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么睡,才是睡得好

2021-04-23黄庭

风流一代·青春 2021年4期

黄庭

病了才能多睡?

今年3月中旬的某天晚上,本该准时出现在直播间里的薇娅,突然消失了。她在微博上抱歉地向大家解释,自己住院了,膝盖半月板受伤,需要动手术,还安慰关心她的粉丝:“不过一切安好,过两天见。”

这是以敬业著称的薇娅,在高强度直播工作的5年中,第一次因为身体“败下阵来”。微博留言里,她的好友、主持人李静给她留言:“趁机多睡。”

真不容易,她终于有机会,可以多睡睡觉了。

人的一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生命是在睡眠中度过,这个说法并不夸张。可人们对睡眠的认识与重视程度,远远没有与其实际的重要性相对等。现代人或是晚睡,或是失眠,各类睡眠障碍现象相当普遍。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年轻人属于“萤火虫”群体,数据有其可靠性。

然而,将此群体的形成归之为“主动加入”,未必准确。

从个体的生存竞争,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快节奏、多元化生活形态,都决定了晚睡成为多数人别无选择的现实。学业任务之重,学子们不得放松,职场上“996”到“007”乃至“365”无休的工作模式,都使得涉身其中的人们上足了发条往前赶。

从人类文明发展与社会形态变化的角度来看,这也是正常现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农耕时代人们普遍的生活节奏。那个时候晚上不早早睡觉,要么瞪着眼睛看星星,要么浪费火烛,难得有个青年“凿壁偷光”一回,就扬名天下了。

如今呢,太阳下山了,天和地还都是亮的——城市亮化工程成果显著,再宁静的乡镇,也还有几星路灯彻夜长明。即便家里窗帘紧闭,各类电器乃至Wi-Fi之类的指示灯,都在以微光提示着咱们,现代生活的信号保障,是正常运转的。

早期电视信号刚出来时,曾有人反对将基站装在自家附近,说干扰睡眠。如今各种信号铺天盖地,大家习惯了。是否影响睡眠呢?不用问基站,每个人看看自己日常手机使用的情况就了解了——我们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奉献了更多时间与精力给到这些成果。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日子,回不去了。城市的夜越来越晚了,快要连到白天了。每天8小时以上的充足睡眠,对于都市人来说,几乎快成为久远的传说了。

睡眠时间不是绝对的

何谓充足睡眠?时长的说法只是个参照,并不适用所有个体。缺乏规律作息,熬夜且透支健康的人们,无论出自何种原因,日积月累地打疲劳仗,对生理机能与心智状态都是极大的损害。职场上时有“过劳死”“猝死”之现象,究其原因,多与缺觉有相当大的关系。当我们从理性上认识到睡眠对人体机能运转的重要作用时,乃可明了,在个人发展与身心养护之间,取乎中道,持衡而行。

中医有云: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凡人有病,莫不强调要卧床休息。大病住院,也是要先配床位。为什么?因为睡下来了,诸事不做身心安顿了,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之功能运转,才可以恢复正常乃至提升效能。

有些心理疾病,甚至是强制性睡眠就可以治愈的。有“森田疗法”专治青少年厌学症,具体方法就是,讓厌学者卧床休息,除了吃喝拉撒之外,一概不许离开床铺。与此同时,也不许接触其他任何信息,没有手机、电脑,没有书籍文字,也没有人聊天。是的,照顾者只提供基本饮食以及最必要的信息交流。

这样三天下来,厌学者得到充分休息,同时也无任何信息干扰,宁静,乃至后来会有些无聊,于是,再看到文字,感觉好亲切,就不厌学了。

此法重在实施得当,原理其实就是利用人体机能特征,针对“厌学”的心理,反其道而行之——一条道上走过头了,往回走就是了。躺下来不读不看不听不聊,好好地睡觉,最大限度减少生命消耗,身心安静下来,人的呼吸与心跳节奏都会变得平稳有序,趋于常态。而人体单位时间内心率随呼吸变化而产生的曲线,又是衡量“心率变异指数”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数,也是直接决定了人体心脑血管功能相关的生理状态与运作水平——常规的药物,只是控制表面现象,却不能解决现象发生的根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安眠药了,强制入睡,却无法提升单位时间的睡眠质量,也不能让你下次不失眠——此谓治标。

如何治本?有些人以为吃营养品之类可以补充能量而后减少缺觉带来的影响,也有人干脆以咖啡之类提神,回避困的感觉。显然,这些都非长久之计,且因为不在现象产生的根本处起作用,总有“失效”的那天。而到那时,其负面作用也已经形成了。

到头来,如果上天还给机会疗愈,不可或缺的,还是“睡补”。到了睡补也不起多大作用时,那说明自身的生理机能运转已经消耗太多,不易恢复常态了。怎么办?多睡加上调和均衡的饮食营养,再加上安定的生活环境与良好的情感支持系统,可使得治疗或曰恢复过程顺畅一些。可上述条件,对于现代奔忙着的职场人士来说,谈何易得?

许多亚健康与生病人士一边工作一边用药,明明知道最好的治疗方案、恢复健康的良法,却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去达成。疗愈之路,其道甚艰。

如何正确地睡

不论学子还是职场精英,在既有作息节奏中尽可能多些睡眠时间,只要想做,总还是有努力余地的。此外,也有许多提升单位时间睡眠质量的方法可供选择。比如睡眠用具的选择和睡眠环境中光与色的布局,如何符合人体需求;冬天上床前,手脚冰冷的情况有无改观;夏季入睡前,空调温度是否适宜,是否调为睡眠模式。上述种种,调整到位了,睡眠质量就会好转。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睡觉之前要“先睡心,后睡眼”(语出宋代周密《齐东野语》),指人心神宁静,才能进入良好的睡眠状态。中国历史上道家修成者张三丰先生更有《睡仙功》一诗留世,其中有“莫散乱,须安恬”之类,同样是将入睡者心神安宁、气息匀长作为具体方法,上升到了拓展生命功能的高度。

以此来检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睡觉之前多数在做什么?刷手机刷到困了才睡,或是干脆刷到兴奋了直接失眠,哪里还有“睡心”之说呢?

如此状态下睡眠,首先是不易入睡,其次是难有深睡,当然睡眠质量也不高了。

如果有仪器来实时监测这种状态下的心率变异指数,其心率与呼吸节律,也必然是随情绪起伏与注意力变化而变动不息的。这些指数不稳定时,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修复功能就无法充分启动,所谓的“休息”和“充电”之类,其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以此来理解长期睡眠不足或是睡眠障碍对心脑血管疾病乃至抑郁情绪之类的影响,就容易多了。所以,少年、青年、中老年们,人生不同阶段固然有各自的任务目标,可达成这一切的基础,归根到底,无非还是为了自己的身心安顿、宜居当下。睡眠如此重要,千万重视。那种“舍不得短眠而被迫长眠”的悲剧,是我们所不愿再见的,那么,立足自身实际情况,有序改进睡眠质量,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编辑 郑儒凤 zrf91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