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中华民俗传统节日实施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2021-04-23任利波
任利波
【摘要】中华民俗传统节日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在少先队活动课程之中,需要对传统节日进行一定的渗透,不但能够有效实现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能够在少先队活动中进行一定的德育教育工作,丰富活动内容。本文首先针对中华民俗传统节日在少先队活动课程中的作用进行阐述,然后分析其在少先队活动课程中的实施策略,包括历史学习、德育教育以及学习传承。旨在能够更好地利用中华民俗传统节日来进行一定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来实现对少先队的德育教育和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自信,培养更加杰出的新一代。
【关键词】中华民俗;传统节日;少先队活动课程
引言:少先队员是祖国的未来,未来能够更好地对其进行培养,那么就需要让其对中华民俗传统节日进行了解。这样能够让少先队员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对少先队员的教育工作。那么应该怎样在少先队活动课程中进行中华民俗传统节日的渗透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中华民俗传统节日在少先队活动课程中的作用
在少先队活动课程中进行中华民俗传统节日的渗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够让学生对我国的民俗文化进行了解,从而能够进行学习和传承,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流传。与此同时,还能够有效丰富少先队活动课程中的内容,可以更好地提高少先队员对活动课程的喜爱。除此之外,还能够通过民俗传统节日来进行德育教育,有效促进学生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精神。也能够帮助其树立一定的思想观念,有效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样才能够让少先队员在日后的发展中成为我国的中坚力量[]。
二、中华民俗传统节日在少先队活动课程中的实施策略
(一)中华民俗传统节日的历史学习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进行了解,需要在少先队活动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其历史来由以及节日习俗进行学习,从而能够更好地丰富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内容,让其能够对我国的优秀民俗文化充分认知。牛场龙灯活动是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中一共叫“牛场”的地方所特有的民俗节日,每年的正月初七进行出龙,正月十五收龙。牛场村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每年过节人们都会进行舞龙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来进行节日画面的播放,让学生们能够通过画面的观看来了解节日的气氛。并且对学生进行习俗的讲述。舞龙灯的这个习俗已经有了百年的历史,都是牛场村的村民自发进行组织的。在元宵节当天,村里的男女老少全部都要在村子里集合。所有的舞龙青年都会穿着鲜艳的服装在热闹的鞭炮声中进行舞龙,在升空的礼花映衬下变得更加鲜明,活灵活现。街上所有的民众围着里三层外三层,场面十分盛大。在节日中充满了人们的欢声笑语,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深切体现出了节日的色彩。这种牛场舞龙已经成为了当地的民俗特色,每年都准时进行举办,也为湄潭人民带来了非常多的欢乐。
(二)中华民俗传统节日的德育教育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实施,教师可以针对牛场舞龙相关事迹进行讲述,从而能够更好地加强对少先队员的德育教育。通过相关研究表明,牛场舞龙灯在解放之前在当地就已经存在了。牛场舞龙不仅仅是普通的节日,同时还承载着人们对喜庆、幸福生活的期盼和祝福。在2020年,疫情突然来袭,当地失去了往日的欢乐氛围,与之相伴的是惶恐不安。但是没有打消当地人的积极性,当地很多村民都主动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之中,共同去进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很多村民听从党的号召,居家留守,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出现大面积感染情况,不给国家添乱。80岁高龄的退休老教师黄世海表示,在疫情来临的节日期间,没有了以往的气氛,希望能够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共同战胜疫情,再次恢复以往的欢乐场面。教师通过疫情为当地村民带来的影響进行分析,并且对当地村民的大格局进行讲述,有利于进行德育教育[]。
(三)中华民俗传统节日的学习传承
为了能够更好地对传统节日进行学习和传承,教师可以在少先队活动课程中进行一定的节日模仿,带领学生进行舞龙灯活动。教师可以选择八名男同学进行舞龙灯,并且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喜庆气氛的背景音乐播放,包括放鞭炮、鼓掌声、欢笑声,同学们也要进行节日的欢呼,这样能够更好地营造节日氛围,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们感受到民宿传统节日的魅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少先队员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就需要让其对我国的传统节日进行了解,从而能够进行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有利于帮助祖国的下一代进行民族文化自信的树立。与此同时,还应该进行多种课程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让其能够更好地在其中汲取营养,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能够对相关精神进行学习,有利于对少先队员进行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金琦敏.依托中华民俗传统节日实施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研究[J].少先队研究,2017(4):27-29.
[2]张延华.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少先队活动中的德育研究[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9(1):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