在这里开始了接谈、汇报、看文件材料等熟悉情况的前期工作。第四天,行署办领导告我,“老书记”办公室已安排好,明天就可去办公室上班了。那天早饭后,我和“老书记”一前一后步行到办公室。办公室是行署大院西楼三层的一个套间,“老书记”在里间,大约十二三平米;我坐外间,有七八平米。
在宾馆住了不足十天,“老书记”嫌住宾馆房子贵、花钱多,要求从宾馆搬到办公室住。我立即找秘书长汇报。行署办当天即给“老书记”办公室摆了一张1.5×2 米的大床,我的折叠行军床放在外间门边上,我们当天就住办公室了。两人住里外间很不方便,我老担心打扰“老书记”,晚上睡早了不礼貌,睡晚了怕声响,即便床上翻个身,也怕“吱扭”声传进里间。这样坚持了三个月后,我才搬入另外一间办公室住下。
住到办公室后,我们买好菜票饭票,一日三餐在机关食堂就餐。开始“老书记”坚持与大院职工排队从“窗口”买饭菜,但因大家都对“老书记”反复谦让,反而增加了管理麻烦。食堂就在饭厅的一个角上,用三块屏风围出一个放小桌的地方供“老书记”就餐,我仍在外边排队打饭。后来秘书长要求我招呼“老书记”点菜点饭、与食堂沟通等,我才上了小饭桌。每日三餐之后,我就陪“老书记”在院里散步。办公室和食堂都在一个院,每天“两点一线”倒也方便。
在办公室住了近一年后,行署给“老书记”安排了一套周转公寓,是个联排独门独院的二层小楼,上下楼层加起来面积大约100 平方米,我随“老书记”搬去同吃同住。“老书记”爱人来看望时,我再返回机关院食宿。至此,一年三搬家,我们在反复收拾衣服及用品的忙碌中总算把生活稳定下来。
一节“三退礼”
那段时间,上班在办公室办理公务,下班在公寓处理家务,每天不停地接待来宾,端茶倒水、迎来送往,一遍又一遍说着客套话,我很是疲惫,这还是次要的,主要是第一次遇到了“退礼”难题。一般送礼的只要我们态度坚决,还是可以当下退走的,遇上特殊情况就为难了。有三件事记忆深刻。
一是退苹果。那年腊月,一个县领导晚上来家,“老书记”在客厅与他说话。他的司机把一箱苹果放在院里墙角暗处。送走客人,我去锁大门时才发现这一箱苹果,“老书记”严肃要求退回。我连续三天给这位领导打电话,当时各县还在使用座机相互中转接线,这位领导每次接电话都很生气,最后一次告我:“你去垃圾箱倒掉就行了,别再打电话了。”一天午饭时,我委婉地向“老书记”汇报:“人家不配合,我实在退不回去了。”我随即建议说:“反正咱俩也要买苹果吃,索性给他捎点钱算了,苹果留下咱俩吃了吧!”“老书记”勉强同意了,却再三强调不能少给钱。后来我估摸当时市价,在信封里装了10 元钱,借开会之机给了这位领导。他当时斜着眼咧着嘴说:“你这秘书当得真好!”我们两人都难堪地苦笑一声,才算完结了这件事。
二是退牛肉。那年腊月中旬,宾馆经理给我们送来了加工卤制的牛腱肉,足有三斤多,看着鲜闻着香,我就收下了。中午吃饭时我正要切盘,忽然想起要先给“老书记”汇报。不想“老书记”立即变了脸,坚决不准吃,要求我原封不动立即退回。我顾虑宾馆经理常见面,怕难堪,所以勉强答应抽空送回去,“老书记”看我态度暧昧,要求立即送还。无奈,我只好放下饭碗,骑着自行车赶到宾馆退还了牛肉。现在想来,我仍然十分佩服自己服从命令听指挥的修养,要不,真想在路上找个僻静地方,偷偷撕下一大块,满嘴啃几口堵堵口水解解馋呢!
