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教育名家的教学风格探究
2021-04-22陈平
【摘 要】江苏以开放的文化环境以及特有的文化张力影响了教育的发展,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苏派教育名家。以生为本,敢为人先的教育情怀驱动着苏派教育的接续发展,培育了江苏教育名家“简约”“精致”“灵动”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苏派教育;教育名家;教学风格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0-0038-06
【作者简介】陈平,江苏省无锡市锡东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000)原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江苏拥有多元的文化样式,开放的文化环境及特有的文化张力,诞生了陶行知、李吉林、李庾南、邱学华、于永正等教育名家。在一定的地域内,共有的人文背景下成长出来的教师会有一些共同的风格特质,江苏教育名家同样具有他们共有的教学特质,这就是:简约、精致、灵动。
一、简约
早在南北朝时期,南学就崇尚“清通简要”,与当时北学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北史·儒林传序》称“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教学风格的“简约”,主要是指简化和高度凝练的教学特色,就是成尚荣先生认为的“清简而丰富”[1]12。它体现出教育名家的“高意境”及“大智慧”,是江苏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追求和必然产物。教学的“简约”,通过江苏教育名家的理性思辨及实践探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质。
1.苏派教育名家的“简约”,是致用的教学。
江苏教学的“简约”不是简单的教学,它是对教学中的情境、素材、活动、结构、媒体等诸要素进行高度简化凝练后的精确把握和经济妙用。“简约数学”的倡导者许卫兵认为,课堂简约体现在六个方面:教学目标的形简义丰、教材研读的简捷思维、教學素材的简练选择、教学情境的简约创设、练习安排的简化策略、教学结构的简妙安排。这样的简约数学就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实践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2]
苏派教育名家总结出了很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大多流程简练明快,语言简明扼要,道理通俗易懂,方法简单实用。1982年,蔡林森担任了洋思中学校长,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简单明了,但内涵与成效颇丰,大面积地提高了洋思中学的教学质量,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李庾南提出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既有教法又有学法,既揭示了教的环节,也指明了学的环节,达到了“教”与“学”的统一。苏派教育名家认为只有改变了教与学的关系,达到了“教”与“学”的统一,才能让课堂有实质性的变革。
“简约”教学,不像“无讲台课堂”“无教师学习”那样具有冲击力,虽不惊艳但很实用。
2.苏派教育名师的“简约”,是讲质量的教学。
简约教学不是简单教学,不是草率、肤浅的教学,更不是低效教学,而是把质量放在首位的教学,是讲质量的教学。简约教学,是去除了多余的烦琐,教学过程精炼,教学内容精要,问题设计精到,但同时又能实现多种教学目标的教学。也正是因为这些精炼的过程,精要的内容,精到的设计,让苏派教育名师的课堂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简约教学对于质量追求,也经历了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最初的质量主要聚焦在以成绩为主的教学质量上,如“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等,后来慢慢发展到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要求上,如于永正先生的“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方法。进而苏派教育名师提出了全面质量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孙双金的“情智教学”、唐江澎的“体悟教学”、王笑梅的“生命语文”和袁卫星的“生命教育”等。
