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离子型造影剂钆双胺用于小儿磁共振增强检查中的临床评价及护理体会
2021-04-22刘亚丽苏晓军代凌云
刘亚丽,苏晓军,代凌云
(庆阳市人民医院,甘肃 庆阳 745000)
MRI 检查具有安全、无辐射、鲜明的软组织对比和多方位、多参数的成像优势,同时兼具无骨骼伪影干扰与血管流空效应等特性[1],尤其是检查过程中无放射性,对人体几无损害,是一种先进且安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2],因此在小儿影像学检查中应用广泛。目前MRI 钆对比剂在乳腺纤维瘤、前列腺增生、肝脏病变等多种疾病磁共振增强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已有较多报道[3-4],静脉注射含钆对比剂能有效提高正常组织与病灶的对比度,提高病变检出率[5],但其用于小儿磁共振增强检查中的增强效能及应用安全性目前国内报道较少见。本研究旨在探讨钆双胺在小儿磁共振增强检查中的增强效能及应用安全性的同时,总结其护理体会,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3 月~2020 年3 月在庆阳市人民医院行MRI 增强扫描检查的患儿172 例,其中男95 例,女性77 例,年龄3 个月~12 岁,平均(7.24±1.19)岁,其中颅脑94 例,头颈部10 例,腹部49 例,脊柱7 例,四肢8 例,腹主动脉和双下肢动脉4 例。纳入标准:①均无特殊检查需求且患儿及其家长能积极配合医学检查;②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伴精神疾病或其他原因无法配合检查患儿。造影剂选自GE Healthcare 产钆双胺,采用SIEMENS MAGNETOM VERIO 3.0T 磁共振成像系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6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MRI 增强扫描
对所有患儿平扫后行增强扫描,于检查前5min行肘部静脉穿刺,采用7 号留置针,穿刺回血后连接一次性注射器(吸有5mL 生理盐水),固定于患儿手上,平扫后连接吸有钆双胺注射液的注射器然后推注,增强扫描结束后回室拔针。采用SE T1WI/FS或FSE TIWI/FS 序列行增强扫描,血管成像则采用CEMRA 序列。
1.2.2 图像评估
安排高年资影像科医师于增强前后对比分析MRI 图像,观察正常组织、病灶、血管/靶器官强化程度,观察实质器官灌注效果,并与平扫对比有无能否发现更多诊断信息。按照满意、一般、不满意进行评价。如意见不一致则经协商一致后进行评价,如因伪影影响图像判断等认为技术不充分时不纳入评价。
1.2.3 护理干预
对照组接受对症治疗及常规护理,措施有检查前告知患儿或家长注意事项,做好基础护理,并要求其积极配合检查等。观察组在其基础上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1)心理干预:MRI 屏蔽室内灯光昏暗、磁孔窄长,患儿长时间处于“被迫体位”,极易引发恐惧、幽闭等情绪。可让患儿闭上眼睛,以棉球堵住耳孔,减少噪音等不良刺激;检查时允许家长陪同并给予鼓励,可通过讲故事、数数法等方式转移患儿注意力,检查时可抚摸患儿未受检部位,以消除其负面情绪。(2)建立静脉通道:要保证增强扫描成功,必须建立静脉通道,同时提高穿刺技能,以获得患儿及其家长配合;于镇静前置入留置针,以非检查部位处静脉为穿刺部位,以便于推注对比剂时置入静脉留置针,密闭式覆盖导管与针翼,采用弹性绷带缠绕关节部位,包扎应松紧度适宜,以便于注射钆双胺同时也不影响扫描。(3)有效制动。有效制动是对小儿行MRI 检查的前提,尤其是2 岁以下的婴幼儿,不能通过心理干预使其配合检查,需药物镇静以实现有效制动[6]。口服10%水合氯醛,以注射针筒口沿患儿嘴角少量缓慢推药,避免引发呕吐,确保有足够镇静剂药量。熟睡后带入检查时检查。(4)检查中护理。扫描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呼吸和心率等体征,推注钆双胺时以手推法确定留置针在血管内,以防钆双胺外漏。静脉内推注钆双胺前注意患儿心率、脉搏,推注时观察其面色与呼吸状况,观察是否外渗。增强检查完成后抱至候诊室观察推注部位有无肿胀,待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后观察有无对比剂不良反应,如有及时对症处理并与科室联系。嘱家长给患儿喂水,以促进钆双胺排出[7]。(5)检查后护理。检查完成后观察有无对比剂不良反应或药物外漏情况,留置针保持并观察30min 后拔针离开。比较两组检查前镇静成功率、扫描检查成功率、不良情绪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1)MRI 增强检查对各部位的效果评价。(2)统计两组检查前镇静成功率、扫描检查成功率、检查时间和不良情绪发生情况;(3)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 增强检查应用钆双胺的图像评价
因较重运动伪影而不利于图像判断的4 例未纳入评价,余168 例参与图像评价,占97.67%;增强效果满意138 例,占82.14%;效果一般30 例,占17.86%;无不满意病例。见表1。
表1 MRI 增强检查应用钆双胺的图像评价
2.2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镇静成功率和扫描检查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情绪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n(%)]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儿出现头昏2 例,头痛和注射部位不适各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观察组仅有头昏、头痛各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为非过敏反应,均未发生过敏反应,无需特殊处理,观察半小时后症状即陆续消失。
3 讨论
与其他年龄段人群相比,小儿开展磁共振增强检查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小儿意志力、认知力和自制力较差,加之受陌生环境、躯体疾病和对MRI 设备的恐惧等多种因素影响,往往无法顺利完成MRI检查[8];另一方面,虽然通常认为MRI 增强检查中钆对比剂用量少,安全性较高,但近年来关于钆对比剂应用相关不良反应的报道增多,甚至有因过敏反应致死者[9-10],因而其应用安全性也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所纳入研究患儿均在我院行磁共振增强扫描,所使用钆对比剂均为钆双胺。既往研究证实静脉注射含钆对比剂能提高组织对比度与病变检出率[11],但钆对比剂在小儿磁共振增强扫描中的应用研究较少见。本研究发现MRI 增强检查颅脑、头颈、脊柱、腹部、四肢、CEMRA 的满意率均较高,无不满意病例,该结论表明小儿磁共振增强扫描中应用钆双胺具有较高的增强效能,应用价值较高,与既往报道一致[8]。本研究还发现,随机分组后对观察组患儿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后该组患儿的镇静成功率和扫描检查成功率较对照组患儿明显增高,不良情绪发生率则明显降低,提示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镇静成功率,确保扫描检查成功,并有效减少不良情绪发生,这与针对性护理干预时所实施的心理护理、建立静脉通道、有效制定和检查中、后不同时段的护理干预有关。其中于检查期间实施针对性护理能充分考虑并消除可能影响检查顺利进行的因素,实施心理干预则能缓解负性情绪,提高患儿参与检查的依从性[12]。本研究还发现,两组患儿多为头昏、头痛或注射部位不适等轻度一过性非过敏反应,提示在磁共振增强检查中应用钆双胺兼具安全性。