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的新理念
2021-04-22樊海涛
樊海涛
摘 要:当前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理念,在此背景下,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也在积极开展中。博物馆主要进行文物的收藏与展示工作,文物见证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参观文物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陶冶人们的情操,因此需要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并且利用先进的修复技术,以实现博物馆的良好发展。文章以甘肃省庆城县博物馆为例,从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发展现状入手,讨论加强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重要意义,阐述文物保护修复的原则和影响因素,最后分析如何利用修复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希望对文物保护研究具有帮助作用。
关键词: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新理念
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到博物馆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博物馆作为收藏、展示文物的主要场所,需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让人们通过观看文物了解它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然而当前我国诸多地区的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方面受制于管理制度、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存在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为此博物馆必须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加强内部管理,有效利用新的修复技术,使博物馆更加健康地发展。
1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发展现状
1.1 文物保护和修复中传统工艺的发展现状
传统工艺指历史遗留下具有悠久文化、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包括修饰、整形、焊接。传统工艺在我国文物修复和保护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过我国多数传统工艺源自工匠的经验,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同时又缺乏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力量,使一些传统工艺逐渐失传,最终影响到我国传统工艺的发展。此外,虽然我国目前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部分地区博物馆未能做好相关宣传工作,同时也未能引进数字化管理技术和先进的文物修复技术,无法有效保障文物的文化价值①。
1.2 文物保护和修复中现代科技的发展现状
现代文物保护和修复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科学,也是和考古学、历史学、环境学、化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相融合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新时期文物保护工作要以不破坏文物价值为前提,然后利用新的科技、材料对文物进行有效修复,使文物价值得以体现。文物的一大特点在于不可再生性,所以在利用高端技术的过程中也要避免对文物造成破坏。具体说来:一方面,需要对文物价值进行科学评估,分析文物的文化内涵,详细了解文物的结构、成分、材质、制作工艺,制定科学的解决措施;另一方面,由于文物的材质存在差异性,所以要开展针对性的保护工作,后期必须对文物进行长期跟踪和检测,确保文物处于良好的保存环境中。
2 加强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大国,我国在漫长的岁月中留下了大量的文物。近年来,我国考古工作不断地取得重大发现,然而对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以及博物馆内部展品的保存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多文物出土后如何进行科学的保存也成为当今考古界和文物学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核心就是盡量保持出土文物的原貌,进而为后期的信息提取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从保护文物的层面讲,修复与保护存在一定的差异,保护是指在文物出土后第一时间采取保护措施,而后期工作中还需要对文物的保存环境深入分析,以此对文物进行持续性的保护与开发。从修复的角度讲,修复基于保护的基础之上,采取有效措施延长文物寿命。目前我国博物馆主要采取预防性保护的方法,利用和博物馆产品风险管理有关的技术对藏品环境进行监控,使文物处于稳定、安全的环境中。一方面,通过预防性保护措施可以对博物馆内的文物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如通过对博物馆内部温度、湿度、光线的合理调控,利用监控设施提升文物安全保护力度;另一方面,通过预防性保护措施可以在文物的包装和运输期间,根据不同材质制定出科学的保护计划,如利用专用的支架避免文物运输期间出现损坏①。
3 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原则
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技术人员明确文物保护的原则,其中包括保护文物原状的原则、最小损伤原则、最少干预原则、最大信息获取原则和耐久性原则。在文物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不改变文物原状是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在修复艺术品的过程中不可抹去文物自身的任何历史痕迹。基于现代修复理论,普遍认为修复是一种被动的人为干预行为,不论是利用传统工艺还是采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先进材料都会对文物的原貌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真正的文物保护工作是预防性的保护措施,使文物处于最佳环境中,最大程度减少由于物理或者化学变化出现的文物损害情况,通过该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文物修复工作量。目前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理念已经开始从被动地清除文物病害向主动干预文物环境转变,其中包括出土环境、展示环境、保存环境等,这些环境还涉及诸多要素,如博物馆管理部门、考古学家以及游客等,具体说来:
①真实性原则。在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工作中,真实性原则是技术人员必须坚持的核心原则,在保护文物的同时,要求文物具有原始的特色和时代气息。因此,在开展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时,不能破坏文物原有的样式②。
