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故事”还原策略

2021-04-22黄雪梅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还原故事文言文

黄雪梅

摘 要 “故事”还原是一种可以切实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的方法,在文白对照、诵读思辨、想象补白、多元实践中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领悟文言文基本规律,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要领,传承文言文所言之志、所载之道。

关键词 “故事”还原 文言文 學习策略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14篇文言文中有12篇是篇幅短小的故事,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具儿童性。故事是儿童学习的重要方法,是儿童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讲故事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表达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创新,是一种切实有效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方法。

一、文白对照,了解故事大意

文白对照是文言文学习最基本的方式。与白话文体对照理解,借助学系统准确掌握,对照中初步认识文言文言语特点,理解字词意思,掌握故事大意。

1.对照理解白话文体

教材中的文言文,多有相应的大家熟悉的白话文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与白话文体的对照中掌握基础知识,了解文言文言语特点。

(1)字词对照。文言文有很多词语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教师利用白话文体进行字词对照,感受两者共通之处。统编教材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很熟悉这个故事。课文中很多词语意思和现代文基本一致,比如“戏”就是“游戏”,“登”即是“爬”,“击”是“击打”。将这些词语与现代文进行对照,降低文言文学习难度,消除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

在与白话文体字词对照中,还可以发现文言文古今异义的言语特点。如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是学生熟悉的神话故事,里面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的单音节词“溺”“故”“返”等,也有“少女”这样与现代文意思有所区别的词。通过文白字词对照,引导学生发现言语异同,初步感受文言文言语的特点。

(2)扩词补句。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较少。且文言文多讲究省略,句子中省去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较为常见。将文言文进行扩词补句,再与原文比较,初步感受其简练的特点。如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尝与诸小儿游”,“游”,现代文意思是游玩,即用扩词法理解字义。一个“游”字就可以表达意思,体现文言文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又如《司马光》中“众皆弃去”,将宾语“此儿”补入,句子变成“众皆弃此儿去”,比较后发现,省略“此儿”也是能理解的。

(3)过程展开。小学文言文因篇幅短小的原因,大部分课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叙事要素交代清楚,具体过程不展开。以现代文方式将叙事过程展开,写具体,比较发现文言文抓事物要点、叙事过程和情景省略。

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一文“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寥寥数字,将李太白与老媪的对话及明白道理的事介绍清楚。现代文《铁杵磨成针》中,李太白与老媪的对话至少有3个回合:

①太白问:“老奶奶,您在干什么?”老奶奶答:“我在磨针。”

②太白问:“铁杵这么粗,怎么能磨成针?”老奶奶答:“ 水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怎么不能磨成针?”

③太白问:“可是您年纪这么大了,怎么磨得成?”老奶奶答:“只要功夫深,铁杵就能磨成针。”

另外,这里还省略了李太白的认知过程,可以展开他是怎么想的,领悟其意后又是怎么做的。过程展开后两相比较,文言文简约的行文特点鲜明。

2.准确掌握助学系统

统编教材的文言文学习,都在教科书上呈现了明确的助学系统——注释对作品出处介绍,对词语解释;插图展示故事内容情境;资料袋对故事内容进行补充或背景介绍;泡泡语提示具体学习方法;课后习题明确目标要求等。依托助学系统,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准确掌握故事内容。

从三年级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开始,教材课后习题就有要求借助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借助注释准确掌握文言文字词,是学习文言文的首选方法。

四年级下册课后出现泡泡语“用这样的方法,我能更好地学习文言文。”细读题目,发现泡泡语提醒学生通过组词的方法理解字词,如“胤恭勤不倦”,为“倦”组词“疲倦”,就是这个字的意思。

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课后链接“资料袋”,了解“知音”意思,以及不同古诗提及伯牙和锺子期的传说,再结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句交流感受,帮助准确掌握故事。

二、想象补白,丰富故事细节

想象补白,即在文本的关键句段中寻找切入点,通过想象,适当仿写、续写及补白,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丰富故事细节。

1.句式仿写

文言文学习应“着力于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寻找适合学生仿写的句式,既熟悉句式表达特点,又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丰富故事情节。

《伯牙鼓琴》中“善哉乎鼓琴”表现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技的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对琴声的描述及琴声所表达的情怀。以这两句话为范本,进行仿写:

伯牙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乎若         。”

伯牙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乎若         。”

伯牙志在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乎若         。”

在仿写中,学生对文言文句式表达特点有准确掌握,对“知音”一词有更深刻理解。

2.细节补白

文言文作品言简意丰,多有留白。围绕留白展开丰富联想,尝试补白,突出描写作者未详写的细节部分,扩展成内容更丰富的故事。

(1)细节想象。教材中文言文故事篇幅短小,写主要情节不做细节描写。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抓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展开想象,进行补白。如《书戴嵩画牛》,抓住“好书画”,想象杜处士是怎么表现的;抓住“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想象他吃饭、睡觉、与人交谈时是怎样的;还可以想象牧童“拊掌大笑”时的情态和话语,杜处士“笑而然之”的话语动作等。通过细节想象补白,为人物形象添彩。

