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情境活动支架的搭建
2021-04-22郭敏
郭敏
摘 要 情境活动是儿童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支架。情境活动提供的四大支架——顺应童心支架、生活体验支架、审美怡情支架、自省反身支架,其共性就是隐匿和镶嵌,即把道德说教隐匿在教化背后,把道德条律镶嵌在情境之中。情境活动支架的搭建方式有:选择性搭建、创设性搭建、改造性搭建。教师以生活世界为教育的源泉,不断地观察、发现,不断地补充、激活生活中的教育“情境”。儿童在活动中全身心地投入,在情境中进行体验、判断,走向知行合一。情境活动支架的搭建使道德教育更生动、更鲜活、更有趣,师生在活动中焕发出蓬勃的朝气,产生切近、切实的体验,而“支架”的提供则体现了教师的实践智慧和周密安排。
关键词 小学生 情境活动 支架 搭建
道德教育要摒弃课堂教学中单向度的理论知识传授,要摒弃病态化和形式化的道德训练,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走向社会生活,用活动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情境活动正是通过优化儿童的成长空间,引导儿童快乐、积极、兴趣盎然地投入其中,使“道德教育成为他们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
情境活动是儿童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支架。首先,它具有显效性。在特定的情境中,儿童完全投入其中,情緒热烈,热情高涨。情境活动以一种柔性的性态使儿童不由自主地理解并悦纳社会规范、道德律令。其次,它具有长效性。情境具有一种弥散的力量,它会相当长地留存在儿童的记忆中,使教育效果热烈而持久。情境活动引导儿童长时间地浸润其中,不断地观照自身,涵养德性,逐渐形成较为稳固的心理品质。第三,它具有转效性。任何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都必须经由“情感”这一中介。而情境活动就促进了情感这个中介的“强壮”,它有效地促进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方向积极转化,并进而转化为道德习惯,形成较为稳定的心理品质。
一、情境活动支架的类型
1.顺应童心支架
情境活动“以儿童心为心”,创设出富有亲和力的情境,以儿童化的方式打开,打通教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结,架设书本知识和儿童视界的桥梁,其落脚点和着眼点都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儿童。因此,我们创设的情境、提供的支架,一定是体现童心的。洞察儿童内心,关注儿童视界,寻找并发现外在教育要求与儿童内在德性生长需要之间的契合点,诱发学生积极建构个人的道德理想。顺应童心支架重在了解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精神需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寻找教育途径,并努力满足其精神需求。在班集体中,营造班级特有的“童化”氛围,班级岗位的设置、班级公约的制定、班级活动的开展,每一项活动都以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探索充满童心、童真、童趣的教育方式,让儿童喜闻乐见,乐于接受。
2.生活体验支架
现实的社会生活既是真实可信的课堂,也是不容置疑的“老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儿童成为一个大写的社会人。他们必须关心时代、了解社会,并走向社会。生活体验支架把社会生活与儿童的生活链接起来,引导儿童置身于丰富的社会大熔炉里,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活动,认识周围世界,学习合作与人际交往。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重复着对自身存在的再认识、重辨析、再选择和再度确证,进一步触发其追求某种价值目标的强烈感情和欲望,坚定自身的价值取向。
3.审美怡乐支架
模拟生活真实的情境,是融入主体情意、充满审美色彩的学习性场域[1]。审美怡乐支架创设的美的环境、美的榜样、美的情感,会带给儿童积极的审美愉悦,显示出一种积极的驱动,启迪儿童的智慧,激励儿童对崇高和圣洁的向往、追求。比如,童话节里,我们指导、帮助儿童精心设计卡通吉祥物,在愉悦的审美创作情境中,他们兴致勃勃地创作,一件件作品既有独属于童年的“趣”,又有超越世俗的“美”。趋美的心理,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投入活动中,感受生活中的美,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内心产生无比满足的道德愉悦感。
4.自省反身支架
良好德性的养成是主体不断自我觉醒和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情境活动中,主体在体验、感悟后,必然会自我观照,自我审视,这些在社会生活中的切身体会和内心感悟,会逐渐形成儿童的价值判断。自省反身支架主张活动在喧嚣热闹后要回归内心的宁静,引导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叩问灵魂,学会自我反思,获得自我成长。