原临汾地委书记王民在基层调研
三是退花生。临汾某局的一位领导与“老书记”是故交。那年腊月,他拿了一小口袋约有五六斤炒熟的花生送来,要我放在客厅招待人。“老书记”坚决不要,双方立即僵持住了。为缓和气氛,我就说:“你们先谈工作,这个我处理吧!”两人就不再争执聊开工作了。期间又有一批人上门,“老书记”正和来人打招呼,这位同志却趁机溜了。我追到大门口要他带走花生,他却一边挥手一边小跑了。东西放在客厅,“老书记”经常催促退回去。我打过几回电话,他都生气地说:“吃个花生能有什么问题?”我也多次闻到炒花生的那股“糊香味”,有点馋,无奈“老书记”就是不让开口不让吃。到年根准备回太原时,“老书记”又提起花生的事说:“今晚咱俩到他家串个门,顺便把花生送回去。”我当然高兴了。饭后,“老书记”在前,我提着花生袋在后,到这位同志家串门。一家人见领导上门,本来欢天喜地,一见我提着花生袋,气氛立刻变得紧张尴尬起来。好在大家相交多年,局面才勉强应付下来。三十多年后,我和“老书记”聊起此事,他也觉得当时处理方法简单了点,本来双方都是好心好意,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也是那年春天的一个星期天,我正在市场摊上挑选鸡蛋,平时相处很好的县委王书记正好路过,就从车上下来问我干啥,随后要求到他家里取鸡蛋。我不去,他不允,执拗了好一会儿,我无奈坐上车,取回了白色柳条编的一小篮白皮鸡蛋,大约有四五十颗。“老书记”听我汇报后又“挖苦”说:“小白真长本事了。刚学会退掉登门送‘礼’,又学会上门去取‘礼’了。”为此事,我多次作了检讨。
围炉话“桑麻”
“老书记”很重视调查研究。一般周六上午处理完公务,下午即往县里走,周日下午再赶回机关,就能把一个县的情况基本掌握了。记得那年正月,我们周六晚上赶到翼城县调研,周日上午县委书记武伯琴和县长都是披着一件蓝色的棉布短大衣,腋下夹一个32 开黄色牛皮纸封面、边角已卷起的小本子,一前一后到“老书记”住的房间汇报工作。火炉上放着一个水壶,壶里的水吱吱冒着热气,偶尔还顶起壶盖响起“哒哒”声。火炉盖的四个角上,分别放一个茶杯,茶杯里放一块当地百姓习惯喝的“砖板茶”。用茶壶里开水冲茶,杯子里立刻呈现黑红色,散发出浓浓茶香味。武书记手拿捅炉子的铁火柱,一会添炭,一会漏灰,一会添开水,还不耽误滔滔不绝的汇报,县长不时作补充说明。书记县长相互提醒、相互补充、相互核对情况,无拘无束,没有任何忌惮。一上午时间,两人如数家珍,把这个产粮大县小麦返青、春耕春浇、降雨墒情,各种作物播种面积,化肥磷肥氮肥、种子农药农具等调拨购置情况,以及农民想法、困难问题及建议说得清清楚楚。没有会议室,没有麦克风,没有座签,没有材料,但情况摸得透,交流谈得深。我至今仍佩服当时地方干部的能力水平,一个小本子,一副憨厚样,他们胸中装着百姓多少事情啊!
聊到兴致处,武书记把招待所长叫来,让他下窖取一簸箕红薯来。书记按红薯个头排开埋在炉膛底部,再把炉膛里快燃尽的炭火捅漏下来烘烤红薯。约摸半小时,就闻到烤红薯的香味。书记用火柱拨拉出红薯来,用手拍打拿捏红薯的软硬程度,再张嘴吹走表皮的炉灰,小的红薯整个拿着吃,大的掰开几块分着吃。不用洗手,不用餐巾,甚至不用剥皮,烤红薯的浓香至今仍回味无穷。
那年到洪洞县调研,县委书记王兆善也是用聊天方式很快把全县情况说得清清楚楚。及至中午,他把招待所长叫到跟前,没有吭声,只将双手拇指食指张开头顶头,比划了一个“圆”,吃饭时端上一只洪洞特产大甲鱼。王书记把甲鱼盖掀起送给“老书记”吃“裙边”。我第一次吃甲鱼,很纳闷王书记不挑厚肉单挑盖,事后才知这个动作是地方习俗对“老书记”敬重“上看”的表示。那时候到县,都是百姓饭菜,没有海鲜,很少吃鱼,都是牛羊猪肉搭配,但盘盘碟碟品多量大,“老书记”深感不安。他思考了一段时间,发明了一种简单节约、防止浪费的吃法,即上桌“先催要主食,可挡住上菜”。他说,主食一上桌,后面的菜就不好意思往上端了。
探索实践小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在我印象中,“老书记”从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开始专注于小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实践。其理论核心有两个方面:一是发挥资源优势。要最大限度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发展最适合的产业,以最大的相同性划分规划区域,在同一区域发展最优势的产业。二是转变政府服务。政府的支持服务要围绕主导优势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以此扩大规模效应,提高专业化水平,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这种理论,是对我国几千年小而全、大而全小农经济理念的直接挑战。