(2)插图补充。文言课文中通常有精美、富有童趣的插图,易于观察理解。充分挖掘插图的助学价值,观察图片,合理补白,丰富故事情节。《精卫填海》插图左上角是一只羽翼鲜艳、白喙赤足的精卫鸟,它嘴里叼着石子,目光坚毅,振翅高飞。下方和左上方是滔天巨浪。面对汹涌澎湃的东海,精卫毫无畏惧。结合课文内容,指导观察插图,先整体说说图上画的什么,再仔细观察精卫的动作、飞翔姿态和大海,最后想象海上的环境多变,精卫填海过程的种种困难,将故事内容补充丰满,对精卫的坚韧和执着有更深一层理解。

(3)情境还原。《守株待兔》要求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被宋国人笑话”,学生只有亲临故事现场,才能明白被笑话的原因。因此,将故事情节还原到“耕者”身上,想象耕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想象耕者看见“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的惊喜,体会耕者“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的不劳而获的心理导致的语言和行为变化,在情境还原中了解耕者为宋国人笑话的原因,故事内容更为丰富。

3.结尾续写

教材中文言文小故事大都在结尾处留有继续拓展的空间,在结尾安排扩展性补充,延伸情节,练笔续写,丰富细节。

《司马光》结尾:“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学后讨论:众小儿看到后会想些、说些什么?被叫来的大人会对大家说什么,对司马光说什么?司马光自己会说什么?多角度展开续写,延伸故事情节,扩大社会效应,激发逆向思维。

三、诵读思辨,明白故事主旨

诵读是学习语文最简捷有效的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来源于文言文学习,因其难读,需反复诵读、背诵、理解、感悟、内化。诵读之后再思辨,方可明白故事主旨。

1.诵读涵泳,推进理解

教材中几乎每一篇文言文课后练习第一题都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学习文言文、讲好文言文故事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更要诵读涵泳,读出韵味、读出理解、读懂要义。

诵读要义,是“得他滋味”。《伯牙鼓琴》短短83字将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讲“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欣喜,后一部分则写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人物的情感变化鲜明。学习中留足够时间给学生读通读顺,再创设两人相遇的情境进行分角色朗读。前三句变换角色反复朗读,体会两人相逢相知的欣喜,想象伯牙遇到知音后的喜悦,增加情感体验,为第二部分读出伯牙痛失知音做好情绪上的铺垫。最后诵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引导理解“知音”“高山流水”,了解故事历史背景,感受伯牙的孤独与决绝,反复诵读中读出其悲痛欲绝的心情,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交友的传统价值观,表达自己的交友观。

2.问题启动,思辨深化

教材所选文言文小故事里,大多阐明某个道理,深入浅出,引人深思。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提炼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来启动思维,思辨中明白隐含义。

如《自相矛盾》,重点思辨为什么会出现“其人弗能应也”这样尴尬的结局?先交流各自想法,说说围观者问了什么,为什么这样问,明白正是因为卖者发现自己前后说法有冲突,所以面对质疑无法应对,由此理解寓意“说话做事要前后呼应,不要自相矛盾”。在此基础上说说生活中类似事例,说说感想,联系生活实际深化寓意理解,进一步明白故事主旨。

四、多元实践,传承传统文化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角色扮演、再现智慧,拓展阅读、丰富经验,多元实践中将文言文所言之志、所载之道进行传承。

1.角色扮演,再现智慧

角色扮演,还原现场,将离学生较远的故事创作背景及故事场景再现,在当时当境中明白故事道理,汲取民族智慧。还原故事现场,在角色扮演中感受《司马光》的逆向思维,《铁杵成针》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守株待兔》勤劳务实才有收获的传统美德等,古人的智慧得以更好地传承。

2.阅读拓展,丰富经验

整个小学阶段仅14篇文言文,需拓展教材外文言文进行阅读。从课文阅读走向课文相关阅读,从课文相关阅读走向与课文无关的阅读,从“篇”走向“本”。学完一课文言文,拓展同类型主题文言文或者该文言文所处书籍。如学《杨氏之子》,拓展阅读《曹冲称象》《孔融让梨》这些“智慧少年”主题文言文,也可以拓展《世说新语》中另一篇《王戎识李》,从成年王戎小心防备旁人抢走自家良种的故事感悟早慧与非凡或能成因果,魏晋风度与精明悭吝也可共存,识人辨物切记二元论,极有教育意义。

3.生活链接,由知入行

文言文学习最终落点在文化的传承。文化传承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如《囊萤夜读》“囊萤”的象征意就是勤学,说到囊萤就想到勤学,想到车胤勤学的品质。课文学完后找找生活中勤学的同学,说说他们是怎么勤奋学习的,再联系自己说说应该怎样做。还可以进行勤学大赛,以争先方式更好地传承勤学品质。《司马光》的逆向思维,《两小儿辩日》的科学探索精神等都可以和生活連接,在多种语文实践活动中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故事”还原,还原不是目的,是一种教学手段。在多种形式的还原中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领悟文言文基本规律,掌握文言文学习要领,传承文言文所言之志、所载之道。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彭才华.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教什么,怎么教[J].语文教学通讯·C刊,2020(10):12-14.

[3] 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还原故事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还原”范冰冰
收藏在“还原”中添趣
简析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
“故事”是中国动漫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