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事杂记
2021-04-22陶都风
宋人尤袤说及读书的妙处:“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老先生的话看似不合时宜,但读书的妙处也绝非简单的修身养性、消闲逸致能概括的。对每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来说,读书的理由各不相同,但书中风情书里乾坤的个中滋味,也是各有玄机的。
1
在我十余平方米的书屋里,倚墙而立的是整整一壁的书,此外,台上堆的是书,地下放的也是书;在睡觉的床头,在客厅的沙发上,随手可及的都是书。家有藏书多少,我也说不上来。虽然我的经济从来就没有富裕过,但在买书、藏书和读书这件事上,我却从来没有马虎过。从小时候买小人书,到初中时候买有教育意义的正统的书,到工作以后买自己喜欢的书,应该说,买书的历程是自己读书的历程,也是对书不断增加兴趣和感情的历程,更是自己不断吸取书中营养的历程和不断锤炼并提升自己的历程。读书,改变了我的生活,让我变得安静,讓我能独立思考,让我能在滚滚红尘里特立独行,在心灵的快慰里越走越远。
白天,我像一只陀螺,为了生计不停地拼命打转,心灵不能有片刻的安宁。只有回到家里,回到自己小小的书屋,我才能得到心灵的熨帖。面对满屋的书籍,我像踌躇满志的将军在检阅自己心爱的士兵一样,看着任我调遣的一本本书籍,既愉快又满足的心情不是简单的快乐就能概括的。夜晚,我弹尘佛坐,我的沉默比黑暗还深。在一盏灯一本书的世界里,审视自己的无知、浅显、苍白和浮躁,穷天地之精华,悟人生之奥妙,体验人类文化之博大精深。我祖无庇护,族不显赫,更无阿谀逢迎之能,性情又木讷固执。静心细想,我辈人生绝不会呼风唤雨,也不会飞黄腾达,故求得洁身自好,守住良知和人格,守住一份清洁的精神,在浩瀚的书海中养得正气、养得学问、养得灵性和卓然不羁的品性,如是这般,也无悔于自己的人生了。
年少时,我就爱上了读书。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过世得早,靠母亲一人的微薄收入养活着我们兄弟几人,家里穷得是喝粥筷子挑不起米粒,衣服是补丁加补丁。虽然家境这样,却丝毫没有影响我对读书的喜爱。从巴掌大的小人书,到厚厚砖头似的书籍,哪怕是读不太懂的文言文书,我也总是拿到手里就一睹为快。虽然那时读书多少有点囫囵吞枣,却也养成了我喜欢读书的性情。晚上,母亲一觉醒来,见我仍捧着书在枯灯下苦读,总叱责着让我马上关灯睡觉,这样,我只能带着那未尽的书中情节进入梦乡。工作以后,我便和家人分开一人独居,没了约束,晚上读书更是信马由缰,陷在书里欲罢不能。读书读得浑身舒坦,也经常读得东方既白,带着迷糊红肿的眼睛去上班。
结婚后,我仍我行我素地读书爬格子,不折腾到半夜不会睡觉,这自然和有早睡早起习惯的妻子协调不起来。然而,多年形成的习惯哪能说改就改,早早地睡在床上,翻来覆去的我硬是睡不着。许多时候,我只是等妻子睡着以后,再偷偷起床,继续我的读书写作。几次下来,妻子知道逼我早睡,竟害得我如此受罪,也只好一边说我是“劳碌命”,一边也放任于我了。我马上恢复了以往在书中那份优哉游哉的陶醉劲了,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夜猫子”。
2
俗话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原因很简单,因为自己的书在家里,想想随时随地都可以拿来一读。除了一些心仪已久和自己敬重的作家写的书籍以外,许多书买回来以后,只是看看前言后语再看看大致内容就懈怠了,而借来的书因为要惦记着归还人家,故反而读得飞快。
对自己所拥有的书,用“孤芳自赏”和“敝帚自珍”形容甚是合适。说及自己的书被出借,便有许多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作家曹正文这样说道:“藏书家有了好书,如同富人家有了珍宝,才子得一佳人。不拿出来炫耀一下,似乎不满足;但一旦公之于众,又怕流失于他人之手。”这份矛盾的心理,想必真正的读书、爱书和藏书之人均有同感。对我而言,虽“吾爱书同于吾爱妻”,但文朋道友和亲戚邻居上门借书,内心虽不愿,也总是慷慨出借。遇到知书达理之人,书好端端地出去,不久也好端端地回来,双方皆大欢喜。然而,遇到不爱惜书之人,书好端端地出去,待回家时却已是蓬头垢面,菜汤、米粒、笔画、折痕、少页等现象屡见不鲜,书也等于是遭到了一场大劫难,惨不忍睹。这样的借书人,我的内心往往是和他断了友谊的。在我看来,不爱惜书的人,也枉为读书人。与这般的人交往,和读书做人的本意也相去太远,不交也罢。
此外,借出的书如果遇到了“太爱惜”的人,就会“黄鹤一去不复返”。向人家催还吧,知趣一点的,会马上归还于我,但也多少闹得个微妙的尴尬;遇到不知趣的人,会说不就一本书吗,还用得着催?我反而成了没有道理的人。这种经历多了,我就渐渐懒得再去催还了。想想一本本和自己有着这样那样故事,或多或少融进了我心血和感情的书,在外面漂泊,永远找不到回家的路,我只能在内心为它们愤愤不平的祭叹了。
3
在读书写作的路上,我也有了一些积累,相继出版了长篇小说与几部诗集,也主编了几本书,和许多作家诗人有了种种交集。与此同时,也陆续收到了许多作家诗人们的书。一般收到的赠书,他们照例会在书的扉页上写上“范双喜(或陶都风)先生指正”“雅正”“批评”等等表示客套的话。但作家王蒙在赠我他新出版的《奇葩奇葩处处哀》一书的扉页上,竟然题签了“感谢范双喜先生赐阅”几个字,让我不由得对这位著名作家心生敬意。而已故著名诗人昌耀在给我的诗集《命运之书》的扉页上,写上了“范双喜先生赐教”几个字。在我看来,昌耀无疑是我国当代诗歌史上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山,无论诗歌艺术成就还是做人,高山仰止用在他身上是最贴切不过的了。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诗人,竟在他的诗集上给我留下了如此题签,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他人格的力量。王蒙也好,昌耀也罢,我觉得他们不仅是赠送了我一本优秀的书,更是在无形中教导我如何做人。无论你的地位如何之高,写作成就如何的大,面对读者,你都不应该趾高气扬。书里书外,做一个低调的人,做一个谦卑的人,做一个有品格的人,这才是写书人和读书人的要义。
陶都风:本名范双喜,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无锡市诗歌学会副会长、宜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诗刊》《上海文学》等各级报刊,著有长篇小说、诗集等。?
编辑 木木 6913729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