小区域经济理论是动态性开放式的,是发展变化的。区域经济的产业产品结构会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呈动态性。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新消费需求都可能使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如地膜覆盖、大棚培育、无土栽培等新技术,都会影响改变区域内的产业产品结构。临汾地委、行署联合发下文件,在全区全面推进小区域经济发展。全区划分了168 个区块,实施6 业29 项经营内容。“老书记”特别要求在区域之前加上“小”字,即小区域经济,以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小区域经济理论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一是较早引导人们从传统生产经营模式解放出来,重视研究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二是政府服务杠杆要从面面俱到转向服务重点、服务优势、服务高效。三是用小区域经济实现地方产品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努力实现抱团参与市场竞争,对当时当地加快脱贫致富、改进完善政府科学指导和高效服务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批区域特色经济迅速蓬勃发展起来。
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王茂林同志一直关注临汾地区的小区域经济发展问题。1988 年5 月22 日,他在《山西日报》第二版发表了《建设区域经济,实行科学指导》的署名文章指出:“我看了各类小区域经济建设后感到,这是深化农村改革,实行科学指导的一条好路子。”“农村第二步改革,改什么,革什么,怎么改,怎么革,如何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这是一个新的课题,各地都在实践中探索。临汾地区提出建设农村小区域经济,以此推动农村第二步改革,走出了一条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商品经济,使农民尽快富裕的新路子,为农村第二步改革提供了经验。”“老书记”在小区域经济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上持续努力,作出了积极贡献。1989 年2 月17 日,他在新华通讯社主办的《内部参考》第13 期上发表《山西临汾地区发展小区域经济的调查》,随后在《半月刊》以及《财金贸易》等刊物上发表多篇署名文章,1990 年6 月,东方出版社出版了王民主编,马洪、苏星、廖季立题词,原省委书记李立功作序的《农村小区域经济》一书,这些都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临汾地区发展小区域经济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临汾地区的小区域经济发展与后来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实现了顺利过渡,一体化发展。现在看来,三十多年前的这些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其大方向坚持了规模经营、商品经济和市场化趋向,与现在中央提倡的山水林田湖草统筹协调、和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当时临汾行署办副主任于德全同志对此理论的跟进研究颇深,多次参加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
自己事自己办
“老书记”常讲,自己的事情自己办。他的衣服脏了,从不让工作人员帮忙,坚持小件自己洗,大件回家交爱人洗。我俩三顿饭主要是午饭时间紧张。一般上午下班前我先早走一会,到市场上买好菜,再赶回家捅开火炉做饭。那时没有天然气、煤气,也没有电磁炉灶等,做饭全靠火炉。我每天最操心的就是焖好火炉。“老书记”厨艺精,尤其面食做得很好,拉面条、揪面片、掐疙瘩、拨鱼鱼、剔八股、抿疙蚪,只要他一上手,锅里就会浪花奔涌,面食翻滚,我再插不上手了。虽然只有两个人的饭,我们常常做得热火朝天。每月“老书记”工资发下来,我要先把家用、伙食和下乡交费等拉个清单全部扣除,余下的钱再交“老书记”,这是“老书记”定下的规矩。我说:“我吃得多,应该多负担点。”“老书记”说:“你吃得多,我吃得细,扯平了。”我俩三年“一锅饭”,生活开销都是二一添作五平均负担。
