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 年广东省河源市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2021-04-23王海黄丰光杨芬叶玲吴曼菊陈俊虎龚丽芬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河源市乙肝流行病学

王海,黄丰光,杨芬,叶玲,吴曼菊,陈俊虎,龚丽芬

1.河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河源517000;2.广东省生物制品与药物研究所,广东广州510440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于感染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性疾病。我国是HBV 高感染国家,乙肝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疾病。据报道,2016年全球HBV 携带者2.92 亿人,约占全球人口总数近4%,目前药物仅能缓解乙肝症状,尚不能根治;全球每年约60 万人死于慢性HBV 感染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等更严重的肝脏疾病[1]。我国于1992 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2002 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2005 年制定了《2006 — 2010 年的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2007 年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2009 — 2011 年,实施为 6 800 万名15 岁以下儿童(1994 — 2001 年出生的未完成全程免疫的儿童)补种乙肝疫苗的重大公共卫生项目。通过这些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控乙肝措施,我国5岁以下儿童慢性HBV 感染率降至1%以下,提前实现WHO 西太区提出的至2017 年将5 岁以下儿童慢性HBV 感染率降至1%以下的地区控制目标[2-4]。按照WHO 提出的2030 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至2030 年,5 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率要控制在0.1%以下[5]。

本文以2018 年广东省河源市3 个监测县(区)医院纳入的300 名门诊患者或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其HBV 标志物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进行分析,了解河源市人群的免疫水平,及时发现免疫薄弱人群和疾病传播流行隐患,为制定免疫规划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河源市随机抽取3 个县(区)作为监测县区,在每个县(区)随机抽取1 家综合医院 /乡镇级医院作为监测点。在每个监测点随机抽取符合年龄段要求的100 名门诊患者或体检人员(诊断为免疫抑制相关疾病的患者除外)作为调查对象。同时,收集调查对象的性别、出生日期、户籍等基本信息。全市共抽取300 名调查对象。

1.2 血样采集及处理 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4 mL,置统一的非抗凝血管中,管上分别粘贴条形码。分离血清,不少于2 mL,置冻存管中,管上粘贴对应的相同条形码,统一置-20 ℃冰箱冻存。所有样本采集工作完成后,在河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进行血清学检测。

1.3 检测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试剂进行 HBsAg、HBsAb、HBcAb 定性检测,试剂由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具体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SPSS 20.0 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性别、不同年龄组HBsAg、HBsAb、HBcAb 阳性率之间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间进一步采用bonferroni 法进行两两比较。

2 结 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共调查300 人,年龄在0 月~78 岁,平均年龄(9.94 ± 13.07)岁。男性 188 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2.67%,女性122 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0.67%;男女性别比为1 ∶1.54。其中HBsAg、HBsAb、HBcAb 阳性率分别为 5.33%(16 / 300)、67.33%(202 / 300)和 44.33%(133 / 300)。

2.2 HBsAg、HBsAb 和 HBcAb 阳性率性别分布 188名男性中,8 人为HBsAg 阳性,阳性率为4.26%;125人为HBsAb 阳性,阳性率为66.49%;85 人为HBcAb阳性,阳性率为45.21%。112 名女性中,8 人为HBsAg 阳性,阳性率为 7.14%;77 人为 HBsAb 阳性,阳性率为68.75%;48 人为HBcAb 阳性,阳性率为42.86%。性别间 HBsAg、HBsAb 和 HBcAb 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 1.16、0.16 和 0.16,P 分别为 0.282、0.686 和 0.691)。

2.3 HBsAg、HBsAb 和 HBcAb 阳性率年龄分布 各年龄组HBsAg 阳性率在0% ~75%之间,15 岁 ~<20 岁组HBsAg 阳性率最高(75%);其次为20 岁 ~ <25 岁(33.33%)和 30 岁 ~ < 35 岁组(25%)。将年龄分为0 月 ~<5 岁、5 岁 ~<15 岁和15 岁 ~<79 岁组,HBsAg 阳性率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3.02,P < 0.001)。HBsAb 阳性率在30.77%~100%之间,0 月~<6 月、6 月~ < 1 岁、1 岁~ < 2 岁、2 岁~ < 3 岁和 3 岁 ~ < 4岁组人群HBsAb 阳性率均维持在80%以上,随后下降,35 岁 ~<40 岁和40 岁 ~<45 岁组又升高。将年龄分为0 月 ~ <5 岁、5 岁 ~ <15 岁和15 岁 ~ <79 岁组,HBsAb 阳性率均先降低再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38,P < 0.001)。HBcAb阳性率在0% ~80%之间,15 岁 ~<20 岁组最低(0%),35 岁 ~ < 40 岁和 40 岁 ~ < 45 岁组最高(80%)。将年龄分为 0 月 ~ < 5 岁、5 岁 ~ < 15 岁和15 岁 ~<79 岁组,HBcAb 阳性率均先降低再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82.13,P <0.001)。见表1 和表2。3 个年龄组利用Bonferroni方法对α 进行重新规定,得到α′为0.0166。经过任意两个率间进行比较得知:0 月~<5 岁与15 岁~<79 岁组、5 岁 ~ < 15 岁与 15 岁 ~ < 79 岁组组间HBsAg 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7.91和 14.56,P 均 < 0.001);0 月 ~ < 5 岁与 5 岁 ~ <15 岁组组间HBsAb 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2,P < 0.001);5 岁 ~ < 15 岁与 15 岁 ~ < 79岁组组间HBcAb 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7,P = 0.002)。见表3。

