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地区馆藏汉至两晋铜镜的分类及特点初析
2021-04-22费小路
费小路
摘 要:马鞍山地区馆藏汉至两晋的铜镜十分丰富,类型有蟠螭镜、博局镜、日光镜、连弧纹镜、禽兽镜、神兽镜、变形四叶镜等,基本涵盖了该时期的铜镜类型。文章通过对马鞍山地区馆藏汉代至两晋铜镜的纹饰和铭文进行分析,总结出其铸造时代多集中在汉末和东吴早期以及出土地点较为集中在雨山区和金家庄区的两大特点,并通过这些铜镜的纹饰对比,初步探讨其铸造地点分别为浙江会稽和湖北武昌。
关键词:马鞍山;汉至两晋;铜镜;分类;特点分析
马鞍山地处长江下游,西周时属吴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改属越、楚,俗有“吴头楚尾”之称,秦汉时属丹阳郡丹阳县,六朝时属畿辅之地,故而在地理位置上显现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野外考古发掘和文物征集力度的加大,汉至两晋的铜镜馆藏量得到不断丰富。这些铜镜纹饰优美、内涵丰富,分析其特点,对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具有重要意义。
1 汉至两晋铜镜的分类
馆藏的这些铜镜大部分来源于工地墓地的发掘,也有一部分来自征集,有的带有明确的铭文,有的在纪年墓中出土。
J1蟠螭镜 半圆纽,主体纹为变形蟠螭纹,外饰一圈锯齿纹,素缘,直径10厘米。1984年慈湖采集。
J2博局镜 宽缘,背正中有一纽,纽有横穿,纽周饰有九个小乳钉,其间饰有纹饰,外圈一个“回”形,“回”形四角篆书“长宜子孙”四字,其外饰有八个大乳钉,乳周饰飞禽走兽图和“L”“V”“T”纹,缘上饰有三圈锯齿纹,直径13.5厘米。当涂县征集。
J3博局镜 中心有一小纽,主体纹饰为博局纹,中间有四乳钉,直径18厘米。2002年公安收缴。
J4日光镜 圆形,中间有一小纽,外有一圈“见日之光,天下大明”銘文带,直径7厘米。1996年马钢合力公司汉墓出土。
J5连弧纹镜 平雕,圆纽座,内向连弧纹,直径11厘米,1998年马钢供气厂东吴墓出土。
J6连弧纹镜 并蒂连珠纹纽座,主纹饰为四组乳钉花纹,中间用七个小乳钉分开,外为内向连弧纹,直径10.5厘米,2002年公安收缴。
J7连弧纹镜 并蒂连珠纹纽座,主纹饰为四组乳钉花纹,中间用七个小乳钉分开,外为内向连弧纹,直径10.5厘米,2002年公安收缴。
J8禽兽镜 圆形,大圆纽,纽有横穿,纽周饰柿蒂纹。外饰两圈斜线纹,斜线纹之间为一周禽兽纹及对称四个乳钉。内有四字铭文“长宜子孙”,直径14厘米。当涂采集。
J9禽兽镜 圆形,背正中有一纽,纽有横穿,纽周浮雕饰对称龙凤纹,外有铭文“黄羊作镜四夷服……”,直径13.8厘米。雨山区银塘出土。
J10禽兽镜 圆形,背正中有一纽,纽有横穿,纽周饰有四个对称乳钉,乳钉周浮雕四禽兽纹,直径13.8厘米。1988年当涂黄山乡征集。
J11禽兽镜 圆形,背正中有一纽,纽有横穿,主纹为浮雕龙凤纹,素缘,直径9厘米。1986年霍里镇桃冲村西晋墓出土。
J12禽兽镜 圆形,圆纽,主纹为夔纹、凤纹,宽素缘,直径15.1厘米。1998年马钢供气厂东吴墓出土。
J13禽兽镜 圆纽,圆座,纽座外内区有两圈乳钉纹,内圈有九个小乳钉,外圈饰七只大乳钉,内外圈之间饰卷草纹、锯齿纹 。外圈乳钉之间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直径16.2厘米。1988年盆山农场M1东吴墓出土。
J14半圆方枚神兽镜 圆形,圆纽,内区饰神跽坐,有海兽相间环绕,铸有“黄武四年……”铭文,直径11.7厘米。1993年慈湖电磁厂出土。
J15半圆方枚神兽镜 圆形,圆纽,内区饰六神对立跽坐,直径10厘米。2008年金家庄工业园东晋墓出土。
J16半圆方枚神兽镜 圆形,圆纽,内区饰两神戴冠对立跽坐,有海兽相间环绕,铸有“五凤二年……”铭文,直径12厘米。1984年当涂采集。
J17半圆方枚神兽镜 圆形,圆纽,内区饰神兽相间环绕,缘上饰有卷叶纹和铭文带,直径10厘米。1987年独家墩东吴墓发掘。
