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探究能力 激发创新意识

2021-04-23张小荣顾建康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49期

张小荣 顾建康

【摘要】教师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灵活的教学方法、有趣的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发现,激发创新意识;充分利用实验,突破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质疑,提升探究能力;活用教材,提升教学效果;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 重视发现  利用实验  合理质疑  活用教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初中物理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学生的发现,激发创新意识

初中生的求知欲很強,具备一定的探索精神,他们思维活跃,热衷于和别人不同的观点,喜欢有自已的新发现。如果在课堂上,学生提出了自已的想法,教师千万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视而不见”,要耐心倾听,在课堂上通过引导思考或知识拓宽进行解释;若较复杂,可先表扬鼓励该学生,保护好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思考的热情,再选择合适的方法加以解决。

例如“利用太阳光粗略地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实验中,有同学发现在最小最亮的光斑外有一个暗环,“这是怎么产生的呢?”。学生们开始了讨论和操作,“是凸透镜外面边框的影子吗?”,“找一个没有边框的凸透镜试试”,“还是有暗环啊!”笔者引导学生,“是否可以通过光路图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们得出答案后,又产生了疑惑,“换成凹透镜是否也会有暗环呢?”他们经过实验观察,作图分析,最终解决了问题。虽然这节课没能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对于透镜对光的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一举多得。

二、充分利用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的“浮力”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何去突破,是每个初中物理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笔者尝试利用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提高。例如“同一艘轮船由长江驶入大海,会有哪些变化呢?”虽然,通过二力平衡的条件结合阿基米德原理可以得到解决,但时间一长,学生仍然会感觉难以判断。

笔者设计如下的教学环节:一只装入适量水的烧杯,放入一只鸡蛋,“松开手,将观察到什么现象?”“鸡蛋下沉”,“为什么?”“重力大于浮力”。“有什么方法可以使鸡蛋浮起来呢?”“加盐”,学生观察到鸡蛋成悬浮状态,“此时重力和浮力什么关系?”“相等”。再加盐,学生观察到鸡蛋漂浮,“此时重力和浮力什么关系?”“相等”。再加盐,学生观察到鸡蛋浮起更多,“此时重力和浮力什么关系?”“还相等”,“什么物理量没有改变?”“鸡蛋的重力”,“什么物理量发生了改变?如何改变?”“鸡蛋所受浮力慢慢增大”, “鸡蛋从悬浮到漂浮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小了”。“一艘轮船由长江驶入大海,状态有什么改变?”“仍然漂浮,但浮起更多。”由于实验现象比较直观,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复杂的物理问题生活化,增加了学习物理的趣味,循序渐进,从而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物理实验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解教学难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质疑,提升探究能力

帕克.帕尔默说过:“当学生们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困惑甚至是偏见的时候,学习是不会存在的。实际上,只有他们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育才会有机会产生。”

《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在观察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解答。这种教学环境培养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比较强,但缺乏一定的创意意识,与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素养相违背。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质疑,课堂上经常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们小组合作,交流评价,道理越辩越明,思路也更加清晰。

例如,“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两侧所挂钩码质量不同也会平衡吗?“小鸟沿斜线匀速飞行时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大时,动能一定变小吗?”等。平时要不断发现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将一些疑惑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一旦能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发现的疑惑,学生才会真正理解物理原理,才会有成就感。

四、活用教材,提升教学效果

物理教材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需要进行编写的,在平时的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的学习顺序和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组合,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中“将物体置于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讲的示数等于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学生总是很疑惑,急于知道理由。笔者尝试将该部分内容安排在“二力平衡”之后进行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类似的,“功的原理”可以安排在“机械效率”这一节中进行等等。

另一方面,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因为器材不够理想、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导

致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因地制宜地对课本中的实验进行改进。例如“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在用水浴法加热后观察到升华现象,撤去酒精灯,将碘锤从热水中取出,立即放入冷水中,凝华现象就会非常明显。

教师讲授知识传授技能只是一个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才是物理教学的意义所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发现、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充分利用实验、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合理质疑、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改编教材;让科学探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物理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张丹.《“问题引领学习”的构建及单元教学研究》.数学教育学报,2018年,第5期:42-47

陈扬清.《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2期: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