2.4 人群中HBV 血清学3 项指标组合模式 根据HBsAg、HBsAb、HBcAb 3 项血清学指标不同组合模式,本次乙肝抗体水平调查共检出HBV 感染8 种组合模式。其中模式1 检出率最高,占该人群总检出模式的 36.67%(110 / 300),其次为模式 2、3 和4,分别占 28.67%(86 / 300)、16.67%(50 / 300)和 12.67%(38 / 300),这 4 种模式总计占 97%。见表4。

表1 2018 年河源市调查人群HBsAg、HBsAb 和HBcAb 阳性率各年龄组分布Tab.1 Positive rates of HBsAg,HBsAb and HBcAb in population at various ages in Heyuan City in 2018

表2 2018 年河源市调查人群HBsAg、HBsAb 和HBcAb 阳性率3 个年龄组分布Tab.2 Positive rates of HBsAg,HBsAb and HBcAb in populations of three age groups in Heyuan City in 2018

表3 3 个年龄组间 HBsAg、HBsAb、HBcAb 阳性率两两比较(P 值)Tab.3 Pairwise comparison of positive rates of HBsAg,HBsAb and HBcAb in three age groups(P value)

表4 人群中 HBV 血清学 3 项指标(HBsAg、HBsAb、HBcAb)8 种组合模式Tab.4 Eight combination profiles of HBsAg,HBsAb and HBcAb in population

3 讨 论

1979 年我国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HBsAg 阳性率为8.75%,HBsAb 阳性率为 3.35%[6]。1992 年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群HBsAg、HBsAb、HBcAb 阳性率分别为 9.75%、27.42%、49.81%,其中 5 岁以下儿童 HBsAg、HBsAb、HBcAb 阳性率分别为 9.67%、15.75%、30.08%[2]。1992 年广东省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HBsAg、HBsAb、HBcAb 阳性率分别为 17.85%、31.67%、55.61%。2006 年中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 ~ 59 岁人群 HBsAg、HBsAb、HBcAb 阳性率分别为7.2%、50.1%、34.1%;其中1 ~4 岁人群HBsAg、HBsAb、HBcAb 阳性率分别为 1%、71.2%、4.1%[4]。广东省2006 年开展的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 ~ 59 岁人群 HBsAg、HBsAb、HBcAb 阳性率分别为11.10%、62.74%、36.74%;其中 1 ~ 4 岁人群HBsAg、HBsAb、HBcAb 阳性率分别为 1.92%、70.33%、3.02%[7]。2014 年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 ~ 29 岁人群 HBsAg、HBsAb、HBcAb 阳性率分别为 2.6%、57.8%、13.0%,其中 1 ~ 4 岁、5 ~14 岁、15 ~ 29 岁人群 HBsAg 阳性率分别为 0.3%、0.9%、4.4%[3]。1979、1992、2006、2014 年 4 次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学调查显示,中国人群HBsAg 和HBcAb 阳性率大幅度下降,HBsAb 阳性率则大幅度上升。表明全国实行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控病毒性肝炎措施对控制乙肝感染是有效的,全国乙肝流行病学特征发生了改变;广东省是HBV 高感染地区。

本研究 0 ~ 78 岁的 300 名调查者中,HBsAg 阳性率为 5.33%,低于1979 年(8.79%)、1992 年(9.75%)和2006 年(7.2%)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学调查人群HBsAg 阳性率,高于2014 年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1 ~ 29 岁人群 HBsAg 阳性率(2.6%),低于广东省 1992 年(17.85%)和 2006 年(11.1%)开展的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人群HBsAg 阳性率。分析本研究HBsAg 阳性率高于2014 年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HBsAg 阳性率的原因,主要可能是纳入研究人群的年龄不同。WHO 根据HBV 流行情况,将全球乙肝流行区域按照 HBsAg 阳性率划分为高流行区(HBsAg 阳性率 ≥ 8%)、中等流行区(HBsAg阳性率2% ~7%)和低流行区(HBsAg 阳性率 <2%)[8]。以上数据提示,通过26 年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为主的免疫工作,广东省河源市调查人群HBsAg阳性率大幅度降低,但河源市属于乙肝中流行区,乙肝仍是当前河源市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调查人群HBsAb、HBcAb 阳性率分别为67.33%、44.33%。HBsAb 阳性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均高于 1979、1992、2006 和 2014 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学调查人群HBsAb 阳性率(分别为 3.35%、27.42%、50.1%和 57.81%)。HBcAb 阳性率高于2006 和2014 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学调查人群HBcAb 阳性率(分别为34.1%和13.0%),低于 1992 年调查人群 HBsAb 阳性率 49.81%。HBsAb阳性率高于2013 年广东省乙肝高流行区农村育龄妇女 HBsAb 阳性率 64.69%[9],高于 2010 年广州市社区居民HBsAb 阳性率61.75%[10],高于2009年海珠区常住居民HBsAb 阳性率65.2%[11],低于2010 年东莞市常住居民 HBsAb 阳性率 75.96%[12]。HBcAb 阳性率高于2010 年广州市社区居民HBcAb阳性率17.23%[10],高于2009 年海珠区常住居民HBcAb 阳性率 30.5%[11],高于 2010 年东莞市常住居民 HBcAb 阳性率 15.57%[12],低于 2013 年广东省乙肝高流行区农村育龄妇女HBcAb 阳性率58.86%[9]。