我们公寓小院里有块不足一分的菜地,由于施工碾压和黄黏土质,板结严重不能耕种。我就利用“老书记”回太原开会两天的时间,拉上小平车一天跑了八趟,到宾馆后面猪圈里把圈肥拉回来。大门口有台阶小平车进不了门,我就一桶一桶地把肥倒回院摊在地上,用铁锹深翻两遍。尽管我有“老农”功底,两天劳动也差点累趴下。事后有人说我太实诚,完全可以找人帮忙,但我深知“老书记”自家事自己干的要求。我平时在市里联系工作,一般不敢动用公车,大都是骑自行车自己跑。
教我写文章
“老书记”年轻时给一位副省长当过秘书,自身训练有素,尤其是政府文案工作,实属全能高手。我长在农村文盲家庭,高中毕业当农民,大学毕业进机关,对党政工作纯属“门外汉”。当时临汾地区有十七个县,三十多个局,六七十个企事业单位,每天的信息简报、请示报告、文件文稿像雪片一样飞来,再加上会议文件、招待接待等公务活动和源源不断的上门访客,我开始每天应接不暇,疲于奔命,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还在住办公室时的一个晚上,“老书记”打开文件柜看我如何处理文件。当看到堆了一柜子无头无序、杂乱无章的文件材料时,“老书记”笑着说:“怪不得来的同志都说情况报我了,我却不知道,原来你都锁这里了。”他就教我文件材料如何分类,如何划分轻重缓急,哪类要立即报他,哪类要特别提示,哪些要抽空向他摘要报告,等等。经“老书记”指点后,我的工作才逐渐有了头绪。之后,我在陪同散步时,也慢慢学会摘要报告鲜活情况了。
“老书记”写文章本事很过硬。给他当秘书前,我曾在报刊杂志上学过一些他的署名文章,对他的理论功底、逻辑思维、朴实文风和精准简练的文字功力很是叹服。一次,他针对我写的文章作了剖析后指出:“你要好好研究学习《人民日报》的理论文章和国家、省委文件。好的文件文章全篇没有废话空话套话,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及至再往下分,逻辑分明,思路清晰,互不交叉重叠。即使每个自然段里的每句话,也是有逻辑和呼应关系的。要学会总结提炼概括的真本事,用最简洁的文字把事情说清楚。”“老书记”的一番话,使我这个学中文的忽然开了窍。三十多年来我经常思考揣摩“老书记”教诲,悟到了很多东西,收获很大。现在粗略统计,我直接或牵头代省委省政府起草的文件近50 个,我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理论文章40 多万字,发表散文10 多万字。随着工作磨砺,跟着学着“老书记”,我也深深爱上“文案”工作了。
绝不允许搞特殊
“老书记”给我划了三个杠杠,是必须严格遵守的。
一是必须付餐费。我和“老书记”除在机关食堂和家里做饭自己花钱外,“老书记”在宾馆公务接待陪餐也要自己交费。我曾与“老书记”讨论,如果有人负担不起陪餐费,不参加公务活动行不行?“老书记”说:“不行,至少我不行。”同时也告我:“你凡是上桌吃饭,也要交费。”那时领导秘书随同参加公务接待,一般是端一碗类似现在的“盖浇饭”,蹲在背角地方吃完了事,但偶尔也有上桌吃饭时候。
“老书记”到县里调研,吃饭也要按标准交费。有一次,一位领导路过隰县,要在午饭后返太原,我随“老书记”赶去接待。按惯例领导饭后稍事休息再出发,这时我正好交费。那天可能有急事,领导饭后出门就上车,我们也跟上带路。返回路上,“老书记”突然问我:“今天饭费结算了没有?”我说时间仓促没来得及结算。“老书记”很不高兴,一路上边打盹边调侃我:“小白学会白吃了!”“小白吃饭不交费!”我一路作自我检查,表示尽快捎钱办好。最后还是我拿着县招待所饭费收据单才向“老书记”交了这个账。还有一次,也是在县招待所,吃完饭我即找人交费,当时各县招待所大都住平房,好不容易找到财务室,工作人员已下班了。我又急忙找县领导把人叫回来。在交费开收据时,这人很有牢骚地嘟囔道:“现在谁还交饭费,多大的事,这也值得我跑回一趟!”我现在手里仍有临汾宾馆和市县招待所40 多张交费收据,这些都是当年经“老书记”审核过的。
二是绝不收礼品。“老书记”从临汾回家,从来都是先到办公室处理一些公务后,才从机关大院上车。从办公室带出的公文包,一定要求司机放在后备箱。后来我才理解“老书记”的用意,当时有些领导出差,专车后备箱带点地方土特产是常有的事。“老书记”就是要让送行的同事看看后备箱是否空着,这当然更多的是对我的监督。一次从县里调研回来,司机在后备箱里拉回了一点县上土特产,“老书记”很生气,严令司机立即返回县里退还。