J18半圆方枚神兽镜 圆形,圆纽,内区饰神兽相间环绕,素缘,铸有“光和元年……”铭文,直径13.0厘米。2000年杜塘窑厂东晋墓出土。
J19半圆方枚神兽镜 圆形,扁平圆纽,圆纽座。内区主体纹饰为六神三兽一龙,外为一周栉齿纹,近缘处有一圈铭文带,直径12.5厘米。1984年朱然东吴墓出土。
J20半圆方枚神兽镜 圆形,圆纽,镜面微鼓,纽外一圈连珠纹,内区饰东王公、西王母、伯牙奏琴、兽首等。神和兽相间环绕,方枚铭文为“吾作明镜,幽谏三商……”,云纹缘,直径14.2厘米。1998年马钢供气厂东吴墓出土。
J21半圆方枚神兽镜 圆形,扁平圆纽,圆纽座,内区主体纹饰为三神,三神在一起,神兽间有乳状纹相间,缘上饰变形龙纹和云纹,直径14厘米。1995年马钢H型钢东吴墓出土。
J22变形四叶八凤镜 平雕,扁平圆形纽,四瓣柿蒂形叶将镜背分成四区,每区内有两只相对的凤鸟,四叶内各有一龙,缘处有内向十六弧,每个弧形内分别装饰禽兽,素缘,直径14厘米。当涂采集。
J23变形四叶八凤镜 描述同J22,直径21厘米。市区采集。
J24变形四叶八凤镜 描述同J22,直径14.9厘米。1984年朱然墓东吴墓出土。
2 马鞍山地区汉至两晋铜镜特点初析
2.1 铜镜类型的多样性
马鞍山地区馆藏铜镜的类型有蟠螭镜、博局镜、禽兽镜、连弧纹镜、四叶八凤镜和神兽镜等,几乎涵盖了汉至两晋时期铜镜的主要类型,与周边的六朝文物出土富集地江苏南京、湖北鄂城铜镜类型大致一样,说明当时马鞍山地区与周边地区文化交流和贸易经济十分频繁,文化特性相互影响,它们之间存在共性。
上述铜镜中时代最早的是蟠螭镜和博局镜,其中蟠螭镜基本沿用了战国镜纹饰,变化不大。而博局镜主要流行于西汉与王莽时期,“似乎应该与西汉末年至王莽时期谶纬学说、神仙思想……,而其源则应于西汉”①;日光镜和连弧纹镜为典型汉代铜镜,这在考古学界早已经有定论。这四种铜镜数量不多,来源除编号除J04为出土外,其余均为早期采集或征缴,因非出土文物,不能全面反映出汉代早期马鞍山地区铜镜的使用情况。
相比而言,馆藏铜镜数量较多的是禽兽镜、神兽镜和变形四叶八凤镜三种。结合抢救性发掘情况,因部分镜出土时破损严重,仅存碎片,可以辨别墓葬中出土相对较多的铜镜品种为神兽镜和变形四叶八凤镜 ,这两种铜镜在馆藏汉至两晋时期铜镜中占60%。从来源看,这些铜镜应当可以客观地反映汉至两晋时期马鞍山地区铜镜使用特点。该时期神兽镜主要以神人跽坐为主,常见的有东王公和西王母等比较常见的装饰,东王公和西王母是道教上尊神,东王公又称“木公”和“东华帝君”,道教的根本思想是修道成仙,乘鹤升天,变为仙人。《搜神广记》中记载:西王母检录欲升仙的女人,女仙归其管理;而东王公是检录学仙望道之人,经他考核才能升仙。汉至六朝时期因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所以东王公和西王母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神兽镜中。神鸟也是该时期铜镜经常装饰的样式,有仙人乘鸟升天的寓意,变形四叶八凤镜中弧形内也有装饰佛像的,如湖北鄂城、湖南长沙、浙江武义等地都有发现,佛像为跏趺状或半跏思惟状,与神兽镜中的佛像装饰基本一致。相比较而言,南方吴地的变形四叶八凤镜花纹得更纤细,形象更显得生动。
2.2 铜镜时代的时段性
禽兽镜、神兽镜在汉代中期开始流行,影响至三国时期,变形四叶八凤镜应该是“孙吴后期流行的式”②。这三类铜镜中有纪年的主要集中在神兽镜中,如2000年杜塘窑厂东晋墓出土的东汉晚期献帝光和元年半圆方枚神兽镜、1984年当涂县采集的三国吴五凤二年对置式神兽镜、1993年慈湖电磁厂出土三国吴黄武四年对置式神兽镜,三枚铜镜铸造时间相差不远。1986年发掘的三国吴朱然墓③中出土了神兽镜和变形八凤镜各一枚。同年,距朱然墓1500米的独家墩墓④也出土了一枚对置式神兽镜,有学者考证墓主为孙权之兄孙策(175—200)墓。1998年,马钢供气厂(寺门口)东吴墓⑤出土了三枚铜镜为连弧纹镜、神兽镜和夔凤镜,根据墓中出土的“大泉当千”和“大泉五百”铸造年份分析,该墓应为东吴早期墓葬。
