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2021-04-22缪莉
摘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其思维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是“审美”“文化”“思维”能力提升的关键点。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言建构;阅读教学;思维能力
语言建构是指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梳理、整合语言知识,从而逐步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和发展语言运用的能力。2017年版新课标中提出了18个任务群,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处于18个任务群之首。由此可见,“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自我审美和内在思维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职业高中学生需要有效地构建语言、品味语言、体会文化内涵,从而提升其思维能力。调研中发现,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机械地讲解问题和答案,学生的阅读体验难以形成。课堂教学中教师忽视语言的品味,忽视探讨疑难问题。长此以往,“语言建构”与“思维能力”脱节,学生个性体验无法形成,思维僵化,阅读效率低下。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以语言为核心,以阅读活动为主体,让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同步进行,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在语言积累中发展整体思维
学生由于受到认知经验的限制,在阅读过程中常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建构系统的语言知识需要学生养成勤记、勤整理的习惯,在整理、积累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调动思维将已有知识进行重新整合,进而构建整体的知识结构,形成整体思维。
首先,注重纵向知识积累,形成整体思维。比如,在文言文阅读中,教师可以围绕“文言实词积累与运用”,让学生通过造字法对文言实词进行纵向分析、整合、积累,从而有效地将“言”与“文”结合在一起。著名教师肖培东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就巧妙地运用“夜缒而出”中“缒”的造字法让学生了解“缒”是形声字,从糸追声,本义是“用绳子放下去”,引申为“拽”“拉”。文中“夜缒而出”用“缒”写出了烛之武沉着、勇敢的形象。结合《烛之武退秦师》中第二段对烛之武的介绍,一个一心为国、心系国家的老臣形象跃然纸上。
其次,借助思维导图,形成整体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效地运用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然后分析综合,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比如,在进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概念进行梳理,构建思维导图,从而全面把握作品的内容。对《文字下乡》这一章节思维导图的构建如图1所示:
二、在语言品读中发展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思维能力的两个方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借助具有厚度的文本进行语言的对比品读,从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咬文嚼字,化形象为抽象。高中阶段,学生会接触到许多经典的文本,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到语言的精深处,发掘文本的内涵,从而化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准确地表达。比如,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体悟“苏轼面对风雨从容的态度”,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场景。(2)苏轼遇到了怎样的一场雨,请选取词中的意象,构建画面,写300字左右的赏析。(3)面对这场雨,苏轼表现出怎样的行为,请选取词作中的词语,加以品析。(4)通读词作,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介绍苏轼。四个问题紧扣词作的内容,由浅入深,解读出苏轼的内心世界。前两个问题通过对词作中语言文字的品味,类比生活中的场景,拉近了作品与学生的距离。后两个问题由学生前面梳理出的“三场雨”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这三场雨对于苏轼人生的意义。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走向了理性,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进而品读出一个不一样的苏轼。具体如下:
“穿林打叶”之雨是自然之雨。“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暗指生命中遇到的种种风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苏轼对风雨表现出的一种豁达的态度,一种坦然的心理。在三次风雨中,苏轼从“徐行”到“轻胜马”再到“却相迎”,实现了自我的超脱,完成了人生的蜕变。
教师的讲解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形成有序的语言建构。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关键句进行反复品味,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进而提升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三、在语言表达训练中提升深度思维
“深度思维”是指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阅读教学中需要学生对知识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教师需要注重在语言的表达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首先,注重课堂言语表达,提升思维品质。课堂上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口语表达的训练,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以肖培东老师讲解《神的一滴》教学片段为例:
师:你认为瓦尔登湖是什么样子的?
(生朗读课文中的语句)
师:假如你是导游,现在想宣传一下瓦尔登湖,你能否运用文中语句为瓦尔登湖做一个宣传语?
生:来吧,有湖底的树干,古老的独木舟,黑魆魆的四周的林木。
师:大家敢去吗?
生(继续提取):来吧,瓦尔登湖湖边的树木宛若睫毛一样。
生:来吧,瓦尔登湖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
师:好的,同学们一起“来吧”。
由此可见,肖老师紧紧围绕文本内容,通过四次宣传语的表达,从而逐步走进瓦尔登湖的美景,进而走进作者精神世界的“瓦尔登湖”。学生在语言信息提取、加工、整合、表达中,产生情感的体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提升思维深度。
注重课后书面表达训练,增强思维深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围绕文本的内容,展开合理想象,挖掘文本的本质,从而提升思维深度。比如,学习《静女》一诗,学生不仅需要品味诗中的人物形象,而且需要挖掘人物形象背后的深层意蕴。教师可以创设以下学习任务,让学生表达见解:(1)选取文中的意象,绘制图画,并且写一句推荐语,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看法。(2)围绕《静女》所描绘的意境,为其撰写微电影脚本。(3)代替《静女》中的男子,给“静女”写一封100字左右的告白情书。这些语言表达训练既能丰富学生对诗歌中静女形象的多层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在品悟中了解《诗经》赋比兴的表达手法。“推荐语”和“告白情书”可以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脚本剧的编写是变换思路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训练。这些语言表达任务让学生了解诗中爱情美好的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了诗歌蕴含的内在美。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技能训练中逐步解放出来,注重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学生需要在语言的积累中构建整体思维,在语言的品味中形成抽象思维,在語言的运用中发展深度思维,进而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作者简介:缪莉(1979— ),女,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主研方向为中职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