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诗画交融,感悟文化之美
2021-04-23邓百利
邓百利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表现。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如何读懂古诗词,教师如何讲好古诗词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细致介绍了利用诗画结合的方式以及采用“兴发感动”的理论来学习古诗词,这不仅对小学语文教学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还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感悟文化之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积极影响。
【关键词】诗画;小学;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兴发感动
一、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古诗词语言生动精炼,含义隽永深远,它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脉络,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精神追求。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130多首古诗文,占课文篇目的30%左右。其中,古诗词约110多首,可见古诗词是语文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学习古诗词,更好地了解其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悟韵律之美,意境之深,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过,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尚浅、审美能力不强、古诗词学习方法单一、演绎能力较差。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入也需要利用合适的方式使其接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采用诗画结合的方式便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同时也发挥美育作用,让小学生爱上古诗。
二、“诗画融合”巧运用
古有文人画,以山水、花木之画抒发个人性情,将书法、文学融入画作,笔墨情趣交相辉映。后人既可以通过画作感受作者的闲情逸致,也可以通过书法和所题诗词间接体悟作者本人的理想情志。
以诗画结合的方式学习古诗,亦如此。画作具有直观性,学生可以直观地从画中领悟到诗词所描绘的内容,直观地感受美、领悟美。而古诗含蓄隽永,理解起来带有抽象性,但经过抽象思维品读品析,更能深入地理解诗词背后所要表达的情感。直观性和抽象性的结合,能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转化,提供支点利于掌握诗歌。
1.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方法一即欣赏图画。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可以借助课本中的插画。茅店、丛林、小桥都乃乡村常见景物,空中若隐若现的星星,稀疏飘落的雨点,为月夜下的山村更添几分自然恬静。明月惊飞喜鹊,树梢沙沙作响,动静相宜的画面,多了几分悠闲。生动的场景再现了优美如画的月夜,一下子把学生拉入了那个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自主去学习。诗画结合的“画”不仅仅局限于美术概念里的“画”,还可以是一种画面,利用音乐、图画、影视、动画、短片、微课等媒体资源,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蝉鸣”“蛙声”“说丰年”,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你还能看到什么?你还会听到什么呢?这种愉悦轻松的心情与《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向往之情略有不同,又能更好地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之美。
2.画中有诗
画中有诗,方法二即为诗配画。诗情画意,相互交融,激活形象思维。學习《登鹳雀楼》,老师吟诵,学生作画,白日、青山、黄河、大海依次铺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画纸上出现了诗人,宏伟壮丽的黄鹤楼。学生也仿佛随之站上黄鹤楼,极目远眺,遥望着远处的山川湖海。苏轼的“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明确讨论了诗画的同构关系。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前,我让学生还原画面,云、雨、风、晴,转瞬即逝的四幅画,加深记忆,身临其境地理解诗词。诗配画,文字与图画结合,表面与内涵统一对立中显多样化。对于诗歌意蕴的个性化理解,每一个学生不尽相同,自主作画,是对学生个人感受和个人见解的一种尊重,能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也能促进其想象力和表达力。
三、“兴发感动”进课堂
古有“赋比兴”诗词写作手法,今有“兴发感动”的诗词研究理论。“兴发感动”的诗词研究理论致力于让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兴发感动”说中,要想理解诗词的美感,就需要将心比心,贴近诗人内心,由诗词意象引发内心触动,流露自然真情,走向共鸣的境界。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课本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利用“兴发感动”学说让小学生读懂故事,理解情感,了解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升美育、德育水平。
1.“兴发感动”进课堂的具体方式
“兴发感动”需要留意读者地位。学生与老师都是读者,因此不光学生要与诗人心意相通,老师更要用真情实感品读古诗,走进诗人内心,才能引起兴发感动,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其次,要重视感发和联想。联想的好处,是能够让生硬的古文字在脑海中呈现生龙活虎的形态,让冰冷的排列文字具有生命力。如果只是对学生讲授字面意思,或者直接把这首诗翻译出来,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主旨和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的。感发与联想需要心灵与情感的碰撞,要求我们能从文字联系现实,勾勒出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人物,最终的目标是与诗人、词人共情。六年级的学生对明月这一意象已经有了感知,我们梳理教材中有“月”的古诗,如《出塞》《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结合有关明月的诗,学生清楚地感受到诗人心中望月思乡、借月思亲的情愫。在分析整合中丰富学生的辨析能力。