从上述资料看,马鞍山地区馆藏汉至两晋时期铜镜的时代主要集中在东吴时期,导致这一现象也有下面原因:一方面,西晋、东晋以后随着铜矿的连续开采,汉代的铜矿井资源不断减少,出现了铜荒现象,该时期的铜镜显得小而薄,做工粗糙,铜镜制作不得不添加其他金属的配比,有的铜镜甚至出现铁锈现象,质量和做工无法与前期相比。为解决铜资源缺少的困难,梁武帝普通四年(523)下令罢铜钱,改用铁钱。①另一方面,西晋时统治阶层历时16年(219—306)之久的“八王之乱”,整个社会在经济上受到严重的打击,制造业几乎停顿,从发掘的墓葬看,该时期几乎没什么铜镜出土。
2.3 出土地点的集中性
近年来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工程建设不断增多,六朝墓葬不断出现。墓中相继出土不少铜镜,从上述叙述中可以看出,马鞍山地区馆藏汉至两晋的铜镜多为东吴时期墓葬中出土,而这些墓葬多集中在雨山区和金家莊区,位置相距很近,向外辐射较小。除东吴墓葬外,雨山区和金家庄区还有朱然家族墓②、宋山东吴墓③(有学者认为其为吴景帝孙休墓)、佳山东吴墓④、采石东吴墓⑤等墓葬,年代都为东吴中早期。综合来看,马鞍山地区应是东吴中早期世家贵族为官、居住、终老之所,他们居住相对集中,聚族而居。
马鞍山地区东吴墓葬聚中的特点与当时政治密不可分。今采石古称“牛渚”,“采石之险甲于东南,其地南控楚疆,东络吴会,扼三江之襟要,溃江淮之腹心”,当时有驻军牛渚营及粮库牛渚屯,地理位置险要,军事位置突出。兴平二年(195),孙策渡江占领牛渚营,从此开创孙吴政权。采石牛渚山突出江中,水势平缓,自秦以来为一重要津渡,夺取牛渚便可一马平川,直取京都南京,牛渚便是孙权政权首要保护的门户。东吴军事将领为表达自己对孙吴政权的忠心和赤诚,遵照当时“事死如事生”的观念,生前保卫孙吴江山,死后也葬于当地,如1984年和1996年发现的朱然及其家族墓。鉴于马鞍山地区东吴墓规格高、数量多,有学者认为“马鞍山地区是孙吴时期陵区的重要组成部分”⑥。
随着孙吴政权的颠覆和政治中心的北迁至建业地区(今南京),达官贵族相继迁移,马鞍山政治地位淡化。这正是马鞍山地区孙吴文化的特性,也是该地区吴镜文化的地域性。
3 马鞍山地区馆藏汉至两晋铜镜的铸造地点探讨
目前,学术界对汉至两晋铜镜的铸造中心有以下共识:铸造中心主要有会稽山阴(浙江绍兴)、江夏郡(湖北安陆)、广汉郡(四川广汉)、蜀郡(成都)、武昌(鄂城),武昌是东吴时期继山阴后开始铸造铜镜的。东吴时期武昌发现了铜矿,南朝科学家陶弘景说“吴王孙权以黄武五年采武昌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可见藏铜量相当大。1978年在鄂钢一古井中出土的铜罐上刻有“黄武元年作三千四百卅八枚”“武昌”等铭文,说明此时武昌铸铜已有相当规模。随着武昌铜矿的发现,东吴时期武昌铸铜业开始兴起,“一批铸镜师傅经常来回奔波于武昌与山阴之间”⑦,所以山阴与武昌镜的铸造有着延续和承接的关系,铸镜特点也颇为相似。山阴多铸神兽镜,这与马鞍山地区的铜镜特点一样,且神兽镜中多铸东王公、西王母等神像,纹饰浮雕面有立体感,符合山阴镜和武昌镜的“纹饰更为生动”⑧的特点。另一方面,平雕变形八凤镜多出现于南方地区,四川和陕西少见,“八凤镜应该是中国南方的吴镜无疑”⑦。马鞍山地区的八凤镜符合山阴镜和武昌镜的特点,也属吴镜。
探讨马鞍山地区汉至西晋铜镜的铸造地点,还要分析东吴历史。魏黄初元年(220),孙权建都武昌。黄龙元年(229),孙权迁都建业。甘露元年(265),孙皓迁都武昌(鄂州),次年十二月还都建业,都城在建业和武昌间不停更换,使建业和武昌有着都城和行都的关系,都城之间的更换使得之间往来频繁,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密切。特别是武昌与建业都邻长江,除牛渚外,还有牛渚“西北十五里的思贤港”⑨,这些津渡是当时繁忙的渡口,建业文化与武昌文化在此相互交流,并由此传入,这正是马鞍山地区多现浙江和湖北吴镜原因。
马鞍山地区汉至西晋铜镜特别是吴镜主要铸造地点应为浙江会稽山阴和湖北武昌地区,其中时代较早的来自会稽山阴,后随武昌地区铜镜的兴起,铜镜多来自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