简约,简而不单,约而不略。苏派教育名家的“简约”,是讲质量也是有质量的教学。
3.苏派教育名师的“简约”,是求“真”的教学。
求“真”的教学,是把抽象的知识还原成生活世界的教学,是能揭示人们认知事物规律的教学,是能帮助学生掌握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求“真”的教学,应该是能让教师教得简单,学生学得轻松的教学。
简约,“大道至简”,越简就越能接近事物的本真,越能靠近真实世界。写作对很多学生来讲是一件十分苦难的事,但在王笑梅的课堂上,却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她带学生赤脚走在大地上,用脚感受大地的温度,让泥土抚摸学生的肌肤。学生喜欢上属于他们的嬉乐作文课:让写作记录童年,让写作绵延童年。
教学求“真”,是立志要让“教学回家”。黄厚江讲:凡是复杂的课都不是好课,好课都是简单的。“让语文安静”“让语文回家”的观点,不断被提出。语文教学改革不能做无限制的加法,而是要瘦身,要做减法,“变烦琐为简约,变肢解为综合”,几乎成为名师的一个共识。简简单单教书,成了苏派教育名家的一种追求。
4.苏派教育名家的“简约”,是大雅的教学。
教学之“简约”,堪与文人画之意境媲美。苏派教育名家的课大多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往往是寥寥数语逸趣横生,学生置身这样的课堂中如沐春风。简约,是去除了一切浮华后的本真,体现出的是脱俗至简的自信。于永正老师的语文教学被概括成“简朴”“厚重”“大气”“自然本真”,体现出“真实、朴实、扎实”,但这样的“真实、朴实”,达到了“至俗至雅、化情化趣境地。于永正在极简和大雅之间找到结合点。[3]
薛法根把“简”诠释成三个隐喻:一是浅近中的深刻,如“禅”;二是简约中的丰富,如“画”;三是清淡中的诗意,如“茶”。[4]“简约”,如同教师的人生,守持着简单宁静的教师专业生活,正如王栋生在从教了30多年后退休时讲的一段话:2011年6月,我体力不支,决定退休。谁也没有想到我的最后一次课是选修课。我不需要任何仪式——没有哪一个农夫一本正经地在农田里举办退休仪式。我一如既往地上完课,铃声响了,我缓缓地对学生说“下课了”,然后我就回家了。
这样的“简约”是一种美,是可以植入人心的美,美得让人惊心动魄,美得典雅脱俗。
二、精致
讲精致,不能不想到苏州园林。它小中见大,委婉含蓄,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创造了无限的意境。苏派教育名家追求的“精致”,就是中国教育中的“苏州园林”,含蓄、精巧、雅致,给人无限的美感。
1.精细中见真情,细致中见智慧。
谈到精致,首先想到的是精细,江苏的一些名校以精细管理而著名。如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及如皋市教育局“活动导学单”,对教师使用的教学案提出了极为细致、规范的要求。要编好教学案需要教师过好三个关:一是学生关,教师要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二是教学目标关,教师要熟知每个阶段的课程方案的要求,熟知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三是教材关,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教师课前在讲学稿的研制中多花一些时间,那么学生的学习时间可以少一点。一张小小的讲学稿,反映了教师多方面素质,这足见教师的真情及智慧。
成尚荣先生认为,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是“智慧教育”“折射出生命的活力”,“本土改革中有着国际视野,国际视野中又有着本土行动”。李吉林智慧地“定义了智慧的实践品格和理论品格,生发了实践智慧和理论智慧,并把两者统一在一起”。[5]
精致教学的智慧,还体现在江苏教育名家对于某些教学环节的改进上。管建刚提出“不上作前指导课”,这就是一种教学智慧。上作文课时,很多教师做得最多的,也是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阅读材料?如何立意?如何谋篇?如何收尾……但管建刚却提出“我不上指导课,我只上讲评课”,他用自己的智慧找到了作文教学的“最佳路径”。
2.精构思,致和谐。
精致的教学需要精到的构思,苏派教育名家无论前辈还是新生代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作为数学教育界的前辈,邱学华对课堂教学流程及教学环节的设计一丝不苟。2002年,当时年近古稀的邱学华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上了一堂公开课《神奇的数字编码》,在看似随意、自然的课堂中,看到了邱先生巧妙的课堂设计及精致的课堂结构。如上课的课件中出现了电话机并响起了响铃,电话显示“021-59144590”一组数字。学生马上反映是“从上海打来的”,邱老师问:“你怎么知道的。”学生答:“021是代表上海的电话区号”,这时屏幕上立即出现打电话人的形象,并用上海话说出:“侬好,阿拉上海贸易公司。”同学们高兴地笑了。[6]