我跟“老书记”三年多,收到最贵重“礼品”是一块价值15 元的腈纶毛毯。那年底,地方财贸系统召开表彰大会,受表彰人员发腈纶毛毯。会后,财贸办领导到我们住处送来两块说:“你俩住单身,晚上压被子。”“老书记”坚决不要,我无奈又从中周旋劝解。最后商定,毛毯先留下压被子盖,等我们离开时再退回。后来,我和领导调动离开时,都将毛毯退还。
20 世纪80 年代王民的交费收据
三是绝不假公济私。那年冬天,一对大学同学要回临汾办婚宴,给我提了两个要求:一是买几条当时风行的红“牡丹”和黄“凤凰”香烟;二是必须参加婚宴。两个要求并不过分,但我却犯了难。先是买烟的事儿,我不敢给“老书记”汇报。实在无奈,只好找了行署办财贸科长帮忙,他说婚礼前一天晚9 点左右商业局才能送到烟,同学听说后很不高兴:“这不是欺负人吗?”我实在不能作任何解释。其次,我去参加婚宴,“老书记”午饭怎么办?那几天,我一直盼望上边来领导,“老书记”有了陪客请客公务安排,我就能解脱出来,最终也没等到。我只好在同学婚礼的上午,先买菜剁馅儿,找人帮忙包好饺子,烧好开水,请我的科长中午去招呼“老书记”吃饭,我才得空参加婚宴。
在“老书记”身边工作的第二年,我要准备结婚了。婚前回老家,父母为我东挪西借凑下500 元钱,让我回太原安家娶媳妇,走时我又偷偷给父母炕席下留了100 元。对象提出结婚时想买台电视机和一辆女式凤凰自行车,我再三考虑,不敢全给“老书记”汇报。最后我只给“老书记”汇报想买台电视机。“老书记”沉吟一会儿,没有直接回答,到第二天中午吃饭时才告我,你和商业局联系买一台吧!凤凰自行车成了老婆的一大憾事。
办婚礼时,“老书记”不仅送了纪念品,还又严肃地谈了一次话,告诫婚礼一定要简办。我和爱人及送亲大人坐着尘土飞扬的公共汽车颠簸一天,到傍晚才赶到县城。在县城供销社小招待所住一晚,被子黑到油光发亮,不能宽衣坐了一晚。我村不通公共车,第二天又搭了一辆工具车才回到我家小院办“婚礼”。我结婚都是从市场上买的“双头凤”香烟和“六曲香”白酒,饭菜全是自己家里做的。现在想来,十分感谢“老书记”教育和丈人丈母娘宽厚仁慈。
不放过“小苗头”
那年夏天,也是一位领导路过临汾回太原,午饭后在宾馆稍作休息,“老书记”也在另一房间休息。秘书没有房间,我只好在宾馆大厅里坐着熬时间。期间值班的几位服务员就和我凑在一起聊天,年轻人有说有笑,比较热闹。等送走客人返回办公室,“老书记”关上门把我狠狠批评了好一顿,主要是批评我和女服务员凑热闹、扯闲话、开玩笑,火气大得很。当时我猜想,可能是因为我们说笑声音大,影响“老书记”没睡着觉发火的。后来我才进一步理解到“老书记”借题发挥的真实本意。当时我是27 岁的单身,“老书记”怕我在生活作风上走偏路,借机着意整肃修理我的。说来也是,之后几十年,我似乎有了一种心理障碍,凡是与不熟悉年轻女同志接触交谈,头上总是冒冷汗。“老书记”的严苛批评,使我警钟长鸣受益至今。
绝不向组织伸手
“老书记”党性组织纪律性很强。在临汾工作期间,多次参加所在党支部学习。那时报刊很少,记得有一次,他指着桌上正在学习的《支部建设》杂志说:“支部建在连上,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发挥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做好工作至关重要。《支部建设》是省委创办20 多年的党刊,临汾的基层党支部要好好学习省委党刊《支部建设》上刊发的重要文章,这对做好我们的各项工作都有帮助。”“老书记”在管干部、抓班子、带队伍上很是过硬,公开公平透明,民主集中制原则遵守得很到位,尤其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他在省劳动局是主管劳动招工计划的副局长,他家侄男侄女及外甥均未占过一个招工指标,家人至今仍有怨言和不解。
我在领导身边先任副科长,后任正科长,均是在秘书长请示领导,领导表示不急于解决的情况下,秘书处考虑工作需要开会决定的。我从“老书记”身边调到省局任主任科员,是在党和人民长期培养和教育下,成长为正厅级领导干部。“老书记”从不向组织开口讲自己的事,我也从未向“老书记”要求过自己的职务,“老书记”也从未向组织为我说过情。我们几十年情同手足、亲如父子。现在,我经常陪88 岁高龄、关心国是的“老书记”聊天。每每谈及过去现在未来,“老书记”总是满脸红光。他激情颂扬当今盛世,无怨无悔自己的人生年华,心态平和,一脸满足。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导,古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感慨,依然像汹涌澎湃的春潮激荡在老人胸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