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教学研究
2021-04-22梁洪维
梁洪维
解决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目前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也是今后的长远问题。这些留守儿童失去了父母的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行为习惯、自觉性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一、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由于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是留给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教育,这就形成了隔代教育。隔代人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比较低,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其中有不少年老体弱的监护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教,有些就是想管教也无能为力。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在学校上学期间,学校应承担起与留守儿童沟通并疏导他们的作用。父母不在身边带给孩子孤僻胆小的性格。教育他们应该学会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勇敢面对、积极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种良好的心理弹性也会减弱父母外出打工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重视个性化教育
从学习兴趣和学习认识上,儿童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部分留守儿童成绩下滑多是因为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辅导和监督的缺失。因此我们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与学生学,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逐步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及個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基础,设定短期目标,与教师的教学计划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充分关注到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和需求,把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以及各阶段变化情况记录下来,且有针对性地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个别教育、进行补偿教育,并主动与学生监护人联系。教师成为他和父母感情的传递者,这是改正孩子各种毛病的好方法。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与他的父母通信、通电话,介绍孩子的情况,传达他们对孩子的爱,每当学生出现什么错误时,班主任既是他的教师,更是父母的代言人,他感觉到有人在爱他,并且这种爱就在身边,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另外就是要从监护人和家长入手,使他们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让他们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问题的严重性,使他们明白不能为了弥补对孩子的歉意,就无节制地满足其物质欲望。
四、 加强道德教育
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容易忽视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在调查中还发现有的“留守儿童”生活上爱攀比,缺少社会责任感、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等,甚至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少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淡薄,道德社会化不完善,早期社会化陷入困境,人格发展存在缺陷,社会化行为产生偏差或失败。
由于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师的一举一动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要以身作则,处处规范自己的行为及语言表达方式,做到言行一致,做好学生的道德榜样,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提高和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关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时刻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
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随着社会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加,农村留守儿童也不断出现新问题。从利于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的现实角度出发,应从家庭教育、预防未成年犯罪、保障留守儿童权益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如家庭教育方面,针对家长监护教育缺失制定的相关法律,应明确对不尽教育义务、规定时间内不探视不联系留守儿童的父母须接受相应的法律惩治约束。优化农民返乡创业政策,使儿童能留在父母身边健康成长,从根源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从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的实际出发,对留守儿童的统计口径以教育系统的更为合理,确认留守儿童名单信息,完善各项儿童福利保障政策。
留守儿童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关乎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只要我们用爱心关注留守儿童,努力为他们营造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就能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