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2021-04-22沙鹏
沙鹏
摘 要 目前,线上教学的主要问题在于教与学的互动不足,据此,教师在开展线上教学时应着眼于教与学空间分离情形下关系的重建,创新教学方法,并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合作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思维思考互动、解决问题互助、知识经验互补与情感能力互惠,开展线上合作式教学,通过划分合作小组、明确合作分工与开展巡回指导能够有效提升线上教学的互动性,实现线上教学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 线上教学 合作式学习 教学互动
合作式教学是一种以异质型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果为评价标准,教师系统运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并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1],其以合作精神为基本出发点、以社会互动为基本关系,并以人际交往为基本方式[2],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思考互动、解决问题互助、知识经验互补与情感能力互惠[3]。运用合作式教学模式开展线上教学,将学生的学习从个体努力转化为个体与教师、同伴等共同体在一定规则和分工下的合作互助,最大程度地满足了线上教学的互动性,使教师的教学任务与学生的学习目标通过合作得以实现。在实施线上合作式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划分合作小组、明确合作分工,并开展巡回指导来充分发挥合作式教学的价值,提高线上教学的有效性。
一、基于学情分析,划分合作小组
线上合作式教学中的学情分析是指教师将学生以往的终结性评价结果与即时性表现相结合,在线上对学生学习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用以推动线上教学有序进行。Lehtinen与Dillenbourg等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合作式教学过程中师生与生生之间互动的有序性直接影响着合作式教学的效果[4][5],基于此,教师应加强线上教学的学情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合理划分合作小组,使线上合作式教学得以有序开展。
首先,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在基于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分组时,教师应始终遵循着异质与同质的原则,有效平衡组内与组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娄一平等人通过元分析发现,相较于参加同质的合作式学习小组,学生在异质的合作式学习小组中能够收获更多[6]。
究其原因,在异质的合作式学习小组中高能力的学生能够通过为他人提供帮助夯实基础,并检视出自己的不足,而低能力的學生则能够通过得到及时的辅助支持而更易达到最近发展区。同时,以学习小组成果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合作式教学也存在着小组之间的竞争,因而不同合作小组之间学生的整体能力也应相近,以保证评价过程结果的客观性与公平性。其次,分析学生的合作特征与技巧,保证合作学习小组沟通互动顺畅。合作式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取得有效的成绩,因而在合作式教学的动态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具备一定的合作品质与合作技巧[7]。就合作品质而言,合作作为一个交互的过程,需要小组成员抱有合作的热情与主动性。研究表明,除成员的学习能力以外,部分学生在合作中不善于表达困惑或不愿意分享经验等不良合作品质也影响着合作式学习小组划分的合理性[8]。因此,教师应客观分析学生的合作品质,在划分小组时加强对合作品质不佳学生的关注,使其不良的合作品质能够在小组学习中得到中和,并在线上合作式教学中收获更多;就合作技巧而言,合作式教学的有效性建立在小组成员的充分合作之上,需要小组成员切实掌握合作技巧。Webb等研究者提出,欲使合作式教学产生效果,对于受助者来说需要明确自己哪里不明白,学会持续的寻求帮助,并利用帮助解决问题,而对于提供帮助的人来说则需要能够提出具体方案,确保受助者能够应用方案并监控其解决问题的过程[9]。由此,教师还应在划分学习小组时全面分析学生的合作技巧并加强合作技巧系统的训练,使其能够在线上合作式教学中更好地寻求或提供帮助,提高其线上学习的投入度。
网络平台是线上教学的重要载体,除稳定的基础要求外,还要能够顺应多元化的线上教学模式。在基于学情分析划分学习小组并开展线上教学时,教师应选用能够实现“双轨并行”机制的网络学习平台,即能够同时满足小组学习与全班讨论的线上合作式教学特征,通过控制课堂进度,引导学生在端口间适时切换,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推动线上教学良性发展。
二、基于任务清单,明确合作分工
线上合作式教学中的任务清单是教师按需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任务模块,并以清单的形式发放给每个学习小组,组内成员认领并分别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形成小组集体成果。课堂互动行为的水平直接影响着线上合作式教学的效果[10]。基于任务清单开展线上教学有助于学生明确其组内合作分工,在提高参与度的同时也保证了线上教学的质量。
线上合作式教学是一个从个体输出到群体输入的过程[11],其理想机制为个体能够在筛选、组织与整理后将各自合作分工的信息清晰且精准地表达出来,而群体则能够全面且充分地接受信息,并对全部信息进行加工整合。线上合作式教学中引入任务清单的具体操作为:首先,教师在班级学习端口为课程做好铺垫,明确当堂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背景信息,并提出合作式学习的建议,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形成基本的认知,并初步掌握学习的基本方向;而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对应的小组学习端口并下发任务清单。在初次应用任务清单时,教师应对学习任务的分配与任务清单的用法加以说明。就学习任务的分配而言,教师应引导小组成员通过协商来一对多或多对一地认领任务模块,保证小组学习任务完成的全面性。就任务清单的用法而言,线上合作式教学多采用共享型任务清单,其能够满足小组成员同时在线编辑,提高小组成果汇集的时效;最后,在各学习小组完成任务清单后,教师应再次引导学生返回班级学习端口,运用文件分享功能将各组学生的任务清单统一展示,并通过师生与生生之间的讨论对课堂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的提炼与归纳,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通过任务清单明确合作分工,既能够保证学生的参与程度,又能够反映出其参与状态,充分保障了线上合作式教学的实效性。
同时,任务导向的线上合作式教学为学生之间的协同知识构建提供了社会性支持,其既有助于促成学生对知识主动且有意义的构建,又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应用[12]。由此,教师应不断提高任务的设计能力,并着力形成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达成共识的线上合作式教学程式,推动线上教学的科学发展。
三、基于支持评价,开展巡回指导
线上合作式教学中的巡回指导是指教师在学生线上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入各学习小组端口,了解学生的合作状况与任务完成情况,并为学生提供适时的指导。成功的线上合作式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与开发合作任务,还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13]。基于支持评价对学生开展及时的巡回指导能够全面提升线上合作式教学的效度。