《恰到好处》是唐江澎在江苏省语文教改成果汇报会上开的课。因听课者上千,教室被迫移到影剧院。开课前唐江澎讲了一个笑话:“有人赴宴品尝鱼汤,觉得寡淡无味,主人便加了一勺盐,尝后顿觉鲜美。此人心下暗想,加了一勺盐便如此鲜美,何不多加一些?于是——”话音未落,学生大笑,唐老师顺势提问:“这个笑话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学生齐答:“恰到好处。”但这个笑话的价值没有到此为止。唐江澎认为:假如讲笑话的全部意义仅仅是调适心理、引出课题,那么这个刻意设计的环节,博人一粲,教学价值便大打折扣了。精致的教学并不是由一堆“戏剧式”的搞笑组成的,无聊的热闹只会使目标游离、缺乏意义。第二次“喝鱼汤”,唐老师要同学思考可以将笑话加入原文何处,借以把握文章结构;第三次出现,唐老师则要求置换原文论据,据此训练“引—析”的衔接能力。这样,兴趣激发与维持,就成了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手段,而不是为趣而趣。唐江澎对于这一典故的设计及运用可谓精彩纷呈,恰到好处。
苏派教育名家的精致教学,每一处都能看到“精耕细作”的功夫,也时时让人惊讶,但他们不把极致作为自己的教学追求,他们真正追求的是整体的和谐及简约的美感。他们的课常常给人一气呵成之感,酣畅淋漓又让人回味无穷。
3.虽有人作,宛自天开。
苏派教育名家追求简约的教学,但不是简单教学。简单意味着不细致,简单往往带来的是低收益。原始农耕社会的作物产量为什么不高,就是因为他们的劳动是简单劳动,耕作粗放不細致,疏于管理。这是农耕社会的特征,而苏派教育名家早已超越了这样的时期,虽然他们的教学看似漫不经心,但往往是经过了精心设计的。
王兰老师是“精致课堂”的典型代表,成尚荣先生曾这样评价她的教学:“追求精益求精,形成了‘精致的教学风格。”[1]11课堂中的语言美,课件的画面美、音乐美,板书设计美等都是她追求的目标,甚至连“小黑板怎么挂?什么时候挂?整体看上去是否和谐”都考虑到了。但人们发现,王老师追求的“精致”,“不是刻意的人工雕琢,而是一股活泼泼的流水,显得那样亲切、自然;不是框定和塞满,而是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不是形式的追求,而是富于内涵,寓质朴于艺术之中”。[7]
教学的精致,是一种大气天成式的精品,这样的精致与奢华没有关系,是一种“雅”和“耐”,是褪去浮华后的雅致。在你看来是一个不经意的环节或动作,看似平淡或垂手而得,但却回味无穷。虽有人作,宛自天开。任何一堂好课都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只不过苏派教育名家的课堂,他们虽也苦心经营过,但却可以不露斧痕,没有人为雕琢的痕迹,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信手拈来之事,有顺其自然之势。
苏派教育的“精致”,是江苏教育名家用智慧、时间及爱心酿成的值得慢慢品味的美酒。
三、灵动
江苏特有的地域位置,带来了丰沛的雨水,江苏又是一个多水的区域,太湖的秀美浩渺,长江的汹涌澎湃,淮河的丰盈敦实,这些孕育了江苏特有的“水文化”。水给人们带来了活力,带来生命,带来灵性,带来智慧。杨九俊先生认为,水的滋润给人的性格带来的影响有三个方面:“内蕴”“灵动”“水气”。所以,苏派教育名家的课堂是有张力的,是智慧的,是不断生成的,是润泽的,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
1.灵动的教学,是师生放飞的思维“风筝”。
灵动,就是活泼、不呆板;灵动,就是富有变化,有灵气。陶行知认为课堂不但要“真”,而且要“活”。
灵动的课堂,是活的课堂。活的课堂是充满变化的课堂,是能让学生自由驰骋的课堂,犹如空中的风筝,自由翻飞、灵活洒脱。但风筝的洒脱是离不开线的,如果没有了线的牵引,风筝就会跌落地面。课堂的自由与灵动也是这样。
灵动的课堂是活跃的课堂,但活跃的课堂未必都是灵动的。其差异就在于课堂是否有思维的碰撞,是否能让思维飞扬。苏派教育名家的课堂是有思维质量的课堂,它同样可以是热闹的,但热闹背后是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甚至交锋。这样的“灵动”是“心智的敞开和活跃”,是“创造性学习”,是“师生共同的创新”。[1]12
薛法根曾执教了一堂《你必须把鱼放掉》的语文课,课文主要讲述了小主人公汤姆因为年龄太小,在还没有得到家长允许去河边钓鲈鱼的时候,钓到了一条大鲈鱼,汤姆的爸爸斩钉截铁地对汤姆说:“你必须把这条大鱼放掉”。接下来薛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假如你是文中的汤姆,你愿意放掉这条鲈鱼吗?
生:不愿意。
师:假如是我,我也不愿意。而且,我有法说服爸爸,把这条鲈鱼带回家。你信不信?
生:不信!