引入吟诵法传情达意。通过诗歌的节奏、韵律所构成的抑扬顿挫的声音,体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传达诗词魅力。师生情感产生共鸣,内心受到感动和激发。带领学生吟诵时,要特别注意平仄音调,结合诗词氛围基调进行诵读。
2.“兴发感动”进课堂的意义所在
我们说古典诗词是有生命力的,其实就是在说我们的文化是有生命力的,中华文化传承千年而不曾断绝,因为一代代的后人在品读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在浩如烟海的汉字中穿越时空,进行文化与精神的共鸣。
当我们完成诵读,再回头去欣赏书本插画或者师生展示的古诗配画,一定会有新的感触。美学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诗词歌赋,也可以是水墨画作,但它们都指向了共同的精神价值,用不同的美来表达诗人的心情。在教学中,我们希望学生可以从画作或者诗词中产生情绪,将这种情绪、情节感染到内心,感知古诗所独有的生命力。
四、古诗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价值追求,我们追求的国家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我们追求的社会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理想的社会与国家需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民来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古诗教学,是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古诗教学,有利于小学生自身身心健康的發展,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有利于小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1.利用诗画,营造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不能过于生硬,也不能主次不分,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教学。利用诗画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核心价值观,在一个融洽的氛围中凝聚情感。比如在学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时,让学生们欣赏洞庭湖的水墨画,水墨画对于视觉是有较强的冲击,“辽阔的洞庭湖波光月色互相辉映,无风的湖面像一面镜子未曾打磨。遥望那湖上青翠的君山,活像白银盘里放一只青螺。”脑海中的洞庭湖有了具体的壮美景象,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对山河产生眷恋与深沉的爱意。在文学与美学的双重刺激下,对祖国美丽风光的向往、赞美逐渐演化为爱国之情。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便在课堂里渗透了“爱国”的核心价值观。
2.细品细鉴,读懂诗词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或含蓄隽永,或直抒胸臆,其蕴含的道德情操、思想态度、价值观念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表现。因此,读懂诗词就是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懂诗词需要我们细品细鉴,不光是对每一个词的理解,每一句的释义,更要把握整首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时代背景、诗人背景理解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长歌行》汉乐府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背后是在告诫我们珍惜年少时光,奋斗不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传递的对亲情的守望与真情;《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流露的对家乡的无限思念;《赠汪伦》中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映照的珍贵友情;《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我们对伟大母爱最深刻的记忆;《悯农》中所展现的古人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中国人传承千年的勤俭节约的精神……亲情、友情、爱情、家国情怀、哲理思辨……古人思考的问题,也是今人思考的问题,古人弘扬的品德,正是今人所传承的价值观。在品鉴古诗的过程中读懂诗词、领悟精神、端正价值观。
3.调动学生主动性,强调课堂主体
课堂中,教师是引导者和领导者,调整课堂的走向与节奏,而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想要让学生们有所收获,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在欣赏画时,让学生自己说他觉得什么地方是美的,什么地方震撼到了他,什么地方抓住了他们的眼球。欣赏美、分享美、体悟美。一样的,在赏析诗词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五、结语
诗画结合是跨学科教学的一种探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中将文字转为画面,将画面带入到诗词,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古诗词和绘画知识,也能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建构与内化转化为素养的提升,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陈宇思.研学后教理念下小学中高年级古诗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8)
袁小平.由画入诗、诗画结合,提高古诗教学效率[J].教育科研论坛,2009(10)
邓乔杉.叶嘉莹词学研究的“兴发感动”说[A].中国韵文学刊2005(19)
王贤才.把审美教育融入小学古诗教学之中[J].甘肃教育,2009(14)
黄华钧. 叶嘉莹“兴发感动”说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D].海南师范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