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幸福成长
2021-04-23吴云
吴云
【摘要】双减的实施使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科学培养,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各种负担,使学生有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求广大教师在开展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全面推进德育教育的实施,真正实现双减的目的,在教书的同时做到育人。因此,广大小学教师应积极把握双减政策的要求和概念,促进德育教育策略的创新,建立高效的德育体系,提高德育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策略
双减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为小学教学指明了方向,即致力于德育教育,并将其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小学教师需要掌握教育的目的和目标,有效改变思想,促进德育在教学实践中的渗透,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以德育人、立德树人。本文将结合实践经验,从创设生活情境、利用实践活动、协调各科教师三个维度出发,分析双减下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的有效方法和具体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在小学中开展德育实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活环境的创造,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德育替代感。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以生活教学方法为代表的新教育模式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为学生的有效提升和不断成长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缩短了课堂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鉴于此,小学教师应首先融入现实生活的元素,引导学生充分融入德育课堂,以现实生活为例,满足学生的兴趣,在学生与现实生活德育之间建立沟通桥梁,促进课堂德育的高效、有序发展。
例如,在德育实践中,我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保证每个小组内都有优、中、差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形成“梯次搭配、互学互鉴”的态势。在此基础上,我介绍了现实生活中的德育实例,为学生创造了强烈的生活氛围,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进行交流和讨论,畅所欲言地谈论生活中反映思想道德素质的方向,其中有学生回答:在现实生活中,尊重老人、爱年轻人、遵守法律、尊重教师、团结学生可以作为德育的集中体现。“回答的很好”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针对性、鼓励性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课堂德育实践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利用实践活动,加强德育实践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组织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通过组织给养老院的爷爷奶奶讲故事,组织学生去烈士墓地扫墓等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感觉到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也可以理解生活中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和历史文化景点,从传统文化环境中提取其本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只有提高学生的道德教育实践能力,学生才能进一步了解道德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最终为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烈士陵園扫墓”的实践活动中,我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扫墓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我还会利用烈士墓地扫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他们能够在汗水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了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在学习先辈的故事中,学生们知道革命并不容易,了解并学习他们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革命精神,最终升华自己,使学生受益终生。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学生们也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如此一来,通过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到只有努力学习,长大后才能为祖国服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构建宏伟的蓝图。
三、协调各科教师,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双减要求提高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质量,要求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减轻学生负担的活动。每个任课教师之间都要进行沟通和协调,减轻学生的作业数量,减轻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具体来说,小学教师要及时了解其他各学科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进度,了解各学科教师的作业安排,然后全面判断学生的作业总量,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有优势,哪些方面相对薄弱,适当减少学生的作业数量,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设置作业。例如,在与学生沟通时,我了解到一些学生对学科学习不感兴趣,就和其他教师沟通,共同举办有趣的知识竞赛,通过为学生创造有趣的活动,调查学生对有趣知识内容的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在有趣的知识竞争中分享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有了学习的成就感,提高了知识积累的效率,有了更多的自主时间,不再认为学习是负担。。
简而言之,在双减的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是非常必要的,是必要的任务和目标。因此,大多数小学教师应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及时了解教育动态的前沿,不断积累新的教学理念,挖掘新的教学方法、收获新的教学经验,积极推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融入课堂学习动机,有序帮助学生打开探索的大门,同时在德育环境中受到影响和感染,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家琴.大格局落实“双减”,小细节德育赋能[J].教育家,2021(52):53.
[2]张旭东.对新时代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教育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6):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