师:那好,现在我们来表演一下,我演儿子汤姆,你们来演爸爸……
接着师生模拟了一段“父与子”精彩的对话,对话诙谐有趣,在对话中学生提升了对“爱”的认知,一种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价值观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心中树立了起来。在“父”与“子”的思想交锋中,课堂兴起了思维波澜。
灵动的课堂,是被充分激活的课堂,但真正激活的不是表层的热闹,而是学生的思维的火花。真正灵动的课堂,就是师生一起放飞的思维“风筝”。
2.灵动的教学,是充满智趣的教学。
智,即智慧、聪慧;趣,即情趣、趣味。苏派教育名家的灵动充满了这样的“智”与“趣”。
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之所以受到学生的喜欢,就是因为课堂充满了情趣。她那一节节优秀的课例,如《小小的船》《萤火虫》《桂林山水》《燕子》等无不诗情画意、色彩斑斓、意趣盎然。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正是抓住了学生喜欢探究,喜欢猎奇的心理,让数学学习充满了情趣,充满了活力。
华应龙的“化错教学”体现了他的教学追求及聪慧。华老师认为要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把学生的错作为一个教学资料,作为教师新的教学起点,让课堂充满了变数,让课堂变得更加神奇,课堂变得更有挑战性。这就是灵动的课堂,课堂也因错误而精彩。[8]
课堂的活跃也会受教学内容的影响,有些教学内容本身很丰富很精彩,就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容易激发学习欲望,那么灵动的课堂就容易出现。但有些教学内容学理性较强,或者内容朴素、单纯甚至晦涩,学生学习不容易投入。但这些课文不是不能上好,而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是否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智趣的课堂能让学生陶醉在艺术的氛围中,能让学生享受愉悦、高效、激情,并有灵性的课堂生活。
3.灵动的教学,是沉稳、有深度的教学。
教学的灵动,是有深度和力度的,是有内涵和沉稳的。它不是随意摆动的墙头草,它有坚实的基础,不受外来风向的影响,它的动是发自内生需要,是自然激发出的律动。苏派教育名家的课堂既灵活多变又扎实有效,并不断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于永正讲: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小手如林,你说我说,有时可能是“虚假繁荣”“泡沫经济”。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潜心体会文本。告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必须经过思考方能举手。教师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难度,要有价值。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我不喜欢问题一提出来大家就举手,喜欢你们先想一想,想好了再说。可不要把学生教浮躁了,宁静以致远。宁静是心无杂念,专心思考、刻苦钻研的意思。有的学生很优秀,也喜欢举手,你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知道你很优秀,当别人说不出、读不好、写不好时,再请你出马,怎么样?”不能让少数学生“独占课堂”。[9]
教学的灵动来自它的沉稳及深度,而这样的沉稳及深度,需要像于先生那樣抛弃“虚假繁荣”,挤掉多余的水分及泡沫。
苏派教育名家课堂的动与静是相对的。灵动的课堂不是整堂课都激情洋溢,它会有等待,它需要耐心,等待和耐心是一种教学勇气。
简约、精致、灵动,是苏派教育名家的风格特征。简约的是教学流程及教学语言;精致的是教学设计及教学品质;灵动的是教学思想及教学灵魂。简约、精致、灵动,看似没有多少内在联系,却被自然糅和在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体中。这就是质朴又底蕴深厚,儒雅又不失锐意进取的苏派教育名家的智慧所在,也是在这一特有的地域及历史文化浸润下的必然结果。简约、精致、灵动只是美丽的冰山一角,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基石,这个基石就是苏派教育名家对教学的爱。
【参考文献】
[1]成尚荣.苏派的教学风格[J].江苏教育:小学教育,2010(7/8).
[2]许卫兵.简约数学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3]陈平.一群突围在中间地带的“江南剑客”——苏派名师崛起的启示[J].江苏教育,2014(27):43.
[4]杨永彬.回味经典 品读风格——苏派小学语文教学风格探寻[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3(1/2):16.
[5]成尚荣.李吉林的智慧品格[J].人民教育,2013(15/16):60-61.
[6]王建华.革新教材 创新教法——邱学华老师《神奇的数字编码》教学实录[J].小学教学设计,2003(12):7-8.
[7]曹春华.把美的世界还给儿童——小语名师课堂教学工艺的美学风范[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4(5):62.
[8]陈铁军.“融错”,让课堂精彩纷呈——浅谈数学教学中“融错”理念的思考和实践感悟[J].小学教学研究,2018(31):68.
[9]于永正:给年轻老师的20条贴心建议[J].教育文汇,200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