线上合作式教学着眼于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加工与内化,而在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中,教师应发挥辅助支与持作用[14]。任务导向的线上合作式教学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巡回指导时积极关注组内学生任务清单的完成状况,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引导他们深度思考,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此外,教师对学习小组的巡回指导也应坚持适度的原则,否则会影响学习小组原生的合作互助行为,导致合作学习难以延续[15]。由此,教师在线上合作式教学的巡回指导中也应不断优化策略与方法,处理好学生主体与自身主导的关系,使辅助支持正向作用于学生的合作学习之中。
在线上合作式教学的巡回指导中,有效的学业评价也是一个重要部分,其不仅能促进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更能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便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扬弃。研究表明,在有明确学习规则的合作式教学中,教师以学习规则为标准对学习小组进行指向清晰的评价,能够有效提升组内学生的合作状态,且教学效果也更为显著[16]。线上合作式教学中的学习规范既包括任务要求、合作学习规范与作业标准等显性规则,也包括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的态度、意识与价值观等隐性规则[17],其在学生个体和其学习小组之间起着协调与规范的作用。因而教师在开展巡回之前应先制定明确的线上合作式学习规则,并在巡回指导中运用规则对小组学习进行具体且多元的评价。例如,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关注学习小组最终的任务完成情况,更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有效参与状况;再如,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不仅要对学习小组的成果进行赋分或等级评定,更要对组内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氛围进行质性描述,使学业评价不仅是当下学生学习状况的反应,更是在方法层面上为后续线上合作式教学提供经验的支撑,满足线上合作式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合作式线上教学模式不仅有效弥补了线上教学互动性不足的问题,还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其知识建构与人格养成意义重大。基于此,教育管理者、学校、教师、学生与家长等均需要重新审视线上合作式教学的应用价值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使合作式的线上教学充分发挥效益,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34-36.
[2] 林众,冯瑞琴,罗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实质及其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30-35.
[3] 彭亚齐,朱爱清.基于网络环境的数学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1):198-200.
[4] Lehtinen E,Hakkarainen K,Lipponen L,et al.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a review[A].Meijden H,Simons R,Jong F De.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A final report for the European commission,Project 2017[C].Nijmegen:University of Nijmegen,2000:1-46.
[5] Dillenbourg P.Over-scripting CSCL:The risks of blend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with instructional design[A]. Kirschner P A. Three Worlds of CSCL:Can we support CSCL?[C]. Heerlen:Open Universiteit Nederland,2002:61-91.
[6] Lou Y,Abrami P C,Spence J C,et al.Within-class grouping:a meta-analysis[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6,66(04):423-458.
[7] 杜健霞,孫枚璐.网络合作模式的设计与应用——合作学习的任务、分组交流和认知过程[J].开放教育研究,2007,13(05):26-32.
[8] 景时.关于融合教育中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8,34(01):41-48.
[9] Webb N M,Mastergeorge A. Promoting effective helping behavior in peer-directed group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Practice,2003,39(01):73-97.
[10] Sherry L. Issues in distance lear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1996,1(04):337-365.
[11] Sweller J. Cognitive load theory,learning difficult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J].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1994(04):295-312.
[12] 余胜泉,王慧敏.如何在疫情等极端环境下更好地组织在线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20(05):6-14.
[13] Nelson L M.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A]. Reigeluth C M.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A New Paradigm of Instructional Theory(vol. Ⅲ)[C]. 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9:241-265.
[14] 孙海民,刘鹏飞.以活动理论审视学习活动[J]. 中国电化教育,2015(08):29-35.
[15] OConner R,Jenkins J.Cooperative learning as an inclusive strategy :The experience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EB/OL]. http://files.eric.ed.gov/fulltext/ED360778.pdf,1993-04-16.
[16] OConner R, Jenkins J. Cooperative learning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Teacher and children contributions to successful participation [EB/OL].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207/s15327035ex0601_3,1995-04-22.
[17] 余亮,黃荣怀.活动理论视角下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01):48-55.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