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三门峡旅游业发展研究
2021-04-23赵雅琴洪园园
◎赵雅琴 洪园园
(1.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2.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并阐述了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和新常态所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1]。实践已经证明,旅游业不但富民也富财政,并成为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
对于三门峡旅游业发展的研究,周文娟在研究三门峡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三门峡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多方面提出建议及解决对策方案。[2]杜斐从发展现状、发展条件、发展建议等方面讨论了加快三门峡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3]齐天锋在分析三门峡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从旅游业形象、旅游业产业链条、旅游管理体制、旅游发展环境、旅游宣传营销等方面提出加快三门峡旅游业发展的途径。[4]基于全域旅游视角探索分析了三门峡旅游的开发策略。[5]
借助“波特钻石模型”,以河南省、三门峡市的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和已有文献资料为基础,并开展实地调查,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及竞争对手、机遇和政府等角度对三门峡市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总结出三门峡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要求,提出三门峡旅游业发展的建议和对略。
一、三门峡旅游业发展现状
波特描绘的钻石模型体系包括四项环境因素和两个变数,环境因素分别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后者包括“机会”和“政府”[6]。基于此,对三门峡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生产要素
三门峡位于河南西部,地势以山地、丘陵、黄土塬为主,是河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贵金属开发基地,是我国六大苹果出口基地之一。三门峡地处黄河南岸,历史文化厚重渊远,距今4500万年的人类远祖上河曙猿化石遗址的发现打破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仰韶文化遗址和庙底沟遗址发掘于此,禹开三门、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发轫于此,老子《道德经》著成于此,紫气东来、秦赵会盟、假途灭虢等历史典故上演于此。1957年,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兴建,三门峡市获批准设立。
陇海铁路、郑西高铁、连霍高速公路和G310国道为四条东西向横向交通线路,南北纵向有三淅高速公路、G209国道,义马—渑池—三门峡—灵宝一线可进入性较强。三门峡处在新郑、咸阳两大国际机场之间,邻近洛阳、运城两个支线机场,陆空交通运输网络通达。
(二)需求条件
三门峡有“天鹅之城”的美称,每年入冬至次年初春,数以万计的白天鹅自西伯利亚迁徙至此越冬。三门峡陕州区温泉资源丰富,地坑院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古民居建筑样式之一。三门峡市和下辖的县级市灵宝市为第四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8年,三门峡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319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游客4307.76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371.9亿元。截至2018年末,全市共有国际、国内旅行社46家,旅游星级饭店16家,旅游景区(点)27处,其中4A级景区14处。
(三)相关产业表现
据三门峡市统计局《2018年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初步核算1528.1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9.0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42.1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66.84亿元。
(四)机遇和政府
随着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三门峡的可进入性将进一步改善,更加突显豫西桥头堡的重要地位。近年来,三门峡市贯彻河南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重视和强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制定了《三门峡市“旅游强市”行动纲要(2009—2015年)》,明确提出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目标。[7]2015年12月,三门峡旅游政务网发布了《三门峡市“十三五”旅游信息化发展规划》,以智慧旅游为主题,引导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景区、智慧酒店等旅游目的地建设,实现旅游服务智慧化、旅游管理智能化、旅游营销精准化,分阶段完成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目标。[8]三门峡下辖县级市灵宝市对接峡市旅游业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五年振兴计划”和“旅游经济倍增计划”,提出打造“三大园区、四大品牌、十大景区”的板块布局。[9]
二、三门峡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优,产业内部层次偏低,服务业占比较低
2018年,三门峡三大产业结构同前一年相较出现新的特征:农业方面,水果、牧业、食用菌、蔬菜、烤烟等为农业特色产业;第二产业中,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行业分别为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尤其以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为主[10],产业资源依赖性较强,资源能耗较大;服务业中,2015-2018年旅游业年总收入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近六成,是第三产业的主要贡献力量。
(二)旅游业在豫西地区、晋陕豫金三角地区优势不明显
以2017年旅游总收入为例,与同省份相邻地市相比,三门峡的旅游总收入稍高于南阳市(280.3亿元),不及洛阳市全年旅游总收入1043.0亿元的三分之一;与邻省相邻地市相比,三门峡的旅游总收入稍高于商洛市(260.52亿元),低于渭南市(不含韩城市,426亿元)百余亿元,低于运城市(556.5亿元)两百余亿元。三门峡旅游业体量在豫西地区和晋陕豫金三角地区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旅游产业地域优势不明显(见图1)。
(三)优势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高,景区建设品质不优,知名度不高
三门峡的旅游资源单体有8个主类、29个亚类、116个基本类型,以地文、水文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为主。旅游资源丰富,且种类齐全,但品级不高,黄河,河南最高峰老鸦岔垴,仰韶文化遗址及庙底沟文化遗址,函谷关,地坑院作为三门峡的优势旅游资源,在河南省乃至全国、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现有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景区建设品质不优。在对外宣传上,三门峡主打“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的口号,聚焦黄河和天鹅举办“一节一会”和“一节一展”,对中原之巅老鸦岔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仰韶村遗址及庙底沟遗址(包括众多仰韶文化遗存),军事雄关要塞和老子文化圣地函谷关,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地坑院等开发和宣传不够。
