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班主任+”育人团队建设中提升班主任领导力

2021-04-22蔡学之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1年2期

【摘 要】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然而当下的“班主任个人负责制”引发任课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的“两张皮”现象。班级管理体制改革转向“班级教师育人共同体集体负责制”势在必行,通过目标引领机制、岗位责任机制、协作育人机制、共享共赢机制等构建班级教师育人共同体,实现“全员育人”,形成教育合力,发挥育人实效。

【关键词】教师育人共同体;目标引领;岗位责任;协作育人;共享共赢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5-0012-03

【作者简介】蔡学之,江苏省清江中学(江苏淮安,223001)教师,正高级教师。

在学校办学实践中,德育从来都不是某个人或某部分人的事,而是关系到全体师生共同成长的事。正如赫尔巴特所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然而,由于班主任制度的存在及班主任津贴的设置,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潜意识里把德育和教学工作划出了界限。班级德育工作几乎成为班主任的独角戏,任课教师往往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显然与当前全员育人的政策要求不一致。班级管理体制改革要从“班主任个人负责制”转向“班级教师育人共同体集体负责制”,形成集体决策、统一协作、共同担责、全员共享的共同体模式,并在育人团队建设中提升班主任的领导力。班级教师育人共同体简称“班主任+”,即“班主任+任课教师+其他”的育人团队,学校要通过目标引领机制、崗位责任机制、协作育人机制和共享共赢机制的建设,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合力,发挥育人的实效(见图1)。

一、目标引领机制:“班主任+”运行的指南针

好的团队拥有共同的愿景,认同正确的教育理念,形成一致的班集体建设目标和追求。共同愿景是团队的指南针和精神动力,能引领班级育人团队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如何才能形成科学的、适合的班级共同目标呢?

一是班情调查。要想了解班级的需要和价值观必须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班情调查。班主任或“班主任+”育人团队可以通过观察、问卷、访谈等调查方式进行班级情况大起底,找到班级相关方的主流愿景、需要和价值观。

二是召开圆桌会议。圆桌会议是平等协商、意见开放的代名词,其特点是角色对等、头脑风暴、议事不议人。班主任召集班级育人共同体——任课教师团队、家委会成员和班委会成员举行三方圆桌会议,开展沙龙研讨,在平等对话、自由交换思想的前提下,共同体成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确定班集体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学期(学年)共同目标。

三是制定行动路线图。圆桌会议后,班主任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带领“班主任+”育人团队把班级各方面的共同愿景转化为行动路线图。明确什么时段,什么人,通过什么措施或活动,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要有发动、有实施、有评价。

二、岗位责任机制:“班主任+”运行的守护神

为了把“班级育人共同体集体负责制”落细落小落实,学校必须要有相应的顶层制度设计,通过分工明确、权责分明的岗位责任机制,把全体教师纳入共同体之中。

一是确定共同体成员身份。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责任。在班级育人的层面,学校可以把共同体的核心人物赋名为“班主任”,班级其他任课教师赋名为“副班主任”,也发放对应的“副班主任”津贴或计入相应的工作量。名称的改变自然就会带来角色的转变,使得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的管理变得名正言顺、理所当然。

二是明确共同体权力职责。学校不仅要明确班主任的权力和职责,同时也要明确任课教师作为副班主任的权力和职责。班级教师育人共同体内部既有科学分工,又有合作机制。只有权责明确,才会避免陷入“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尴尬境地。

三是确立共同体“导师制”。做好“问题生”转化导师是班级教师育人共同体每位成员的共同责任。操作层面,“导师”和“问题生”进行双向选择,“导师”对“问题生”的转化方案进行私人订制,学校和年级对“问题生”的转化过程进行项目化量化跟踪,有方案、有过程、有评价。

三、协作育人机制:“班主任+”运行的主枢纽

“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这句话告诉我们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通过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优化组合,可以产生强大的合力,能完成一己之力无法完成的事情。为提升协作的有效性,学校可以有诸多的思考和实践。

1.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双向选择。

每一学年开学之前,学校或年级在敲定班主任后,制订规则,允许班主任在每一学科中意向选择若干名学科教师,任课教师意向选择若干名班主任。这种双向选择能更有效维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之间和谐的共事关系,达成“我—我们”的共识。相互欣赏、尊重、友善的关系认同使得共同体成员愿意追随共同体的领导核心,保持沟通顺畅,有利协作共进。

2.班级育人共同体集体办公。

实行“班级育人共同体集体负责制”,办公形式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由原先的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中办公,改为班级育人共同体集体办公,这样便于“班主任+”育人团队的交流和研讨。常态化的思想交流、观点碰撞,容易让共同体成员在不经意间擦出教育智慧的火花,达成教育共识。

3.班级育人共同体教研活动。

“班主任+”育人团队可以像学科教研组、备课组一样进行“规定动作”的教研活动,每天有碰头会、每周有周例会、每月有分析会;主题班会课实行育人共同体集体备课。学校和年级对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工作方面的考核,还要进行育人工作方面的考核。

四、共享共赢机制:“班主任+”运行的落脚点

当今世界,共商共建共享共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班级教师育人共同体建设也要顺应这一理念,把共享共赢作为共同体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教育资源共享。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哪里教师没有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哪里不可能有统一的教育过程。”班主任作为班集体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要善于带领班级教师育人团队整合班级教育资源(如学生信息数据、学生榜样示范等)、家长教育资源(如家校共育平台、家庭育子经验等)、社会教育资源(如社会育人基地、社会教育专家等),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向团队成员借力、形成班级教育合力的目的。

2.荣誉表彰共享。

学校荣誉表彰要突出团队精神,可以设置“优秀班级育人团队奖”“优秀教研团队奖”等。对各级各类“优秀班级”和“周恩来班”等集体表彰,要把教师共同体所有成员姓名都标注在荣誉证书上,颁奖仪式实行集体领奖。只有确保大家共享育人成果,才能培育出团队精神,才能真正打造出超强凝聚力的班级育人共同体。

3.绩效考核共赢。

学校在绩效考核、物质奖励上,突出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考核奖励,把育人团队的表现和成效作为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

古语说:“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基于班级育人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引领机制、岗位责任机制、协作育人机制、共享共赢机制的实践研究,不仅是新时代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也在考验着指向班级领导力的育人共同体建设的教育智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国务院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齐学红,黄正平 .班主任专业基本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M].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