本研究中男女间HBsAg、HBsAb 和HBcAb 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这与多地的研究结果一致[13-16],尚不能认为HBV 的易感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在性别上存在差异。但也有一些报道认为,不同性别对HBV 的易感性有影响,且女性感染HBV 自我修复能力较男性强[17-18]。也有文献指出,性别是HBV 产生保护性抗体的影响因素,女性HBsAb 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可能与男性注射乙肝疫苗后把病毒当成了自身体内的一份子,不容易刺激体内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有关[19-20]。关于性别是否对HBV 的易感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存在差异,值得进一步探讨。

HBV 感染转化成慢性的可能性取决于受感染时的年龄,在1 岁前感染病毒的约80% ~90%婴儿转为慢性感染;6 岁前受到感染的30% ~50%儿童转为慢性感染。本研究各年龄组数据显示,HBsAg高阳性率主要集中在5 岁和15 岁~<35 岁。提示必要时可为其复种乙肝疫苗,降低HBV 感染率和慢性感染率。

5 岁以下组HBsAg 阳性率(1.68%)高于2006和2014 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学调查1 ~4 岁人群HBsAg 阳性率(分别为1%和0.3%),与广东省2006 年开展的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1 ~4 岁人群HBsAg 阳性率1.92%接近。未达到2017 年将5 岁以下儿童慢性HBV 感染率降至1%以下的地区控制目标;距离WHO 提出的至2030 年,5 岁以下儿童HBsAg 携带率控制在0.1%以下的目标任务有一定距离。0 月 ~ <5 岁与5 岁 ~ <15 岁组HBsAg 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两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0 月 ~<5 岁组 HBsAg 阳性率为 1.68%,5 岁 ~ < 15 岁组HBsAg 阳性率为3.05%,远低于和15 岁 ~<79 岁组HBsAg 阳性率(20%)。表明我国制定的相关乙肝防治策略效果显著,但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有人感染HBV,可能原因在于社会活动的增加导致接触HBV 的机会增加,从而增加了感染病毒的机会。以上结果提示,可以考虑制定针对15 岁以上人群的乙肝免疫防治策略。0 月 ~<5 岁与5 岁 ~<15 岁组HBsAb 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其余两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0 月 ~<5 岁组HBsAb 阳性率为83.19%,远高于5岁 ~<15 岁组HBsAb 阳性率51.91%和15 岁 ~<79 岁组HBsAb 阳性率70%。表明河源市目前乙肝疫苗基础免疫成功率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HBsAb 阳性率呈下降趋势,0 月 ~<5 岁组HBsAb 阳性率较5 岁 ~ < 15 岁组HBsAb 阳性率显著下降;15 岁 ~ < 79岁组HBsAb 阳性率又升高,与0 月~<5 岁组HBsAb阳性率相差不大。表明5 岁 ~<15 岁组是HBV 易感者,必要时可进行复种,建立免疫屏障,提高机体对乙肝的抵抗力。在哪个年龄段及间隔多长时间对人群进行HBsAb 检测,以及对于HBsAb 阴性者,何时进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值得探讨。

HBV 感染后,根据感染和转归时期的不同,血清学标志物会表现不同的模式,根据感染模式,可以判定机体的感染状态。本研究参考崔富强等[21]的报道,分析了 HBsAg、HBsAb、HBcAb3 项血清学指标不同组合模式。模式1、2、4 占8 种模式的78%,由于样本量有限,一些发生率较低的组合可能无法检出。结果表明,河源市大部分人群已进行主动或被动免疫,现处于康复期,有一定的免疫力。值得注意的是,占16.67%的3 项指标均为阴性,提示这部分人群未感染过HBV,必要时可进行进一步分析,进行接种提高免疫水平。

评估乙肝疫苗接种的免疫效果,对预测疾病的流行趋势、评价免疫规划工作管理意义重大。今后,将继续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提示必要时为相关人群复种乙肝疫苗,减少免疫空白人群,建立牢固的免疫屏障,确保全市HBV 感染率继续保持低发。

猜你喜欢

河源市乙肝流行病学
羊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措施
河源市2006-2019年风疹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乙肝妈妈:我该如何孕育一个健康宝宝?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一路一景 一段一品——广东省河源市打造“四季常绿四季花开”公路品牌
一起疑似霉变蛋挞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76例妊娠合并乙肝的护理分析
我哥这10年的悲欢离合乙肝路
乙肝抗体从哪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