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 型糖尿病患者病耻感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1-04-23苏晓宁陈樱

糖尿病新世界 2021年3期
关键词:病耻感病耻年龄

苏晓宁 ,陈樱

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保办,福建泉州 362000;2.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治疗科,福建泉州 362000

国际糖尿病最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2019 年全球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高达4.63 亿,其中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位居世界首位,达1.16 亿,占全世界患病人数25.22%[1]。 2 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亚型,约占90%以上[2]。因此,关注2 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糖尿病患者的病耻感问题逐渐引起医学界的关注[3]。 病耻感是患者因为长期罹患某种慢性疾病或严重疾病而产生的羞耻感体验,进而产生心理拒绝、排斥、疏远社会,并产生自我歧视反应,是一种严重的负性情感表现[4]。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需要终身接受药物治疗。 有创性血糖监测、长期用药、糖尿病控制不佳导致截肢、失明等严重并发症,是引起患者病耻感的重要原因[5]。 目前国外已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糖尿病患者的病耻感研究[6-7],但国内则尚未引起广泛重视[2-3]。 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18 年8 月—2020 年3 月期间在该院内分泌科门诊收治的135 例患者进行调查,旨在了解2 型糖尿病患者的病耻感现状,并寻找影响病耻感的相关因素,以便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该院内分泌科门诊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35 例。 纳入标准:年龄 18~60 岁;符合《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诊断标准[8];认知能力正常,具有一定阅读和表达能力;自愿参与办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该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排除标准:既往有精神性疾病史;老年痴呆患者;有严重急性疾病,如酮症酸中毒,不适宜问卷者。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职业、文化程度、病程、糖尿病家族史、治疗方案、是否使用胰岛素、医疗付费方式、家庭收入等基本情况。

1.2.2 病耻感调查工具 采用澳大利亚学者Browne 等人开发的2 型糖尿病病耻感评估量表(Type 2 Diabetes Stigma Assessment Scale,DSAS-2)作为病耻感的评估工具[9]。 该量表已被国内李玉峰等学者进行汉化,其Cronbach’s α 系数为 0.879,内容效度指数为 0.916,具有较好的信效度[10]。 量表共包含了3 个维度、19 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法,量表最低分19分,最高分95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病耻感水平越高。

1.2.3 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现场向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告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签署知情同意书,然后现场发放问卷,问卷填写完成后当场回收,对于填写不完善的地方,现场予以纠正,并查缺补漏。 该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50 份,有效回收135 分,有效回收率为90.00%。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采用 t 检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采用 χ2检验,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对2 型糖尿病患者病耻感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135 例患者平均年龄(51.32±11.2)岁,年龄 19~59岁;糖尿病病程平均(6.75±2.2)年。

2.2 患者总体及不同亚组病耻感得分情况

所有患者平均病耻感得分为(54.22±10.65)分。 该研究共甄选了9 个潜在的影响变量进行亚组分析,根据亚组数量,分别采用t 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文化水平、是否接受胰岛素治疗、是否合并并发症等4 个因素的亚组分析的组间病耻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居住地、性别、糖尿病家族史、病程、医保支付方式等因素并不是显著影响病耻感得分的因子。 见表1。

表1 2 型糖尿病患者病耻感得分的单因素分析

2.3 病耻感得分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只有年龄、是否合并并发症、文化水平是影响病耻感的独立因素,并且只有年龄是负向调节因素,见表2。

3 讨论

尽管病耻感在心理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在糖尿病患者中,目前国内关于病耻感的研究数据并不多。黄利宾[11]报道2 型糖尿病病人病耻感量总分为(60.60±22.61)分,而王洁等人[3]报道则为(52.52±10.75)分,与心理性疾病相比,糖尿病患者病耻感居于中等水平。 该研究患者总体病耻感得分为(54.22±10.65)分,与黄利宾和王洁的报道接近,但得分高于Browne 等人[9]的研究数据。 黄利宾和王洁等人认为, 这种总体得分的差异来源于国内外的文化差异以及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度不同等因素[3,11]。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2 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中等水平的病耻感。 由此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应重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时给予心理评估,并给予心理干预,增加患者的社会支持,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以达到减轻病耻感的目的。

表2 2 型糖尿病患者病耻感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在影响因素方面,王洁等人[3]采用相同的病耻感评价量表对209 例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病耻感水平高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年龄≥60 岁),44 岁以下青年患者病耻感得分更高,提示年龄是重要的负向影响因素。Gredig 等人[12]同样认为年龄是最重要的负向影响因素。 该研究发现,年龄≤45岁者,病耻感得分明显高于年龄>45 岁患者,而且在多元回归中,年龄分组同样是一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协变量,因此,年龄是影响病耻感得分的一个独立因子。 造成青壮年病耻感得分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这部分患者容易隐瞒病情,并在心理上否认患病、拒绝治疗。 在社交方面,因为应酬多、工作压力大等原因,青壮年患者往往羞于表达自己患病的现实,无法规范饮食控制,导致血糖控制差。 一些患者较早期出现并发症,加重病耻感。 近年来,青壮年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对青壮年2 型糖尿病患者更应该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降低患者的病耻感[4]。

无论是单因素分析结果,还是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是否合并并发症均可以显著影响患者的病耻感,说明该因素是另外一个影响病耻感得分的独立因子。 王洁等人报道[3],合并糖尿病并发症的2 型糖尿病患者病耻感得分为(54.31±9.87)分,而无并发症的为(50.95±11.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该文数据相似。糖尿病的并发症较多,特别是糖尿病病足和视力损伤容易导致患者功能缺陷,从而产生强烈的病耻感。 治疗并发症带来的高额医疗费用, 也容易引起患者的内疚感和自责,从而加重病耻感。 对于糖尿病的远期控制,应侧重在预防并发症上,而对于已经出现并发症者,应该及时给予干预。

与王洁等人[3]的数据不同,该研究发现,文化水平是影响病耻感得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该文研究中,大学以上的患者具有更强烈的病耻感,而初中以下病耻感则不显著。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虽然高中/大专患者的病耻感得分高于初中以下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学以上则明显高于初中以下。 王洁等人[3]的数据则并未发现文化水平是重要影响因素。目前文化水平影响病耻感得分的原因可能是大学以上糖尿病患者更容易产生罹患糖尿病前后的心理落差感,从而产生病耻感。尽管是否接受胰岛素治疗在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则不表现统计学显著性,因此被模型排除在外。 这与王洁等人[3]的结果略有不同。王洁等研究发现[3],使用胰岛素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3.166,P=0.009)。

综上所述,2 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中等水平的病耻感,应给予充分干预。 影响2 型糖尿病患者病耻感的独立因素包括患者年龄、糖尿病并发症、文化水平。 接受胰岛素治疗也是影响病耻感的因素,但能否作为独立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年龄较低、合并有糖尿病并发症和文化水平较高的2 型糖尿病患者。如何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患者病耻感,仍需要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病耻感病耻年龄
2型糖尿病患者病耻感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素养与病耻感的相关性分析
泌尿外科门诊早泄患者的病耻感调查研究
帕金森病患者病耻感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心境障碍患者病耻感与自尊水平的相关性探讨
强制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病耻感及相关因素研究
算年龄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人格的相关分析
人性化心理干预在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