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2021-04-22杨筱曼
摘要:作为自然科学,本身就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在生物学科中融入生命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物作为实验学科,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落实生命教育,可优化实验方案,体现生命的宝贵;立足微观视角,凸显生命的独特;丰富实验内涵,感悟生命的意义;拓展课外实验,发现生命的美丽。
关键词:生命教育;实验教学;初中生物
生命教育是诉求生命本真、彰显人性关怀、融入生活实践的教育。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本身就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在学科中融入生命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命教育一直以来也都是生物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之一。生物作为实验学科,实验教学也成为生物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以为,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落实生命教育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
一、优化实验方案,体现生命的宝贵
虽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删除了动物的解剖实验,但仍有一部分需用到活体动物的观察实验。此类型的实验教学,如果不能有效地组织,对活体动物的伤害将会是明显甚至是致命的。所以,在开展此类型实验教学时,教师除了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更应该从保护实验动物生命的角度,引导学生优化实验方案,改进实验器材,体现生命的宝贵,渗透生命教育。
例如,苏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观察实验“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虽然教材中要求用“湿纱布包裹小鱼”并不停地用滴管加水,以防止其死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在显微镜观察的同时再加水比较难以操作,且由于小鱼离水后的摆尾挣扎,常常影响到学生的观察速度,造成小鱼的死亡。因此,在实驗前就要特别提醒“注意事项”,并提前安排指定学生负责给小鱼加水。实验开始时,利用计时器,提醒学生观察时间不能超过十分钟。此外,通过自制的简易装置——在木片上钻一个圆孔,用两片木板夹住小鱼的尾部,将圆孔对准后放置在通光孔处,小鱼的尾部即被固定住。这样,不仅方便观察,还不易弄脏载物台,实际操作中小鱼死亡率也较低,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珍视。
再如,在苏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的探究实验“动物的运动形式”中,会用到活蚂蚁作为观察动物。首先,建议学生不要从自然环境中去寻找和捕捉蚂蚁,虽然数量不多,但若每个班级都这样要求,对当地的蚂蚁生态分布多少会造成影响;课标明确要求在实验结束后放生,但如果大量实验动物的随意放生,又势必会引起新的生态问题。因此,可以利用“蚂蚁工坊”开展本次实验。该装置不仅可以用来开展探究实验,在实验完成之后还可以继续长期饲养和持续观察蚂蚁,有效体现了生命的宝贵。这样的方法也适用于鼠妇、蚯蚓等在实验教学中会用到的小型活体动物。
此外,可以充分利用一些现代信息技术,转化一些用活体动物开展观察实验的形式,或者展示不易观察的实验过程。如利用2018年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中用无壳卵孵化成小鸡“小茶缸”的视频,不仅可以将鸟类的诞生过程可视化,更能予以学生对新生命诞生的直接震撼,以及对生命不易的直接感悟。再如,利用虚拟实验室软件或平台,将原先需要活体或实物的观察实验,如对人体器官的结构观察或对鸟类等动物的形态观察等,转化成借助3D技术的虚拟观察实验,既更加清晰准确地实现观察目标,又有效地渗透了生命教育。笔者以为,这是在实验教学中落实生命教育的一种趋势。
二、立足微观视角,凸显生命的独特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对显微镜的使用和利用,除了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和要求之外,也让学生打开了微观世界的窗口,看到了平时用肉眼难以观察到的景象。在这些利用显微镜观察的实验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有时只需教师的一点提醒或者干预,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刚开始教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会使用到的永久切片标本,也可按照课标的教学建议,在开展观察池塘水的实验中,让学生将看到的相关景象,通过语言描述、绘图、数码照片采集、实验报告等不同形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微观景象中生命独特样态的感悟。
在教学“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除了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之外,教师要注意实时提醒学生发现细胞形态的神奇,在进一步了解细胞结构的功能之后,感悟生命微观结构的不同寻常和非凡意义,从而产生对生命独特的认同。
在教学“微生物”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图片资源,和微生物卡通形象的网络素材,以及培养菌落时形成的各种形态各异、颜色不同的图片,向学生传递信息——微生物亦有其生命的独特和存在的意义,期望以美丽、可爱等形态,消除学生对微生物的偏见,正确认识各种生命的价值。
三、丰富实验内涵,感悟生命的意义
实验教学贯穿于初中生物教学中,但也不仅仅局限于在实验室内开展的实验操作,如果在教学中能对实验的内涵加以丰富并渗透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收获更多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教学苏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实验时,除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对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进行探究之外,还可以补充和展示一些在悬崖和石缝等逆境中萌发生根的种子特例,以“植物生命的顽强不屈”引导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认可。课标明确建议在学习该部分知识时,体验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通过种植和栽培植物的实验,学生可以观察从种子到成熟植株的生长发育以及开花结果的整个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不仅只是观察植物生长的表面现象,还从生命成长的角度,将植物的生长与自身的成长做类比:植物的种子从萌发到适应环境而茁壮成长,需要一定的自身条件和外界条件,就如同每一人的成长到适应社会而独立生存,需要一定的自身努力和外部机遇,从而感悟成长不易等生命的意义。
在苏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有关“人体性状的变异”的调查实验中,“调查员”通过列举一系列的遗传性状,最终得出和自己一样的同学人数。在该调查实验中,教师可以预先准备更多的调查性状,以帮助“调查员”实现性状的唯一,即没有其他同学与其相同,除了得出“变异现象的普遍性”之外,更是对生命的独特性和唯一性的最好诠释,从而让学生在此调查实验中感悟到每个人生命的珍贵和无可替代。
四、拓展课外实验,发现生命的美丽
除了教材上的实验,拓展课外实验也是有效的生命教育途径。以我校学生生物兴趣小组在课外开展的拓展实验——蝴蝶监测活动为例,该活动由“样线监测”和“随机监测”组成。
通过“样线监测”中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可以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命教育。因为任何一种生物都离不开环境,生命的存在不能脱离于环境之外。学生除了学习到了科学的监测方法,包括监测的路线选择、监测的科学采样方法、蝶种的确认方法、数据的科学处理方法等,更在活动中走进自然、贴近自然,在发现和监测蝴蝶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物种生命的美丽。通过监测活动,学生也从蝴蝶的数量和分布中发现,环境的变化对蝴蝶的影响非常明显。这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参与“随机监测”的学生拍摄了多种多样的蝴蝶,同时也欣赏了蝴蝶生命的美丽和灵动。对南京地区常见的蝴蝶种类有更深了解的同时,也激发了生物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生命的美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
当然,在实验教学评价时,教师可以强调和重视生命教育方面的评价,一方面提醒和督促学生在实验中关注生命,另一方面对有良好生命观念的学生予以积极的鼓励和表扬。
作为教育的起点与终点、理想与追求、使命与义务,无论什么学科,都有开展生命教育的责任。生命教育,不仅是传递生命知识的教育,更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有限性、独特性等。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抓住每一个生命教育的契机,渗透到每一个活动、每一个举动中,细化到每一个细节中。
*本文系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生物学课程中生命教育的操作模式研究”(批准号:L/2016/2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周红卫,朱括,郭晓强.生命教育:理想与追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李莉.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初中生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 杨筱曼,孔玥.蝴蝶观测项目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学生物学,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