图1 豫西及黄河金三角地区2017年旅游总收入分布图
(四)全域旅游有待进一步部署落实
截至目前,三门峡尚无一处5A级旅游景区,所辖义马市尚无一处4A级景区,高档豪华旅游饭店主要分布在三门峡市区和灵宝市,义马市、卢氏县尚无高星级饭店。卢氏县拥有3处4A级旅游景区,因地处豫西南山区,远离陇海铁路、郑西高铁等交通干线,尚未开通县际、市际、省际旅游交通专线,可进入性有待提高。景区类型以公园、博物馆、自然地貌、历史遗迹为主,豫西百草园建成后将成为集中草药种植加工、中医药养生、特色民俗文化、休闲农业、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农业旅游项目。旧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以及新 旅 游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供给不足,旅游业态推陈出新不够。旅游发展方式停留在“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不力,在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对区域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进行系统、全方位优化提升上尚需下功夫。
三、三门峡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对接国家战略,主动融入国家、部门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11]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初,国务院公布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精准脱贫是十三五时期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任务之一。当前,三门峡市的脱贫任务仍较艰巨,下辖的卢氏县为国家级贫困县,深度贫困村230余个,贫困人口5万人以上。实践经验已然证明,旅游业不仅是富财政产业,更是富民产业。面对仍然严峻的脱贫攻坚任务,要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依托,以特色旅游业为抓手,大力实施“农业+”产业扶贫,把扶贫与扶植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将农业产业链做长做宽;要严守生态红线,严格生态准入,坚持绿色生态,推进宜居宜养的美丽乡村建设,留得住青山绿水才能留得住乡情乡愁;要突出农业特色,遵循和落实“政府主导、资源整合、市场运作、产业支撑”的原则,培育休闲农业、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等农业新业态,打造农业特色小镇,形成示范效应;要激发贫困地区活力动力,创新贫困地区融资方式渠道,抓好金融扶贫工作,建立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与贫困户的稳定利益机制,实现就近就业脱贫。
(二)大力推进部署“全域旅游”,实现产业、资源、信息、服务等的全域优化提升
2016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提出发展全域旅游[12]。推进全域旅游既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现实要求,也是旅游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树立和坚持“大旅游”观及“全域旅游”观,转变旅游业发展理念,由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统筹土地、金融、人口(主要为旅游业从业劳动人员和旅游者)等要素,统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创新金融融通,盘活旅游资产,推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建设创新;统筹区域内相关产业、旅游资源、信息、公共服务等经济社会资源,最大程度地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的高质量高效率配置。
(三)突出特色,实施“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要结合三门峡地区实际,突出三门峡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特色,深入挖掘黄河、小秦岭、仰韶文化、函谷关、地坑院等优势旅游资源内涵,丰富和提升现有旅游景区品质;对照新旅游六要素,依托“一节一会”打造区域商贸旅游目的地,依托陕州区温塘高阳山和卢氏县汤河温泉资源打造医疗养生康体旅游目的地;依托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仰韶文化博物馆、虢国博物馆、函谷关等开展研学旅游;依托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黄河公园规划建设城市休闲绿道、健身步道和自行车道,开发城市休闲旅游产品;依托老子文化、名人故居、白天鹅等开展情感旅游;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依托小秦岭和伏牛山开展探奇旅游;依托灵宝金矿和义马煤矿开展工业旅游,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
(四)发挥优势项目带动作用,谋划中、西、南、东旅游业发展核心模块
谋划布局优势旅游项目,发挥项目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实现区域旅游业向中高端发展。在三门峡中心城区,整合天鹅湖公园、黄河公园、陕州地坑院和温泉等优势旅游资源,创建国家级休闲度假区;在灵宝—三门峡—渑池—义马一线,以黄河为轴,以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虢国博物馆、庙底沟遗址、仰韶文化博物馆为依托,打造文化旅游廊道;在灵宝市和卢氏县,依托小秦岭和伏牛山,打造山水旅游、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目的地;在义马市和灵宝市,依托有色贵金属和煤矿资源开展工业旅游;加强对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利用现代声光电技术的辅助技术打造体现地域特色的旅游实景演出,谋划形成中、西、南、东具有特色的旅游业发展核心模块。
(五)明确城市形象和旅游市场定位,创新营销宣传方式,实现精准宣传
组织有关专家针对三门峡城市形象和旅游市场定位开展实地调查和论证,用电视、报纸、微信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向群众征求意见,组织政府、社会、行业和第三方代表多方参与,形成科学、准确的城市形象和旅游市场定位。学习“栾川模式”和“焦作经验”,持续推广“卢氏模式”及“陕州经验”,组织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人员赴国内外学习先进成功经验,定期开展旅游行业相关培训,制定企业吸引政策和企业准入制度,坚持对外开放和消化吸收相结合、“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利用传统传播媒介和社交网络、“两微一端”、视频直播等新型新兴媒体,创新宣传营销方式,加强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运用,实现精准营销。提高“一节一会”和“一节一展”办会层次和水平,发挥良好的节事旅游窗口效应。
(六)夯实发展基础,做实公共服务以及人才保障
按照“十三五”旅游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在现有智慧城市设施基础上适度超前,压实推进各项工作。开展网络基础设施提质增效,打造综合信息服务公共基础平台,推动视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各领域应用,深入推进电子政务、民生服务、城市管理、智慧景区、智慧营销等取得实效。学习杭州、南京、洛阳等地的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提高三门峡城市智慧化水平。创新制定涉及土地、金融、税收、就业等方面的地方性政策、规范文件和标准,借鉴国内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的成功实践,部署和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以旅游标准化工作为着力点带动三门峡旅游业向中高端升级发展。强化组织保障,按期对接和落实国务院、河南省政府机构改革,理顺旅游业管理体系,进一步落实“放管服”,发挥好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管理职能。制定较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既要“留得住”又要“干得好”。加强“产学研政”结合,建立三门峡城市新型智库,提高政府决策能力和管理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