情境活动提供的四大支架的共性就是隐匿和镶嵌,即:把道德说教隐匿在活动背后,把道德条律镶嵌在情境之中。其本质就是以一条人性化的教育途径,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给予儿童最舒展的生长姿态。教育只能采用道德的方式,而所谓道德的方式,在我看来,就是合乎人性的、合乎德性的、合乎人类尊严的方式[2]。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断进行价值叩问,追寻自身的价值取向,并最终实现美好德性的生长。
二、情境活动支架的搭建
1.选择性搭建
情境活动支架以选择性方式搭建,即:选择具体的自然场景,直接为活动所用,成为儿童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情境。教育者遵循“求近、求美、求宽”的原则,有意识地、精心地选择合适的自然场景,组织开展情境活动,如秋天的田野、家乡的濠河等。在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早期探索情境教学的实践中,有一个例子特别具有典型意义,那是她为了帮儿童选择合适的看日出的地点而半夜起床,到野外寻找、比较。这就是情境活动的选择性支架搭建。活动的地点应该就地取材,同时又可以为儿童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学校后面的小河、北面的广阔的田野,及至学校西侧古老的光孝塔、绕城而过的濠河边,都会留下老师们选“点”、踩“点”的脚印。每一个“点”都是一幅“至真至美”的画卷,渐次地打开了儿童通往广阔世界的窗户。
2.创设性搭建
以创设性方式搭建的情境活动支架,一般指课堂或校园里的拟真环境,是生活场景的再现。这些活动的情境并不就是儿童的现实生活,而是一种“复制”:教师为了教育的需要而人为地创设出的模拟生活的情境,即把校园中的场所“改造”为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的场景,如,“秋天的果园”就是利用学校童话楼的底楼装扮而成。孩子们在果园场景中学唱《丰收歌》,创编采摘水果的舞蹈,感受并表达农民丰收的喜悦。 这样创设性搭建的情境活动支架,其实是引导儿童真切地感受、自主地探究,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
3.改造性搭建
以改造性方式搭建的情境活动支架,是在选择性搭建的基础上再进行创设性搭建,通过人为地改造“为我所用”。如,李吉林老师在大雪天,带领儿童看到供电局架线工人在鹅毛大雪中检查断电的线路。这样真实的生活情境,绝不是纯粹的原生态的随机“碰到”的生活,而是教师在观察、了解、优选后,通过与有关方面积极联系,定时定点“约”好的。这就是用心创设的、改造性的活动情境。教师改造性搭建情境活动支架,其实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纯粹的、净化的生活化场域,引导儿童用一雙亮眼睛去观察,去感受生活的真、善、美。
情境活动支架搭建的主体是教师,需要教师“眼中有光,心中有爱”,只有这样才能以生活的世界为教育的源泉,不断地观察、发现,不断地补充、激活生活中的教育“情境”。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在情境中进行道德判断,走向知行合一,促进了道德认知向道德实践能力的转化。
三、情境活动支架搭建的“禁忌”
1.忌影响儿童身心健康
一些活动的开展要考虑儿童身体的承受阈限和安全隐患;还要避免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的“负效应”。如开展“乐淘淘”跳蚤市场义卖活动时,若缺乏正确的价值引领,儿童某种程度上就会滋生唯利是图的心理;引导儿童自省自悟时,忌要求儿童在大庭广众下说出自己曾经的错误。也许,平等地呵护其人格尊严,小心翼翼地保护稚嫩的童心,这才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教育的底线。
2.忌造成生态污染
按照教育工艺学的经济学原则,不宜开展成本过高的活动,一切从实、从简。如组织学生走进餐厅,宣传节约粮食,再分发打包盒,看起来是在引导客人“光盘”行动,无形中又制造了“白色垃圾”,不环保、不卫生。开展情境活动时,更要树立节俭、环保观念,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以培养儿童的绿色生态人格。
3.忌过度娱乐倾向
当我们用审美来满足儿童的游戏冲动时,一定要防止过于娱乐化的倾向。如果我们用游戏来代替儿童的学习、生活,将教育、新闻等都视为娱乐的附庸,那无形中将扼杀儿童的精神追求,甚至泯灭他们日趋成型的价值观念。
儿童美好德性的养成,需要一系列教育的路径、策略、方法、工艺等操作层面的锤炼。实践证明,情境活动支架的搭建,使道德教育更生动、更鲜活、更有趣,师生在活动中焕发出蓬勃的朝气,产生着切近、切实的体验,而“支架”的提供则体现了教师的实践智慧和周密安排。教育路上,行且弥坚。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满怀教育的憧憬,和儿童一起向阳而生,逐梦前行。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情境教育简明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141.
[2] 高伟,王磊.有“心”的教育读《卓越的秘密——班级成长纪事》[J].教育书斋,2010,5(07):95-96.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