②可识别原则。可识别原则基于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文物进行保护,在修缮过程中合理选择材料,让文物原有的结构形式、材料得以保留。
③可逆性原则。可逆性原则为避免文物出现不可逆的毁灭性破坏,可以在修复之后对相关结构进行替换。
④最小干预原则。最小干预原则是在修缮和保护过程中最低程度的进行干预。
⑤完整性原则。完整性原则是为了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其体现在文物外部结构的完整性以及宗教价值等方面的完整。
⑥安全原则。许多文物因经过千百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受到一定的破坏,修复难度较大,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修复过程中操作稍有不当就会影响文物的文化价值,因此技术人员在修复和保护文物时,要遵循安全原则,避免因保护方案制定错误或技术运用不当造成文物本身的损坏。
4 文物保护修复的影响因素
①文物类型的差异性。文物保护修复方法的选择受文物的类型影响,技术人员需要明确保护和修复文物没有统一的标准,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在保护、修复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或欣赏价值的文物时,要将其表面进行精细处理,以便深入了解器物纹饰、工艺等方面的信息。而在对大型青铜器类文物修复和保护的过程中,要最大程度减少对器物表面的清理,以便技术人员通过相关技术性措施得到更多出土信息。
②文物损坏程度的差异性。文物保护修复方法的选择受文物损坏程度的差异影响,损坏程度轻、对文物价值影响小的问题以预防控制为主。如文物出现失色的情况,不会在本质上影响文物的美学价值,所以在修复的过程中不可过度使用相关的技术手段,避免造成文物信息的破坏。
5 如何利用文物保护和修复技术加强文物保护
目前甘肃省庆城县博物馆需保护修复的陶质彩绘文物共95件,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长期埋藏地下环境的影响,馆藏陶质彩绘文物保存难度较大,存在掉色、脱落、裂纹等问题。当地遗留诸多色彩鲜明、造型逼真的陶质彩绘文物,尤其是彩绘陶俑和女士俑头像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且新石器时代的三孔玉刀、唐开元十八年的穆泰墓的彩绘描金天王俑更具有诸多价值。对于庆城县馆藏彩绘陶俑来说,需要解决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对其保存的不利影响。通过研究这些陶俑不仅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丧葬习俗、墓葬礼制、服饰、发饰等,还能为研究胡人汉化以及汉族、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提供有力的证据;从艺术价值的角度讲,庆城县馆藏的唐代陶俑质地坚硬、造型多样、形象生动,是我国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结合的有力佐证;从科学价值的角度讲,甘肃地区的陶俑从低温烧制一次成型到彩绘陶俑的彩绘加工,体现出了陶俑制作工藝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在材料色料原料配方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能充分体现出不同时期造型装饰技术水平;从社会文化价值的角度讲,通过对庆城县陶俑的保护与修复可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具体的文物保护措施和修复技术如下:
首先,明确保护修复的原则。以陶俑和陶器文物修复为例,技术人员需要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即在文物修复期间掌握足够的研究资料,科学根据文物的形态结构和纹饰做好修复工作,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貌,展示文物自身的风采。因此说目前需要科学利用全新的修复技术,通过有效的技术处理,让陶器文物呈现出更加真实的视觉效果。此外,陶器文物修复还应坚持补充性原则,技术人员修复陶器时,应尽量减少对陶器的干预,如减少修复面积以及修复材料的使用或者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有材料的更换,选择和原有陶器兼容的材料①。
其次,加强博物馆的管理工作。在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者需要与时俱进,深刻认识文物保护和修复的重要价值,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原貌。在人员管理方面,博物馆需要重视培养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深入了解每件文物的材料构成以及文物价值。技术人员在修复过程中要怀有敬畏之心,充分结合专家建议细致地对文物进行修复。在环境管理方面,庆城县博物馆库房铺设混凝土瓷砖地面,采用LED普通光源,并且库房内设置恒温空调,可以满足多种陶瓷器文物的保存要求。在博物馆展厅、库房内设置监控和消防系统。展厅内部全部采用人工照明,并且配备中央空调,可根据温度情况开启或关闭,在有效保护文物的同时也为人们的参观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此外,博物馆需要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文物修复技术,与传统性的文物修复技术相比,利用现代化的文物修复技术可以在还原文物整体面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为文物提供良好保存环境②。
再次,利用数字图像修复技术。青铜器、陶器、瓷器、木器等文物,由于历史久远,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下受湿度、温度、光线等影响受损较为严重。利用数字修复技术可以对陶器等文物进行数字化的虚拟修复,如借助数字图像修复算法可以最大程度对文物面貌进行恢复。文物工作者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对实体进行修复,通过构建出视图数据3D建模有效减少修复过程中的二次损伤,所以在今后的庆城县博物馆文物修复中需要加快数字化发展③。
最后,掌握陶器文物修复流程。技术人员在研究陶器文物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其原貌形态以及陶器文物的背景信息,在修复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利用多种物理检测和化学分析方法确定修复方法,先用石膏对残缺处补漏以此保证陶器完好无损,之后根据陶器文物的破损程度以及病害情况制定详细的修复方案,并且对于修复期间可能出现的意外制定应急措施。在陶器文物的修复过程中,技术人员主要应用清洗、黏结、配补、加固、上色等方法,如在清洗的过程中会利用到毛笔、棉签,在黏结材料的过程中使用热熔性胶粘剂、环氧树脂胶,在配补阶段利用石膏粉,在固定期间需要利用橡皮筋、夹子等。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从表面上看保护文物是保证文物自身完整的重要工作,但是从本质上讲更加需要对文物蕴含的信息进行有效保存,以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对每个步骤加以关注,基于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不同的文物进行研究检测和方案制定,通过利用文物保护技术有效改善文物保存环境,如有效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延长文物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